出版前言 1
《唐君毅著作选》编序 1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1975)导读 1
自序——释名、内容、论述之方式及本书之限极 1
一 释名 1
二 内容大旨 2
三 论述方式 4
第一章 北宋之儒学发展之方向 7
一 宋儒之经学与义理之学 7
二 欧阳修之本论,王安石、苏东坡之性论 11
三 司马光著潜虚之旨趣 14
第二章 邵康节之易学与心学 17
一 邵康节皇极经世书之历史地位 17
二 邵康节之象数之学 19
三 邵康节之论人在天地间之地位及观物之道 22
四 道、神、太极、阴阳、与诚及康节之心学 25
第三章 周濂溪之立人极以言太极之道 29
一 契入濂溪横渠之学之道路 29
二 濂溪之言天道与其纯粹至善 33
三 希贤希圣之工夫及圣德 36
四 天道人道中之诚与神 42
第四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上) 45
一 正蒙一书各篇之大旨 45
二 如何契入横渠之学之道 48
三 大心篇贯义 50
四 动物篇、参两篇之宇宙论:物、事、形、象、秩、序、时、鬼神、化、虚、气、阴、阳与心知性命之关系 55
第五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下) 59
五 太和篇、天道篇对天道之总述 59
六 神化篇之言神化与仁义 66
七 诚明与尽性至命 68
第六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上) 77
一 二程之学与横渠之学之异同问题 77
二 横渠之言知心之所从来与二程之学之言心具天德 80
三 横渠学中之定性问题与明道定性书之核心义 84
四 明道之识仁与定性书中之心与情 87
第七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下) 91
五 仁者之乐与诚及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91
六 明道言下学之敬义忠恕之德以上达天道之论 93
七 明道之言天理义 97
一 明道与伊川之同异 104
第八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上) 104
二 伊川言仁与心之性情寂感、及理气之文句与其性情之辨 107
三 伊川言性与情之分,及其同于横渠言心统性情之义 110
四 伊川之性即理,性情、寂感、理气之具于一心之义 112
第九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下) 117
五 理气为二之义之体证 117
六 道德生活中之可能的根据及伊川之主敬工夫 120
七 伊川言格物穷理以致知之工夫 124
八 伊川之工夫论及其学所引起之问题 127
一 导言 131
第十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上) 131
二 陆王言心即理之切实义 138
三 圣贤、学者与愚夫愚妇之心同理同 144
四 圣贤之知能与学者学圣人之道及至治之世 146
五 象山阳明之言读书之道 151
六 象山之发明本心之工夫 154
七 象山之学之若干误解之疏释 160
第十一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中) 166
一 朱子所言之学圣工夫 166
二 朱子言圣人之知能与学者之道 167
三 朱子之言读书格物之目标 169
四 朱子言当格之物之限度,与格物穷理为在外或在内之问题 172
五 实然之理与当然之理及德性工夫之关系 177
六 朱子之即物穷理以致知之义,非陆王所能废,与陆王之“四民异业同道”及朱子之“学者异学同道”之现代意义与超现代意义 181
七 朱子与象山之工夫论之异与同 184
第十二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下) 187
一 总述阳明与朱陆之异,与其同于朱而异于陆,及兼尊朱陆之诸端 187
二 阳明之摄格物诚意等工夫所成之致良知义,与知行合 193
一义 193
三 良知天理之即体即用义 198
四 朱子与阳明言戒惧义 202
五 良知即心体、即天理之昭明灵觉义 207
六 良知与儒之通二氏义 212
七 良知之应物现形,与生生不已义 214
八 致良知之疑义,并总结阳明朱子之工夫论之关系,并附及朱王之工夫之论有待于象山之教以开其先 218
余论 总述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 223
第十三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上) 226
一 导言 226
二 吕泾野、罗整庵对阳明学之评论 228
三 湛甘泉与阳明学之异同 229
四 阳明诸子对良知之所见之异同问题 233
五 由工夫以悟本体之良知学——钱德洪言致良知之四变、季彭山之警惕义及邹东廓之戒惧义 237
第十四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下) 237
六 聂双江、罗念庵之归寂主静知止之学 240
七 悟本体即工夫之良知学及王龙溪之先天正心之学 243
八 王心斋之格物安身即以安家安国安天下之学及其言学乐相生之旨 247
九 罗近溪之性地为先及大人之身之学 249
第十五章 罗念庵之主静知止以通感之道 254
一 良知发见之搀和问题 254
二 主静之功与心之虚而通之仁 258
三 未发与发、寂与感之辨 260
四 念庵之学之三转 265
五 附论李见罗之止修之学 268
第十六章 罗近溪之即生即身言仁、成大人之身之道 270
一 导言 270
二 心知与天道 271
三 光景之破除 277
四 仁德 280
五 工夫之指点 281
六 学者之志 284
七 结论 285
一 王学之弊与李卓吾之学 287
第十七章 王学之弊及东林学之止至善之道与其节义之教 287
二 顾宪成之辨性无善无恶之论 289
三 高攀龙自述其悟境并泛论悟境 292
四 高攀龙对格物与敬之义之重申,朱子阳明学之会通及其以佛为阴教、儒为阳教义 295
五 节义之义与气质之性之善,及东林节义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 298
第十八章 刘蕺山之诚意、静存以立人极之道 303
一 蕺山之为己之学中之“己”之“意”及蕺山学之方向 303
二 王一庵、王塘南之言意与蕺山之言意 306
三 心之情性与理气 310
四 以静存摄动察而立人极之工夫节次 314
一 朱子以前之心性论至朱子心性论之发展 321
第十九章 综述宋明理学中心性之论之发展 321
二 朱陆王以后之心性之学之发展 324
三 评蕺山之心性论,总论宋明儒之心性论在儒学史中之地位 327
第二十章 王船山之天道论 334
一 前言 334
二 道即器之道义 335
三 道即器之道,器即气自用其体之所成义 337
四 道之调剂乎阴阳义 339
五 太极 340
六 乾坤并建 343
七 现实宇宙之动而无息、真实不虚与变不失常义 344
八 乾坤之易简义 350
第二十一章 王船山之性命天道关系论 353
一 性命之意义 353
二 天道与善与性之关系 355
第二十二章 王船山之人性论 364
一 性善气善义、性日降命日生义、性相近义 364
二 受命在人 366
三 心与性与理 369
四 情、才、欲 372
五 才情欲本身之非不善 374
六 人有不善之原 377
第二十三章 王船山之人道论 381
一 人道之尊 381
二 思诚 386
三 四德与三德 391
四 持志与正心诚意 393
五 养气 396
六 忠恕 399
七 论无欲、主静、身物、功利、富贵 400
八 至善 404
九 贤圣之不朽义 406
一 船山学之重气、朱子学之重理及阳明学之重心 410
第二十四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上) 410
二 历史文化意识 414
三 宗教意识 415
四 礼诗乐 418
第二十五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下) 426
五 政治 426
六 历史之评论 429
七 保民族以保文化之义 435
八 后论 438
一 天理、性理、义理与事功事势之理及物理 441
第二十六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上) 441
二 中国学术中重事势之思想之传与北宋学者之言事势之理 444
三 永嘉永康之学与事势事功之理 448
四 阳明之学与东林及刘蕺山之学之限制 451
第二十七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之“道”之流行(下) 453
五 明末之经史经济等实学中之哲学含义 453
六 清初程朱陆王之学 456
七 清学与宋明之学 458
八 清学之方向及其七形 459
原道篇及原教篇后序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