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士大夫精神发微 1
第一节 贵族等级制的解体和士阶层的形成 2
一 社会大变革与“士”的分化 2
二 士阶层的扩大及其分野 5
第二节 士大夫精神的源头 14
一 士的文化传统 15
二 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和士精神 20
第二章 士大夫阶层的形成 37
一 士人的重新活跃 38
第一节 汉初士人的处境和政治追求 38
二 陆贾、贾谊等人对秦政的批判和对汉政的设计 39
三 汉初儒生的参政努力 45
第二节 士大夫阶层的形成 47
一 独尊儒术——儒学与皇权政治的结合 47
二 董仲舒的新儒学对皇权的附会和制衡思想 50
三 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和士大夫标准的政治化 53
第三节 “霸王道杂之”政治环境下的士大夫阶层 57
一 “霸王道杂之”治国方针的确立 57
二 儒生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人生理想 58
三 专制皇权对士大夫的压力 60
四 西汉中后期的士风 61
五 士大夫与王莽新政 64
第三章 士大夫政治的形成 67
第一节 东汉前期的崇儒——士大夫的“黄金时代” 67
一 东汉初年的尚儒之风 67
二 儒学社会化的深化 69
三 士大夫与皇权政治的进一步结合 72
第二节 士大夫政治的形成 75
一 儒生与文吏的冲突与交融 75
二 士大夫队伍的壮大及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81
三 士大夫的价值追求和对“道”的持守 85
四 士大夫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90
第三节 政治的崩坏和士大夫的政治拯救 92
一 士大夫的政治理想与专制皇权的矛盾 92
二 外戚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 96
三 士大夫政治集团的优患意识和政治拯救 100
第四章 党锢之祸——士大夫的救世悲歌 118
第一节 三大政治集团的矛盾与冲突 118
一 三大政治集团概述 118
二 外戚宦官专权对士大夫权益的侵蚀 125
三 累世经学和门生故吏 130
四 清议之风的兴起 133
第二节 党锢之祸——士大夫的救世悲剧 135
一 士大夫的交友之道 135
二 太学生的干政之举 139
三 “党议”之兴和第一次党锢之祸 148
四 士大夫的救世悲剧——第二次党锢之锅 152
第五章 中州党人在救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58
第一节 中州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地位 158
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社会经济 159
二 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中心地位 166
第二节 中州党人在救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74
一 东汉前中期的中州士大夫 174
二 清议中的中州士人 179
三 中州“党人”在救世运动中的地位 182
第六章 士大夫精神的奠基 194
第一节 修己安人、轨德立化的道德操守 194
一 士大夫修已安人的道德实践 195
二 士大夫的轨德立化 207
第二节 刚健有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20
一 先秦西汉士人的忧患意识 221
二 以天下为己任——东汉党人的处世态度 229
第三节 舍生取义、趋死不避的殉道精神 237
一 儒家的气节观及党锢前士大夫的实践 237
二 “党人”舍生取义的殉道精神 241
第七章 东汉士大夫的缺失 245
第一节 “士道”的局部遗失 245
一 由“天下为公”到“愚忠”——独立人格的丧失 246
二 个人道德的局部缺损 255
三 对恶势力的附趋和对颓政的漠视 259
第二节 士大夫政治才能的缺乏 263
一 治世实际才能的缺乏 263
二 政治斗争经验的缺乏 265
第三节 东汉士大夫的缺失形成之因 272
一 专制皇权强化的影响 272
二 儒学对士大夫的思想禁锢 278
三 制度的弊端 282
四 经济和宗族的羁绊 287
主要征引书目 291
后记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