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以前的《诗经》》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妍著
  • 出 版 社:北京:东方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6019949
  • 页数:302 页
图书介绍:本套书根据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品等学科的特点与性质,收录了介绍如何落实新课程精神和新教材要求的练习题与思考题。

第一章 诗的起源与《诗》的源起 9

一、诗的起源 9

1.诗起源于人类的生存实践,发展于原始巫术礼仪 9

2.原始之诗传达人类的主观意志和生命体验 14

3.原始之诗宣释和教化原始伦理 18

二、《诗》的源起 22

1.诗与巫政垄断:颛顼绝地天通的寓意 22

2.诗与王权结合:周公制礼作乐的意义 28

第二章 《诗》的思想与周代礼乐政治 33

一、《诗》的思想与周代礼乐政治 33

二、西周末期前的《诗》及礼乐精神的宣教 36

1.天命佑周、君命天授的“王权中心”思想 36

2.天命靡常、聿修其德的“敬德”思想 40

3.追祖颂功、法祖垂戒的“先祖圣化”思想 46

4.康功田功、怀保小民的“农耕政道”思想 52

5.宴燕合好、宗子维城的“君明臣贤”思想 57

三、西周末期以后的《诗》及礼乐精神的道德教化 71

1.道德教诫与道德批判:礼仪规范的道德认同 72

2.天命观的道德化倾移:作为普遍准则的道德 80

3.《国风》及礼乐精神的普泛化 88

第三章 春秋赋《诗》与《诗》的经典化 105

一、春秋赋《诗》与礼乐制度 106

1.春秋赋《诗》与赋《诗》概况 106

2.春秋赋《诗》是礼乐教育的结果 109

3.春秋赋《诗》是礼乐崩坏的表征 114

二、赋《诗》:以《诗》为元典的文化实践 120

1.引《诗》以证理:《诗》作为德政标准的“义之府” 120

2.称《诗》以喻志:《诗》作为言行准则的“礼之类” 125

三、赋《诗》的方法:对《诗》的经典化解读与接受 131

1.“断章取义”的方法 131

2.“诗以合意”、“歌诗必类”:赋、比、兴的经典化解读与接受方式 133

第四章 儒家论《诗》与《诗》的儒学经典化 141

1.政治背景:制度的变迁 142

一、儒家引《诗》论《诗》的背景 142

2.文化背景:《诗》乐的分离 144

3.思想背景:道术将为天下裂 148

二、孔子论《诗》:文化经典儒学化的转折 151

1.《诗》之用:兴观群怨,事父事君 154

2.《诗》之质:诗无隐志,乐无隐情 165

3.《诗》之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70

4.《诗》之解读:“思无邪”和“诗可以兴” 173

三、儒家《诗》说的传承及《诗》的儒学经典化历程 176

1.《诗》旨的阐发:由修身致用到“圣王之道” 176

2.《诗》志的教化:从情志合一到“反情和志” 184

3.《诗》教的品格:由“中和”到“温柔敦厚” 190

4.《诗》释的视角:由用《诗》之义到《诗》之本义 193

第五章 汉代解《诗》与《诗》经学的确立 207

一、《诗经》成立的背景 207

1.四家诗概述 212

二、从《诗》到经:四家诗的经学化阐释 212

2.今文、古文:从《诗》到经的经学化阐释 213

三、《毛诗》:《诗经》体系建构的完成 229

1.《毛诗》是先汉及汉代《诗》学的集成之作 229

2.《毛诗》的经学体系 232

第六章 政教语境下的诗学品格 258

一、诗的本质:诗言志 260

1.诗作为文体的体认 260

2.诗的言志与抒情功能的体认 263

3.诗言志:诗的政教宿命与人文关怀 269

二、诗的艺术方法:赋、比、兴 272

1.《诗》是原始文化之诗的成熟形态 272

2.教《诗》、用《诗》、解《诗》对赋、比、兴作为艺术方法的启示 281

三、诗的美学特征:温柔敦厚 288

参考文献 294

后记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