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从中国到世界第一章 新血统 3
任正非的“新朋友” 3
自序 6
欧洲市场见证华为的崛起 6
原始但有效的价格武器 8
虎口夺食——让任正非破例痛饮 10
倒下四拨人才能起来一块市场 13
在陌生的天空下 13
找向导、搞合作、进圈子 16
做海外市场就是革自己的命 18
没有回头路 19
为了进化必须否定自己 22
第二章 起源 27
《华为基本法》 27
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 28
《华为基本法》的起源 30
《华为基本法》的历史使命 31
控制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 33
传承华为DNA 35
望山跑死马 38
“走出去才感到自己很寒碜” 39
差距对任正非的震撼 41
第三章 向西漂移 45
10亿元的学费交给谁 45
锁定美国模式,锁定IBM 47
世界级的老师和世界级的学费 49
从人民战争到精确打击 50
“狼群”战术的软肋 51
打通成本经脉 52
为什么要先身体后大脑 54
削足适履 55
“我最恨聪明人” 56
在咒骂声中被固化 59
把文化融入制度 61
静水潜流 62
职业化 66
第二部分 一个人的奋进第四章 任正非 73
知识的信徒 74
出身贫寒 74
用知识改变命运 75
军队的烙印 79
军方背景与军人信仰 80
个人影响力的由来 81
死去活来 85
否定之否定 85
自我批判 87
任正非的背影 91
背影源于“政治定位” 92
勇气与恐惧 94
第五章 华为的冬天 98
任正非高喊:“狼真的来了” 99
“我们太平的时间太长了” 99
任正非最不愿意的一次预言成真 101
人为的冬天 102
自己不要的小灵通却养肥了对手 103
在CDMA上像跨国公司一样“单纯” 106
激情渐退和军心涣散 109
百万富翁们成了沉淀层 111
内部创业变成了孵化敌人 112
第六章 双臂尽断 118
兄弟 119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120
“江湖豪气”引发的问题 121
父子 123
“少年天才”的接班人 123
“郑李之争”并不是任正非的初衷 126
说不清对错的“悲剧” 127
控制力 129
华为不能成为任何人的牺牲品 129
沉重的代价 130
第七章 点燃一缕微光 133
精神推动力 134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136
任正非力挽华为士气 138
过冬的棉袄 140
20倍市盈率出售安圣电气 140
一石三鸟 142
解决为何而战 143
上千个百万富翁是如何造就的 144
“刘平事件” 146
“背水一战”的MBO 149
第八章 走出冬天 151
效率!效率! 153
人均生产率与思科相差5倍! 154
IT推动力 155
第二条腿 157
不能吊死在运营商这一棵树上! 158
华三的战略意义 159
海外的翅膀 163
海外战场的全面铺开 164
5倍奖金悬赏海外兵团 165
春天的回归 167
冬天去北极的收获 167
冬天后的华为与任正非 169
第三部分 世界级的最后几级台阶第九章 华为的技术 175
思科之“劫” 177
思科的“外科手术式”攻击 177
自我封闭遭到报应 179
华为老辣的组合拳 180
到底谁赢了? 182
华为的技术 183
任正非的“压强原则” 184
华为技术的相对优势 186
不能什么都自己做 188
把研究机构开到海外 191
技术交换的“筹码” 193
知识产权之痛 194
10年前就成了受害者 195
华为不能承受的责任 197
第十章 围棋与象棋 199
和平崛起 200
巨人们的敌意越来越浓 201
没有敌人 都是友商 202
华为的“合作剑法” 204
为什么拥抱NEC 205
用做死小灵通来迎接3G 207
与IBM不成功的战略投资谈判 209
从嫁自己到嫁儿女 209
转向先分拆再上市 211
合资的艺术 212
华为、3COM、西门子和北电四重奏 213
弱强合作的逻辑 216
第十一章 人与制度的双螺旋 221
人 223
“一两个人不行,我们需要一个群体” 224
杂交有风险但已经不可避免 226
接班人 227
不再依赖某一个人 228
国际化背景的CEO即将出现 229
他们将来自何方 232
第十二章 华为的4道难题 235
100亿美元的门槛 236
从成本优势到成本缺陷 236
商业模式决定最终规模 238
战略形成机制 239
个人智慧的极限 240
战略决策需要一个班子 242
向价值链上游迁移 244
从硬到软 245
商业模式转变首先是人的转变 248
登顶的现实路径 250
为什么现在不并购 251
上市是必然的选择 253
通向世界级的助推器 254
后记 华为之于中国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