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1
导论一 版本歧变与文本趋同 1
一 版本简介 2
二 “版本歧变”(versional divergence) 4
三 “文本改善”(textual improvement) 7
四 “文本趋同”(textual assimilation) 10
五 “语言趋同”(linguistic assimilation):概述 12
六 语言趋同:句式整齐化 13
七 语言趋同:章节之间的重复 16
八 语言趋同:排比句式的强化 20
九 思想聚焦:增加核心概念 23
十 思想聚焦:调整段落文句 29
十一 趋同与歧变:一个特例 32
十二 普遍性与特殊性 36
十三 古本原貌与理想文本 38
导论二 回归历史与面向现实 43
一 视域融合与两种定向 44
二 “人文自然”的提出 46
三 人文自然与终极关切 50
四 人文自然与群体状态 52
五 人文自然与生存个体 54
六 人文自然与现代社会 56
七 人文自然与儒家理论 59
八 两种定向之衔接和转化 61
九 “格义”与“反向格义” 66
十 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 69
十一 反向格义困难举例之一 73
十二 反向格义困难举例之二 77
十三 关於老子之道的新诠释 83
第一章 原文对照 91
上编 91
对勘举要 92
1.1 是杂纂、专论,还是…… 95
析评引论 95
1.3 “也”非诗语? 97
1.2 言说问题,还是形而上问题? 97
1.4 “无”还是“无名”、“无欲”? 98
1.5 “两者”何所指? 100
第二章 原文对照 101
对勘举要 103
2.1 竹简本的分章 107
析评引论 107
2.2 竹简本的分组 108
2.3 八十一章分於何时? 109
2.4 圣人何故“弗始”? 111
2.5 美丑善恶:相依互转 112
2.6 有无难易:相生相成 113
第三章 原文对照 115
对勘举要 116
3.1 “尚贤”则晚乎? 117
析评引论 117
3.2 “为无为”与思想聚焦 118
第四章 原文对照 120
对勘举要 121
4.1 犹疑与理性 122
析评引论 122
4.2 道与上帝之异同 123
4.3 蒂利希:重释上帝 125
4.5 道之符号意义 127
4.4 蒂利希:重释宗教 127
第五章 原文对照 129
对勘举要 130
5.2 《老子》与《诗经》、《楚辞》 131
5.1 竹简本是完本吗? 131
析评引论 131
第六章 原文对照 134
对勘举要 135
6.1 中国的宇宙论概念 136
析评引论 136
6.2 “玄牝”说是生殖崇拜吗? 137
6.3 雌性比喻与女性主义 139
第七章 原文对照 142
7.1 实然与应然之一体 143
析评引论 143
对勘举要 143
7.2 “後其身”何以“身存”? 144
7.3 此“私”非彼“私” 145
第八章 原文对照 147
对勘举要 148
8.1 “不争”之积极意义 150
析评引论 150
第九章 原文对照 152
对勘举要 153
9.1 何以功成当身退? 156
析评引论 156
第十章 原文对照 159
对勘举要 160
10.1 《老子》乃气功之书? 164
析评引论 164
第十一章 原文对照 166
对勘举要 167
11.1 “有”如何以“无”为用? 168
析评引论 168
第十二章 原文对照 170
对勘举要 171
12.1 “为腹”与社会需求层次 172
析评引论 172
第十三章 原文对照 175
对勘举要 177
13.1 利己还是利他? 179
析评引论 179
第十四章 原文对照 182
对勘举要 184
14.1 《老子》乃诗乎? 187
析评引论 187
14.2 老子如何成教主? 189
第十五章 原文对照 191
对勘举要 193
15.1 “为士”,“为道”,或“为上”? 196
析评引论 196
第十六章 原文对照 198
对勘举要 200
16.1 道理与事实必然一致吗? 203
析评引论 203
第十七章 原文对照 205
对勘举要 206
17.1 百姓皆谓谁自然? 207
析评引论 207
17.2 “自然”必排斥外力吗? 210
17.3 儒家之“无加诸人” 211
17.4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 213
17.5 老子与霍布斯 215
第十八章 原文对照 218
对勘举要 219
18.1 三字句还是四字句? 220
析评引论 220
18.2 从“邦家”到“国家”:《老子》歧变 221
18.3 从“邦家”到“国家”:文献考察 223
18.4 从“邦家”到“国家”:思想意义 226
18.5 中国的家族观念与姓氏 227
第十九章 原文对照 230
对勘举要 231
19.1 是“强化”还是“歪曲”? 233
析评引论 233
19.2 儒道互济还是形同水火? 235
19.3 孔子之自然之得 237
19.4 孔子之逍遥理想 239
19.5 孔老相通:根源与意义 240
19.6 孔老相通:课题与方法 241
第二十章 原文对照 243
对勘举要 245
20.1 创新与“文本的它在性” 249
析评引论 249
20.2 “绝学”之境界 250
20.3 身、心、意:分与合 251
20.4 美:多多益善? 252
第二十一章 原文对照 255
对勘举要 256
21.1 月神宫殿几根柱? 257
析评引论 257
21.2 古本善不善? 259
21.3 道是有还是无? 260
第二十二章 原文对照 262
对勘举要 264
22.1 後人“改善”古本的努力 266
析评引论 266
第二十三章 原文对照 267
对勘举要 270
23.1 “自然”乃“大自然”乎? 272
析评引论 272
23.2 哲学概念的标准 274
23.3 作为哲学概念的“自然” 275
23.4 “自然”:动因的内在性 276
第二十四章 原文对照 279
对勘举要 280
24.1 “有道”还是“有欲”? 281
析评引论 281
第二十五章 原文对照 283
对勘举要 285
25.1 “道法自然”如何读? 288
析评引论 288
25.2 “自然”何属何归? 290
25.3 “自然”何义何谓? 291
25.4 追求“自然”是否自然? 292
25.5 道是形而上的吗? 294
25.6 道何以难名? 295
25.7 老子有环保理论乎? 297
第二十六章 原文对照 300
对勘举要 301
26.1 何谓“定型”?何时“定型”? 303
析评引论 303
第二十七章 原文对照 305
对勘举要 307
27.1 圣人即侯王乎? 309
析评引论 309
第二十八章 原文对照 312
对勘举要 313
28.1 《老子》与《诗经》:典型一例 314
析评引论 314
28.2 何者“守其雌”? 317
28.3 雌雄一体乎? 319
28.4 雌柔原则:象徵及目标 320
第二十九章 原文对照 322
对勘举要 323
29.1 “取”乃“治”乎? 324
析评引论 324
第三十章 原文对照 327
对勘举要 329
30.1 “果”与“强”的尺度 331
析评引论 331
第三十一章 原文对照 333
对勘举要 335
31.1 《老子》乃兵书乎? 338
析评引论 338
31.2 当“自然”面对战争 339
第三十二章 原文对照 342
对勘举要 344
32.1 “自宾”和“自均” 345
析评引论 345
第三十三章 原文对照 347
对勘举要 348
33.1 “自知”、“自胜”与自然 349
析评引论 349
第三十四章 原文对照 351
对勘举要 352
34.1 《老子》是口头文学吗? 354
析评引论 354
34.2 道之“大”与道之“小” 355
34.3 道之弱性的决定作用 356
34.4 上帝之强势形象 357
第三十五章 原文对照 360
对勘举要 362
35.1 道之伟大、平淡与超越 364
析评引论 364
35.2 曾有“黄帝之学”否? 366
35.3 何谓“黄老之学”? 368
35.4 法家源於老子乎? 370
35.5 《老子》与《诗经》:虚字脚 372
第三十六章 原文对照 375
对勘举要 376
36.1 以反求正之方法 377
析评引论 377
36.2 智慧乎?阴谋乎? 379
36.3 智慧与阴谋之间 380
36.4 辩证观念:四层命题 381
第三十七章 原文对照 383
对勘举要 384
37.1 顾此失彼的编者 386
析评引论 386
37.2 “无为”即无所作为吗? 387
37.3 《老子》与《诗经》:顶真 389
第三十八章 原文对照 393
下编 393
对勘举要 395
38.1 自然之精神体现 396
析评引论 396
38.2 老子反儒乎? 398
38.3 儒家必反“自然”乎? 399
38.4 儒家必反“无为”乎? 401
38.5 孔、老“无为”之异同 403
第三十九章 原文对照 406
对勘举要 408
39.1 《老子》与《诗经》:交韵 411
析评引论 411
39.2 “一”即道乎? 413
39.3 道:规律乎?必然乎? 415
第四十章 原文对照 417
对勘举要 418
40.1 校勘心态偶议 419
析评引论 419
40.2 分章、排序合理乎? 420
40.3 “反”还是“返”? 421
40.4 “无”的概念化 422
40.5 道家与科学:有生於无 424
第四十一章 原文对照 426
对勘举要 428
41.1 人文自然之道 432
析评引论 432
41.2 大正若反的智慧 433
第四十二章 原文对照 435
对勘举要 437
42.1 一、二、三何所指? 438
析评引论 438
42.2 道如何“生” 440
42.3 道:实然或应然? 442
42.4 阴阳和谐还是男尊女卑 443
42.5 诸侯何时始称王? 444
第四十三章 原文对照 446
对勘举要 447
43.1 至柔与无为之益 448
析评引论 448
43.2 魁奈与无为之益 449
43.3 改革开放与无为之益 451
第四十四章 原文对照 454
对勘举要 455
44.1 “重身”还是“无身”? 456
析评引论 456
44.2 《老子》与《诗经》:密韵实例 457
第四十五章 原文对照 459
对勘举要 460
45.1 盛德若缺的启示 461
析评引论 461
45.2 以反彰正的智慧 462
第四十六章 原文对照 465
对勘举要 466
46.1 欲望与战争 468
析评引论 468
第四十七章 原文对照 471
对勘举要 472
47.1 《老子》演变:原则与例外 473
析评引论 473
47.2 “天下”与“天道” 475
47.3 直觉与科学 476
47.4 道与科学模式之转换 478
第四十八章 原文对照 480
对勘举要 481
48.1 “无为”何以“无不为”? 483
析评引论 483
48.2 “无事”何以取天下? 484
第四十九章 原文对照 486
对勘举要 487
49.1 “类同举例法”不可靠 489
析评引论 489
49.2 明辨是非与和光同尘 491
49.3 儒与道:双峰对峙,山脉相连 492
49.4 儒家、道家与民主政治 493
第五十章 原文对照 495
对勘举要 497
50.1 “独断的”与“探究的”诠释 498
析评引论 498
第五十一章 原文对照 501
对勘举要 502
51.1 通行本中的机械重复 503
析评引论 503
51.2 道之作用的两重性 504
51.3 道与德:总体与个体? 506
51.4 自然与常然 507
51.5 道之自然与人文自然 509
第五十二章 原文对照 511
对勘举要 512
52.1 常与恒 514
析评引论 514
52.2 异与同 515
52.3 父与母 517
第五十三章 原文对照 519
对勘举要 520
53.1 大道与小路 521
析评引论 521
第五十四章 原文对照 524
对勘举要 526
54.1 《老子》与《诗经》:回环 528
析评引论 528
54.2 由身而天下:儒道同异 531
54.3 哲学与历史 532
54.4 诠释之难 533
54.5 面对诠释之难 535
第五十五章 原文对照 536
对勘举要 538
55.1 “物壮则老”的启示 541
析评引论 541
第五十六章 原文对照 544
对勘举要 546
56.1 “不言”与“玄同” 549
析评引论 549
56.2 分辨之智与玄同之境 550
第五十七章 原文对照 552
对勘举要 554
57.1 相似者必全同乎? 557
析评引论 557
57.2 反文明还是文明反思? 558
57.3 何人当无为? 559
57.4 无为在现代社会 561
第五十八章 原文对照 563
对勘举要 564
58.1 正反互转的事实 565
析评引论 565
58.2 正反互转的条件 567
58.3 文明反思:法律的发展 568
58.4 文明反思:科技的发展 569
第五十九章 原文对照 571
对勘举要 573
59.1 《老子》与《诗经》:叠句叠韵 574
析评引论 574
第六十章 原文对照 577
对勘举要 578
60.1 有神还是无神? 579
析评引论 579
第六十一章 原文对照 581
对勘举要 583
61.1 “牝以静胜牡”的寓意 585
析评引论 585
61.2 牝牡、雌雄与男女 586
61.3 牝牡、雌雄与阴阳 587
第六十二章 原文对照 589
对勘举要 591
62.1 老子的人性观 593
析评引论 593
62.2 马斯洛的人性观 594
62.3 马斯洛的道家观 595
第六十三章 原文对照 598
对勘举要 600
63.1 “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603
析评引论 603
63.2 “以德报怨”的理论意义 604
63.3 “以德报怨”的实践意义 605
63.4 无为:形式与内容的矛盾 606
63.5 无为:概念簇的代表 608
63.6 作为哲学概念的无为 609
第六十四章 原文对照 611
对勘举要 614
64.1 无为的目的 618
析评引论 618
64.2 无为的绝对意含 619
64.3 竹简本的启示 621
64.4 为甚么要讲“人文自然”? 623
64.5 人文自然的三个层次 624
64.6 人文自然的现代意义 625
64.7 如何实现人文自然 627
64.8 道家眼光看冲突 628
64.9 道家原则防冲突 630
第六十五章 原文对照 632
对勘举要 633
65.1 老子的不白之冤 634
析评引论 634
65.2 “左派”的批判 635
65.3 老子之“愚”何意? 636
65.4 玄德:因反而顺 637
第六十六章 原文对照 639
对勘举要 641
66.1 何谓“不争之争”? 645
析评引论 645
66.2 “不争而胜”何以可能? 646
第六十七章 原文对照 648
对勘举要 650
67.1 “三宝”:儒道相通之一 653
析评引论 653
67.2 “三宝”:儒道相通之二 654
67.3 “三宝”:儒道相异之一 655
67.4 “三宝”:儒道相异之二 656
67.5 “三宝”:两种诠释 658
第六十八章 原文对照 659
对勘举要 660
68.1 “不争之德”与“外向无为” 661
析评引论 661
第六十九章 原文对照 664
对勘举要 665
69.1 正反之间 667
析评引论 667
69.2 正反之间的价值取向 669
69.3 辩证法或正反观 670
69.4 《老子》与《孙子兵法》 672
第七十章 原文对照 674
对勘举要 675
70.1 道家学说:“易行”还是“难行”? 676
析评引论 676
70.2 “被褐怀玉”:儒道之异 677
第七十一章 原文对照 680
对勘举要 681
71.1 “知不知”:儒道异同 682
析评引论 682
第七十二章 原文对照 684
对勘举要 685
72.1 独立尊严与自我约束 687
析评引论 687
第七十三章 原文对照 689
对勘举要 690
73.1 何以“勇於不敢”? 691
析评引论 691
第七十四章 原文对照 694
对勘举要 695
74.1 “大匠”与司法程序 697
析评引论 697
74.2 校勘的两重标准 699
74.3 要“原貌”还是要“合理”? 700
第七十五章 原文对照 702
对勘举要 703
75.1 无为:等於“君无为”? 706
析评引论 706
75.2 无为:理性化诠释 708
75.3 无为:理想的社会生态 710
75.4 无为:现代领导人之镜 711
第七十六章 原文对照 713
对勘举要 714
76.1 雌柔:推翻男性霸权? 716
析评引论 716
76.2 雌柔:反对英雄主义? 717
76.3 雌柔:可能的现代贡献 719
第七十七章 原文对照 721
对勘举要 723
77.1 何谓“天之道” 725
析评引论 725
77.2 何谓“人之道” 726
77.3 道的概念体系 728
第七十八章 原文对照 731
对勘举要 732
78.1 朱熹对老子的误批 733
析评引论 733
78.2 朱熹对老子的误赞 735
第七十九章 原文对照 737
对勘举要 738
79.1 天道:自然与为善 739
析评引论 739
79.2 天道:自然与报应 741
第八十章 原文对照 744
对勘举要 746
80.1 小国寡民:判断与讨论 749
析评引论 749
80.2 小邦寡民:概念乎?术语乎? 750
80.3 小邦寡民:不满与期望 752
80.4 小邦寡民:反动还是反思? 754
第八十一章 原文对照 757
对勘举要 758
81.1 版本演变:同与异 759
析评引论 759
81.2 善者不多:对现代发展的启示 761
81.3 正反相随:现代发展的警示 763
81.4 自然:在现代的价值意义 764
81.5 道:超越与兼融科学和宗教 766
参考书目 769
英文书目 780
索引说明 783
人物与机构索引 784
文献及版本索引 795
主题与概念索引 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