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前言 1
第二版前言 1
第一版前言 1
绪论 1
第一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4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4
一、细菌的形态 4
二、细菌的结构 6
第二节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14
一、单细胞性真菌 15
二、多细胞性真菌 15
第三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8
一、病毒的形态 19
二、病毒的结构 19
一、放线菌 22
第四节 其他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22
二、螺旋体 23
三、霉形体 24
四、衣原体 24
五、立克次氏体 25
第二章 微生物的生理 27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27
一、水分 27
二、干物质 28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29
一、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29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0
三、微生物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31
四、微生物的酶 32
五、微生物的呼吸 33
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34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39
第三节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39
三、细菌的繁殖速度与生长曲线 40
二、细菌的繁殖方式 40
四、细菌的培养特性 41
第四节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43
一、真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43
二、真菌繁殖的方式 43
三、真菌的培养特性 48
第五节 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49
一、病毒的增殖 49
二、病毒的培养方法 51
三、病毒的培养特性 52
第三章 微生物分类 54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54
第二节 细菌的分类 55
一、细菌的分类原则 55
三、细菌的分类体系 56
二、细菌的分类方法 56
四、细菌的分类单元与等级 57
五、细菌的命名原则 58
第三节 病毒的分类 59
一、病毒的分类原则 59
二、病毒的分类系统 59
三、病毒的命名规则 59
第四章 微生物生态 63
第一节 概述 63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64
第三节 空气和水的微生物生态学 66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 68
一、反刍动物微生态学 68
二、非反刍动物微生态学 69
一、微生态平衡的概念 70
二、微生态平衡的标准 70
第五节 微生态平衡 70
三、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 71
第六节 微生态失调 71
一、微生态失调的概念 72
二、微生态失调的分类 72
三、微生态失调的影响因素 73
四、菌群失调的调整 74
第五章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76
第一节 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76
一、温度 76
二、干燥 80
三、渗透压 80
四、光线和射线 81
五、超声波 82
六、氧化还原电势 82
一、化学消毒剂 83
第二节 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83
七、滤过除菌 83
二、化学治疗剂 87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87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89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89
一、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89
二、核酸与性状遗传 91
第二节 微生物的变异现象 92
一、形态结构的变异 92
二、毒力的变异 92
三、培养性状的变异 93
四、生化特性和对药物敏感性的变异 93
第三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 94
一、非遗传性变异 94
二、遗传性变异 94
二、人工诱变 98
一、筛选 98
第四节 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及应用 98
三、杂交育种 99
四、基因工程 100
五、基因工程的应用 100
第七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 102
第一节 病原菌的毒力 102
一、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 102
二、病原菌毒力的测定 105
第二节 病原菌的传染 106
一、病原菌引起传染的条件 106
二、病原菌传染的表现形式 107
三、病原菌的排出途径 108
第八章 免疫学基础 109
第一节 免疫系统 110
一、免疫器官 111
二、免疫细胞 113
三、细胞因子 117
第二节 抗原与抗体 118
一、抗原 118
二、抗体 123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 130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130
二、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 131
第四节 免疫应答 143
一、非特异性免疫防御 143
二、特异性免疫应答 148
三、抗传染免疫 152
四、免疫耐受和免疫缺陷 156
第五节 变态反应 156
一、Ⅰ型变态反应 157
二、Ⅱ型变态反应 158
三、Ⅲ型变态反应 158
四、Ⅳ型变态反应 159
一、免疫学诊断 160
第六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160
二、免疫学防治 162
第九章 重要的病原菌 166
第一节 分支杆菌属 166
一、结核分支杆菌、牛分支杆菌和禽分支杆菌 166
二、副结核分支杆菌 169
第二节 炭疽杆菌 170
第三节 猪丹毒杆菌 173
第四节 葡萄球菌与链球菌 176
一、葡萄球菌 176
二、链球菌 178
第五节 假单胞菌属 181
一、鼻疽假单胞菌 181
二、铜绿假单胞菌 182
第六节 厌氧芽孢杆菌属 183
一、肉毒梭菌 184
二、魏氏梭菌 187
三、破伤风梭菌 189
四、气肿疽梭菌 190
五、腐败梭菌 191
六、诺维氏梭菌 192
第七节 嗜血杆菌属 192
第八节 布氏杆菌属 194
第九节 多杀性巴氏杆菌 198
第十节 沙门氏菌属 200
第十一节 埃希氏菌属 204
第十二节 李氏杆菌 206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 207
第十三节 禽波氏杆菌 208
第十四节 军团杆菌 211
第十五节 病原性真菌 213
一、假皮疽组织胞浆菌 213
二、皮肤丝状菌 214
三、镰刀菌属 216
四、曲霉菌属 217
第十章 常见的致动物疾病性病毒 219
第一节 口蹄疫病毒 219
第二节 狂犬病病毒 221
第三节 伪狂犬病病毒 223
第四节 猪瘟病毒 225
第五节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227
第六节 猪细小病毒 229
第七节 猪圆环病毒 230
第八节 猪流行性感冒病毒 231
第九节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233
第十节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235
第十一节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 237
第十二节 牛副流行性感冒病毒 238
第十三节 牛轮状病毒 240
第十四节 牛冠状病毒 242
第十五节 禽流行性感冒病毒 243
第十六节 马立克氏病病毒 246
第十七节 鸡新城疫病毒 248
第十八节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250
第十九节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252
第二十节 鸡喉气管炎病毒 254
第二十一节 减蛋综合征病毒 256
第二十二节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 258
第二十三节 禽白血病病毒 260
第二十四节 鸭瘟病毒 262
第二十五节 小鹅瘟病毒 263
第二十六节 兔出血症病毒 265
第二十七节 朊病毒 267
第十一章 其他病原微生物 270
第一节 霉形体 270
一、霉形体概述 270
三、禽败血霉形体 273
二、猪肺炎霉形体 273
四、牛、羊的致病霉形体 274
第二节 立克次氏体 275
第三节 衣原体 276
一、衣原体概述 276
二、沙眼衣原体 277
三、鹦鹉热嗜性衣原体 278
四、肺炎嗜性衣原体 278
五、反刍动物嗜性衣原体 278
第四节 螺旋体 279
一、螺旋体概述 279
二、疏螺旋体属 279
三、蛇形螺旋体属 280
四、密螺旋体属 282
五、细螺旋体属 282
一、放线杆菌属 285
第五节 放线杆菌和奴卡氏菌 285
二、奴卡氏菌属 287
第十二章 与动物性食品卫生有关的微生物 289
第一节 乳及乳制品中的微生物 289
一、鲜牛乳中的微生物 289
二、奶粉中的微生物 291
第二节 肉类中的微生物 291
第三节 蛋中的微生物 292
一、气单胞菌属 294
第十三章 重要的水产病原微生物 294
第一节 病原性细菌 294
二、假单胞菌属 296
三、弧菌属 298
四、爱德华氏菌属 300
五、黄杆菌属 302
第二节 病原性真菌 303
一、水霉属 303
二、鳃霉属 304
三、镰刀菌属 305
第三节 常见的致水生动物疾病性病毒 306
一、疱疹病毒科 306
二、杆状病毒科 306
三、弹状病毒科 307
四、呼肠孤病毒科 309
五、双节段RNA病毒科 310
实验指导 313
实验需知 313
实验一 显微镜油浸系的使用及细菌基本形态观察 313
实验二 细菌抹片的制备及染色 315
附:常用染色液的配制 319
实验三 培养基的制备 320
实验四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322
实验五 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 331
实验六 细菌的生化试验 333
实验七 动物试验法 344
实验八 凝集试验 347
实验九 沉淀反应 350
实验十 补体结合反应 352
实验十一 荧光抗体染色法 358
实验十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59
实验十三 主要病原菌的认识(一) 361
实验十四 主要病原菌的认识(二) 363
实验十五 主要病原菌的认识(三) 364
实验十六 酵母菌细胞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染色鉴别 366
实验十七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367
实验十八 霉菌的形态观察 368
实验十九 病毒学实验技术 370
附录一 常用玻璃器材的准备 380
附录二 常用仪器的使用 383
附录三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389
主要参考文献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