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一 国外研究现状 3
二 国内研究现状 11
第三节 主要内容和框架 13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二 本书创新点 14
三 结构框架 16
第二章 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与现实背景 18
第一节 “政治国家—市民社会”二元框架中的社会定位 18
一 古代政治理论中的政社合一、经济分离 18
二 启蒙思想中政社分离、经社合一的萌芽 20
三 黑格尔:政治国家高于市民社会 22
四 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24
第二节 “政府—市场—社会”三元框架中的社会定位 26
一 西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26
二 “政府—市场—社会”三元论的形成 27
第三节 中国社会治理的现实背景 31
一 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局限 31
二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 33
三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36
第三章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内涵及特征 46
第一节 公众参与的概念 46
一 公众相关概念辨析 46
二 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 54
第二节 公众参与的主体——从消极公民到积极公民 57
一 消极公民 58
二 积极公民 59
第三节 公众参与的方式——从间接参与到直接参与 61
一 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 62
二 宏观民主和微观民主 65
第四节 公众参与的特点 70
一 分散性 71
二 非正式性 71
三 自发性 72
四 不确定性 73
第四章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层次 75
第一节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 75
一 阿恩斯坦的参与阶梯 75
二 康纳的参与阶梯 79
三 托马斯的公众参与阶梯 83
四 阿克兰的公众参与阶梯 87
第二节 构建中国社会治理的公众参与阶梯 90
一 社会治理的民生性与公众参与的全面性 90
二 参与规模与参与层次 94
三 参与途径与参与层次 98
四 小结:公众的六阶参与 102
第五章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105
第一节 通过立法参与社会治理 105
一 立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105
二 法律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107
三 法律审查阶段的公众参与 110
第二节 通过行政参与社会治理 110
一 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 111
二 行政执法中的公众参与 115
第三节 通过司法参与社会治理 117
一 人民陪审员 118
二 人民监督员 120
三 公益诉讼 121
第四节 通过社会自治参与社会治理 123
一 自我管理 123
二 志愿服务 134
第六章 以法治推进公众参与社会治理 139
第一节 通过法治确认参与权利 140
一 参与的人权属性 140
二 公众参与权的宪法确认与法律具化 144
第二节 通过法治完善参与途径 151
一 拓展参与空间 151
二 规范参与程序 154
三 提升参与效力 156
第三节 通过法治激励参与意愿 158
一 法律激励及其类型 158
二 激励参与意愿的法律手段 160
第四节 通过法治提高参与能力 169
一 物质基础 169
二 信息能力 173
第五节 通过法治规范参与秩序 178
一 公众参与的失败:群体性事件 178
二 公众参与中的义务与责任 183
结语 在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中寻找答案 187
参考文献 194
后记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