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实而不华 诚而可信&刘亚丁 1
绪论 1
上篇 顿河的激荡:译介与阐释研究 19
第一章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滥觞期(1931—1949) 19
第一节 历史的回眸:“五四”以来的中俄[苏]文学发展 19
第二节 时代的契合:革命功利主义驱使下的作品译介 24
第三节 顿河的激荡:“人情复异”期待视野中的早期解读 34
第二章 以苏为师 同期对应——高峰期(1950—1963) 50
第一节 热情的推介:“全盘苏化”下的作品传播 50
第二节 倾斜的接受:现实情境需求中的阐释研究 59
第三章 风云侧记 逆向对应——冰封期(1964—1978) 80
第一节 独特的“风景”:作为反面教材的“黄皮书” 80
第二节 乱舞的“狂沙”:政治浪尖中的肖洛霍夫批判 82
第四章 春雨润物 理性复归——繁荣期(1979—2012) 99
第一节 复苏的春天:欣欣向荣的作品译介 99
第二节 丰硕的成果:肖洛霍夫研究在中国的新气象 114
下篇 古国的回响:影响与接受研究 152
第五章《被开垦的处女地》与中国 152
第一节 译介与传承:周立波与肖洛霍夫 157
第二节 影响与借鉴:丁玲与肖洛霍夫 174
第三节 选择与失落:柳青与肖洛霍夫 189
第六章《静静的顿河》与中国 201
第一节 共鸣与探索:玛拉沁夫与肖洛霍夫 204
第二节 崇拜与吸纳:刘绍棠与肖洛霍夫 214
第三节 摄取与创新:陈忠实与肖洛霍夫 230
第四节 承继与突破:莫言与肖洛霍夫 248
第七章《一个人的道遇》与中国 261
第一节 接受与融合:中国军事作家群与肖洛霍夫 262
第二节 共振与独创:余华与肖洛霍夫 265
第八章“影响的焦虑”:中国作家对肖洛霍夫的接受 269
第一节 殊途同归:肖洛霍夫在中国被接受的原因探析 269
第二节 异曲同工:中国作家接受肖洛霍夫的策略透视 273
结语 277
参考文献 281
附录一 肖洛霍夫作品在中国的不同版本述略 288
附录二 各时期研究主题分类统计表 293
后记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