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再版前言 1
中文版序言 3
原版序 5
1 明天就开始! 3
第一章 通过支配材料发现意义 3
亲身经历是发现意义的中心环节 5
材料引起经历 7
《里面是什么?》 8
用以探求意义的材料 18
材料结构的意义 20
和科学概念有关的结构 21
《我弄明白了!我知道它为什么会浮了》 24
结构体现意义的水平层次 29
教师相对于材料的作用 32
选择材料的标准 33
说说离题——“不相关的发现” 34
孩子们能发现什么? 35
什么是“发现”? 35
《黄粉蝶幼虫》 42
自由发现和有帮助的巡视 50
科学工作中的发现 53
孩子们的科学工作 53
《连接一个电路》 56
发现过程中产生错误的意义 67
教师在促进发现中的作用 70
发现事物外表的和内在的相似之处 73
通过事物特征类比发现 73
《玩水时的运气》 79
有序和无序 86
“模式”的意义 94
《环形磁铁是弯过来的条形磁铁》 95
教师在利用模式中的作用 101
第二章 通过语言交流而明确意义 104
海豚会思考吗? 104
声音、符号和意义 104
对教育的一种看法 112
《七岁的孩子对声音的说法》 114
语言培育的意义 121
人人都学到了吗? 125
通过研讨学科学 126
研讨的动力 126
孩子们的“研讨会” 127
研讨会揭示的“概念箭头” 129
分析研讨会 131
研讨的力量 138
教师在研讨中的作用 143
给读者的一点说明 150
2 意义的建构 153
第三章 建构概念的步骤 153
概念发展的维果茨基体系 154
混合思维 154
复合思维 156
前概念思维和概念思维 158
语言的作用 161
范例:建构分子的概念 164
第四章 科学中的概念体系 172
概念体系在一个改变着的世界上的价值 173
建构一个概念体系 175
鲍勃·福瑟林吉的概念 176
成人的概念箭头 184
范例:矢量的概念 185
珍妮·安德森的概念 187
3 课程的设计 193
第五章 教学单元的设计 193
设计步骤 193
此岸、彼岸及踏脚石 194
《明天就开始》中一些课例的设计 197
物理科学单元设计 200
《里面是什么?》后续课的设计 200
《玩水时的运气》后续课的设计 216
《连接一个电路》后续课的设计 236
生物科学单元设计 244
通向发现的门槛:生物课中一个单元的计划和发展 250
第六章 后续单元的选择 268
第一个齿轮:科学概念体系 268
第二个齿轮:遗传决定的儿童发展概念的进程 269
自我中心阶段 271
直觉阶段 273
具体运算阶段 276
形式运算阶段 277
第三个齿轮:社会背景 278
为使智力齿轮与概念齿轮相啮合对课程的建议 281
自我中心阶段可望学习的科学内容 281
直觉阶段可望学习的科学内容 282
具体运算阶段可望学习的科学内容 285
形式运算阶段可望学习的科学内容 288
为使智力齿轮和概念齿轮与社会齿轮相啮合对课程的建议 290
谁选择课程安排? 291
第七章 什么时候、如何使用书籍及其他辅助材料 293
书籍 293
时间限制与教科书 295
时间限制 297
教科书 298
配合一种或几种教科书的“探究一研讨” 299
生态学单元设计 301
生态相互作用——以动物为重点 303
生态相互作用——以植物为重点 322
光学单元设计 333
“探究一研讨”与教学电影、教科书相结合的示例 334
地质学单元设计 345
回到矿物循环问题 351
帮助制订天文学教案的建议 352
4 评价 357
第八章 如何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 357
探求概念的能力 361
表达 361
思维 363
测量 364
已达到的概念水平 365
维果茨基思维水平层次 365
外在的相似之处 366
内在的相似之处 367
学习态度的等级 369
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关系 370
儿童与材料的关系 370
儿童专注程度 371
探求概念和建立概念的统计表 372
统计表中使用的缩略语 372
关于声音的第一次研讨 373
对第一次研讨的分析 376
关于声音的第二次研讨 380
对第二次研讨的分析和与第一次的比较 384
学习态度和方法等级表的使用 388
对探究—研讨单元学习成绩的评价 390
关于约妮卡小姐的单元总结统计表的讨论 392
再见了,马德琳! 403
附录Ⅰ四年级学生学习细胞单元后的书面总结 405
附录Ⅱ 科学中的数学概念 411
重校后记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