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苏州大学的文化土壤 7
第一节 开放、包容、适时顺变的吴地文化 10
第二节“南园”传下的一段北宋记忆 18
第三节 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 24
第二章 苏州大学的文化脉络 35
第一节 从中西书院到东吴大学 38
一、上海中西书院:现代文明之“福音” 38
二、宫巷书院:中西文化无意的碰撞 42
三、博习书院:东吴园学风之肇始 45
四、“西风美雨”入“东吴” 48
第二节 葑溪之西的名校文化嬗变历程 51
一、东吴大学的文化初成 51
二、文化血脉之艰难延续 59
三、昔日东吴园的文化历史想象 63
第三节 名校荟萃:江苏师范学院的文化渊源 66
一、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养德养心,为生民立命 66
二、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明礼务实 77
三、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育服务民众 90
第四节 融汇聚合:苏州大学今日的文化格局 101
一“容”:文化的接纳保存 101
二、“融”:文化的有机整合 104
三、“化”:文化的互为新生 108
第五节 苏州大学的四次文化转型 111
一、1927—1928:本土化、民族化、学术化的文化转型 112
二、1949—1982:社会主义文化转型 113
三、1982—2008:走向开放、多元的大学文化 116
四、2008—:开启自信、自觉的大学文化建设时代 119
第六节 天涯回望:东吴是永远的家园 120
一、心系东吴园 121
二、遗梦望星桥 123
三、难舍葑溪情 126
第三章 苏州大学的文化精魂 131
第一节 文化遗物中的文化精魂 133
第二节 养“气”:苏州大学文化精神之源 139
第三节 在“法”中实现“魂”的完善 142
第四章 苏州大学的文化生态 149
第一节 深植文化历史记忆的文化环境 152
一、“五堂”建筑风韵 152
二、东吴园外话“旧址” 162
第二节 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围 169
一、各校区环境文化建设 169
二、感恩的文化氛围 181
第三节 独立开放的校园文化 191
一、大学的学术名片:学报文化 191
二、苏州大学的社团文化 201
三、校园的文化仪式:读书节 211
第五章 苏州大学的文化架构 217
第一节 厚德厚生,学问以济世 219
一、中西源头,杏林精神 220
二、法学:以比较法律独树一帜 225
三、立足本土,服务社会 233
第二节 特色竞争,争创品牌 235
第三节 艺术整合,强强联合 240
第四节 造血输血,打造强力师资 244
第六章 苏州大学的文化名师 251
第一节 东吴大学与早期美籍人士 253
一、林乐知:中西文化融合的实践者 254
二、潘慎文:奠定东吴学风的基础 256
三、葛赉恩:东吴校园文化的建设者 258
四、祁天锡:东吴理科的奠基人 261
第二节 著名校长的治校理念与人格风范 263
一、杨永清:一生心念是祖国、母校、青年 263
二、郑辟疆:“春蚕到死丝方尽” 265
三、唐文治:师表人伦,辉照历史 267
第三节 苏州大学历史上的名师 271
一、章太炎:在“书斋”与“革命”之间 272
二、钱仲联:“诗海文潮教泽宏施” 275
三、吴梅:一代曲学宗师 280
四、吕凤子:“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 282
五、朱正元:“愿作红烛照人寰” 286
第四节 苏州大学之知名校友 288
一、费孝通:中国的“乡土先知” 288
二、谈家桢:中国现代遗传科学的奠基人 290
三、赵朴初:为“人间佛教”的理想 295
四、雷洁琼:奉献一生,幸福一生 297
五、孙起孟:矢志不渝为教育 300
六、倪征?:新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 304
七、“东吴系”女作家:“古典的余韵” 306
第七章 苏州大学的育人文化 313
第一节 弘扬正气:苏州大学育人文化传统 315
一、五四运动中的东吴大学 316
二、五卅运动中的东吴大学 318
三、国共内战中的东吴大学 321
第二节 经世致用:苏州大学育人文化理念 325
一教育救国 325
二、实业兴国 327
三、造福社会 331
四、践行服务 335
第三节 德术兼备:苏州大学育人文化品格 338
一、“德术兼备”,育人文化的终极指向 338
二、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形成“形”与“神”,“物”与“心”,“学”与“悟”特教育关系 342
三、强化价值认知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 347
第八章 苏州大学文化的未来展望 353
第一节 苏州大学的文化基因优势 355
第二节 大学文化的载体实力 360
第三节 大学文化的发展战略与前景 363
结语 369
主要参考著 373
后记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