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 著作的缘起 1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4
三 研究现状与不足 10
四 中国妇女的现状 19
第二章 《易经》确立的传统性别观念 24
第一节 《周易》的性别立场与性别视角 25
一 《周易》的作者与性别立场 25
二 《易传》的作者与性别立场 29
第二节 乾坤之德的变化与性别意识 34
一 乾坤卦辞和爻辞的取象与性别无关 35
二 《彖传》和《象传》的解释与性别无关 39
第三节 《周易》中的男性至上观 45
一 男大女小的夫妻模式 46
二 男主女从的婚恋模式 49
三 尊父轻母的家庭模式 52
四 一夫多妻的家庭模式 55
第四节 《周易》中的妇女观 58
一 主中馈无攸遂 58
二 女人目光短浅 61
三 婚姻守贞 64
第五节 男阳女阴与战国以后妇女观的发展 67
一 《文言》与乾尊坤卑 68
二 《系辞》与乾男坤女 71
三 汉以后易学中的男性至上主义 74
小结 80
第三章 《礼经》构建的性别等级制度 82
第一节 礼仪创建者与解释者的性别视角 83
一 礼仪创建者的性别视角 84
二 礼仪整理者与阐释者的性别视角 88
第二节 重男轻女的成年礼 92
一 男子的成年礼加冠 92
二 女性成年礼加笄 101
第三节 防止乱族和强调成妇的士婚礼 104
一 议婚于祖庙的含义 105
二 教于公宫的目的 108
三 亲迎、共牢合卺与脱缨 111
四 见舅姑和舅姑飨妇 113
第四节 强调父权贬抑母权的丧服制度 116
一 重父党轻母党 117
二 重父亲轻母亲 120
三 重丈夫轻妻子 122
四 兼顾父权与夫权 124
第五节 强调妇顺和男女之别的《礼记·内则》 127
一 妇侍舅姑要柔顺 128
二 妻侍夫严守男女之别 131
第六节 男尊女卑与战国以后夫权的强化 134
一 男主女从与婚礼意义的改变 135
二 三从之义的演变与夫权的加强 138
小结 142
第四章 《诗经》中的传统女性观 144
第一节 《诗经》编撰者与注释者的性别立场 144
一 为礼乐制度服务是编集《诗经》的目的 145
二 贵族解诗用诗往往不顾诗意 149
三 《诗经》三百首的作者为贵族群体 152
四 毛亨郑玄解诗的性别立场 154
第二节 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 156
一 窈窕的本义 157
二 淑的含义 160
三 具有君子美德的淑女形象 162
第三节 《诗经》中的其他女性观 172
一 多生多育 173
二 高大健壮 177
三 男女美的标准差距不大 182
第四节 《毛传郑笺》的后妃之德 186
一 《关雎》诗义与淑女形象的变化 187
二 《毛传郑笺》中淑女的形象 191
小结 203
第五章 经传妇女观异同及原因分析 205
第一节 经传妇女观的异同 205
一 西周春秋礼乐制度妇女观 205
二 战国秦汉儒家妇女观 208
第二节 妇女观发生变化的原因 211
一 妇女观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 211
二 妇女观发生变化的思想背景 215
余论 222
附录一 如何反思两性关系与两性差异 228
一 理论与材料的缺陷 228
二 几个观点的不合理性 232
三 人类应该如何反思自身 236
附录二 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 240
一 先秦妇女的称谓、名字与社会性别文化 241
二 两汉妇女名字特点与社会性别文化 243
三 魏晋六朝妇女名字特点与社会性别文化 246
参考文献 251
后记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