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职能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影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0493259
  • 页数:27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论述德育职能的著作。作者以德育职能概念解读为逻辑起点,阐述了德育职能的概念提出、基本内涵及其在社会运行中的地位。以德育职能的发生、历史演进为依托,论述了德育职能的分化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社会需要规定着德育职能,不同历史时期的德育有不同职能,包括以管理为取向的德育职能、以约束为取向的德育职能、以发展为取向的德育职能;德育职能的整合是德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引言 1

第一章 德育职能问题提出及概念解读 5

一 德育职能问题的提出 5

(一)德育对人类社会生活有用性——价值活动的审视 5

(二)德育职能的忽略和混同——现实问题的思考 12

(三)德育职能研究的价值——期望之思 16

二 德育职能的释义和解读 20

(一)德育职能研究的现状 20

(二)德育职能的蕴涵 25

(三)德育职能的相关概念 30

三 社会运行(现实)中的德育职能 36

(一)社会结构中的德育职能 37

(二)学校系统中的德育职能 41

(三)不同学段中的德育职能 44

第二章 德育职能的历史演进 50

一 德育职能的缘起 51

(一)德育职能产生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 51

(二)德育职能是(缘于)社会发展对德育的需要 56

(三)社会现实的需要规定着德育职能 61

二 社会发展进程中德育职能及其演变 67

(一)以管理为取向的德育职能 67

(二)以规范为取向的德育职能 69

(三)以发展为取向的德育职能 70

(四)德育职能的分化与整合 72

第三章 德育职能研究的理论 74

一 国外关于德育职能理论的见解 74

(一)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德育职能的思想 74

(二)中世纪宗教德育职能思想 76

(三)培根、夸美纽斯、洛克和爱尔维修关于德育职能的思想 77

(四)狄德罗、卢梭、亚当·斯密的德育职能思想 80

(五)裴斯泰洛齐、康德、赫尔巴特的德育职能思想 82

二 中国历史上有关于德育职能的思想 85

(一)西周姜尚和周公的德育职能思想 85

(二)先秦孔子、孟子、荀子的德育职能思想 87

(三)汉代以董仲舒为核心的德育职能思想 89

(四)宋明理学中的德育职能思想 90

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德育职能的观点 95

(一)关于发展职能的论述 96

(二)关于灌输职能的论述 97

(三)关于保证职能的论述 99

(四)关于教化职能的论述 100

四 毛泽东对德育职能的论述 102

(一)德育具有保证职能 102

(二)德育具有发展职能 103

(三)德育具有协调职能 103

五 邓小平关于德育职能的思想 104

第四章 德育职能确立的根据 106

一 社会需要——德育职能确立的基本根据 106

(一)社会正常运转对德育的需要 107

(二)社会发展对德育的需要 110

二 德育对象即社会个体对德育的需要——德育职能确立的重要根据 111

(一)德育关注个体需要的必要性 112

(二)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对德育的需要 113

(三)个人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选择产生对德育的需要 114

(四)个人发展实现主体性的需要 115

三 德育对自己使命的体认——德育职能确立的决定性根据 116

(一)对德育职能的研究 116

(二)对德育本质的体认 117

(三)对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认识 118

第五章 德育职能的内容体系建构 121

一 德育的管理职能 122

二 德育的教化职能 129

三 德育的服务职能 147

四 德育的导向职能 155

五 德育的灌输职能 161

六 德育的指导职能 180

七 德育的秩序职能 184

八 德育的发展职能 190

第六章 德育职能转化及与德育诸要素的关系 196

一 社会需要向德育职能转化 196

二 德育职能与德育基本理论诸要素的关系 200

(一)德育职能与德育本质 201

(二)德育职能与德育目标 202

(三)德育职能与德育过程 203

(四)德育职能与德育效果 205

(五)德育职能与德育主体 206

(六)德育职能与德育内容 208

(七)德育职能与德育方法途径 209

第七章 德育职能建设的思路 211

一 德育职能主体的提升 212

(一)强化德育主体的责任意识 212

(二)认识德育职能的内容及根据 216

(三)提高德育实践的能力水平 218

二 德育职能系统的整合 222

(一)学校内部职能的整合 222

(二)不同层级学校的整合 228

(三)家庭社会学校的整合 250

三 社会的制导与保障 255

(一)社会制约的客观性 255

(二)舆论导向的方向性 257

(三)条件保证的现实性 259

结语 261

参考文献 263

后记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