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政治理论及其现代价值》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傅永聚,任怀国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01081473
  • 页数:508 页
图书介绍: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政治理论奠定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其中一些价值原则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在社会管理活动中仍是不可或缺的镜鉴。本书系统论述了儒家政治理论及其现代价值,对加深儒学于现代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 儒家对王道政治蓝图的构想 1

一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1

(一)大一统释义 1

(二)先秦儒家的大一统主张 2

(三)《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 13

(四)春秋公羊学派的大一统思想 15

(五)儒家大一统思想评价 23

二 儒家的理想国 27

三 儒家政治哲学的精髓——和 41

四 儒家天人合一的政治学阐释 49

(一)天人合一释义 49

(二)政治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50

五 儒家伦理政治的理想境界——“内圣外王” 55

六 儒家的王霸之辨 62

(一)王霸之辨释义 62

(二)孔子论“有道”和“无道” 64

(三)孟子与王霸之辨 65

(四)荀子与王霸之辨 67

(五)宋明儒家学者与王霸之辨 70

第二章 儒家政治理论中的宗法精神与鬼神观念 72

一 亲亲、尊尊——儒家宗法理论的主旋律 72

(一)宗法释义 72

(二)先秦儒家的宗法理论 75

(三)汉代以后儒家的宗法理论 78

二 祭祖先以崇孝道——儒家祭祀理论的真谛 80

(一)祭祀释义 80

(二)慎终追远 81

三 儒家的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 84

(一)鬼、神释义 84

(二)孔子对鬼神的态度 85

(三)“敬鬼神而远之”的传承与异化 92

第三章 儒家的家国理论 99

一 儒家家国理论的演变历程 99

二 儒家家国理论的基本内容 101

三 儒家对君与臣民关系的剖析 105

(一)立君为民 105

(二)君心民体 107

(三)君臣一体 108

(四)君臣之义 112

第四章 儒家的君主集权理论 114

一 儒家的正名思想 114

(一)孔子的“正名”主张 115

(二)制名以指实 116

(三)正名号,严等级 117

(四)深察名号 119

二 儒家的尊君论 122

(一)器、名君主独操 122

(二)一正君而国定 123

(三)隆礼义,尊君师 124

(四)《礼记》中的君主专制思想 127

(五)董仲舒的君权至上理论 128

三 儒家统一思想的理论 132

(一)先秦儒家对思想统一的认识 133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36

(三)存天理,灭人欲 137

第五章 儒家的君权运作理论 141

一 儒家的权变理论 141

(一)释“经”与“权” 141

(二)孔子的权变思想 143

(三)孟子的权变思想 146

(四)汉儒的经权理论 149

(五)宋儒的经权理论 152

二 儒家的中庸之道 154

(一)释“中庸” 154

(二)孔子的“中庸之道” 156

(三)孔子后学的中道思想 161

(四)汉儒的中道思想 165

(五)宋明儒者对“中”的解说 166

三 儒家的礼治思想 171

(一)礼的源流 171

(二)克己复礼 173

(三)礼的功用 177

(四)礼治思想评析 183

第六章 儒家的德政理论 186

一 儒家的忠恕之道 186

(一)孔子与忠恕之道 186

(二)后儒论忠恕之道 189

(三)儒家的忠恕之道评析 192

二 儒家的公忠思想 197

三 儒家的贵智理论 200

(一)释“智” 201

(二)“仁且智”的理想人格 203

(三)学而知之 204

(四)在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206

四 儒家“以德治国”理论的渊源流变 208

(一)儒家德政理论的历史渊源 208

(二)为政以德 211

(三)仁政理论 215

(四)汉初以仁义治国理论的渐兴 219

(五)董仲舒的德治理论 221

(六)理学诸子的德治理论 222

(七)儒家德治思想评析 224

第七章 儒家的纲常理论 232

一 “三纲五常”释义 232

二 纲常存在的社会基础 235

三 先秦儒家的人伦学说 238

四 董仲舒的纲常说 242

(一)王道之三纲 242

(二)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245

五 《白虎通义》对三纲五常的神圣化 250

六 三纲五常与天理人心 254

七 传统政治中的纲常影响 257

(一)政治权力体制中的纲常影响 257

(二)法律制度中的纲常影响 258

(三)文教举措中的纲常影响 260

第八章 儒家的人才思想 262

一 孔子的人才思想 262

(一)举直错诸枉 262

(二)贤才标准 264

(三)不拘一格选拔贤才 265

(四)善任必先知人 267

(五)无求备于一人,因材任使 270

二 孟子的人才思想 272

(一)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72

(二)人皆可以为尧舜 273

(三)进贤必慎与用贤必信 275

三 荀子的人才思想 276

(一)尚贤使能 276

(二)贤能不待次而举,唯诚能是求 277

(三)论德定次,量能授官 277

(四)无私人以官职事业 279

(五)取人之道,用人之法 280

四 贵得贤而同心——汉儒的人才理论 283

五 择才而用在君,以身许国在己——宋明儒家的人才理论 284

第九章 儒家的谏议理论 287

一 儒家“限制君权”的思想 287

(一)先秦诸子论君主的操行 287

(二)董仲舒挟天威说以令天子 288

(三)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 289

(四)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限制君权的理论 291

二 释“谏” 294

三 言路者,国之命也 299

四 智者不惑 302

(一)闻过则喜与择善而从 302

(二)听政于国人 304

(三)兼听齐明 304

(四)君主必须为民而贤明 305

五 纳谏之道 306

第十章 儒家的忧患意识 312

一 忧患意识的生发 312

二 君子忧道不忧贫 314

三 君子有终身之忧 317

四 居安思危 319

五 心系天下,悲天悯人 321

六 忧劳可以兴国 325

第十一章 儒家的臣道观 329

一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329

二 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333

三 从道不从君 335

四 臣道有为 340

五 褒争臣绌谀臣 342

六 忠君爱国 343

(一)释“忠君爱国” 344

(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49

(三)以礼待君,忠顺不懈 352

(四)移忠为孝,忠孝合一 354

(五)儒家忠君爱国理论评析 360

七 敦厚谦让 362

(一)宽厚待人 362

(二)礼让三先 369

(三)谦恭思敬 373

八 奉公忘私 375

九 见利思义 381

(一)儒家事实层面上的义利观 382

(二)儒家人格修养(价值)层面上的义利观 393

(三)儒家治国层面上的义利观 394

十 进退荣辱 397

(一)儒家进退出处的主张 397

(二)儒家的荣辱观 401

十一 行己有耻 404

(一)释“耻”德 404

(二)耻者,百行所从出也 407

(三)知耻近乎勇 408

(四)廉洁知耻 410

十二 自强不息 412

十三 修己慎独 416

(一)修己安人与内圣外王 416

(二)君子必慎其独也 422

第十二章 儒家的民本思想 429

一 “民本”与“民主”概念辨析 430

(一)民本与民主的内涵之比较 430

(二)民本与民主的社会作用之比较 433

二 儒家“取信于民”的理论 437

(一)信与诚 437

(二)民无信不立 443

三 儒家的贵民思想 444

(一)贵民思想的渊源 445

(二)仁者爱人 448

(三)民贵君轻 449

(四)民水君舟与立君为民 452

(五)儒家后学的贵民主张 454

(六)儒家贵民思想评析 458

四 儒家的养民思想 460

(一)先秦儒家的养民思想 460

(二)汉唐时期儒家的养民主张 462

(三)宋元明清时期儒家的养民主张 463

五 儒家的富民思想 466

(一)富民足君 466

(二)制民之产 468

(三)以政裕民 471

(四)汉唐时期儒家的富民主张 477

(五)宋元明清时期儒家的富民主张 482

六 儒家的教化学说 489

(一)道(导)德齐礼 489

(二)善教得民 491

(三)化性起伪 493

(四)汉唐时期儒家的教民主张 495

(五)宋元明清时期儒家的教民主张 501

参考书目 503

跋 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