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1
一 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4
(一)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课题 5
(二)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9
(三)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12
二 公民道德素质提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时之需 16
(一)社会和谐发展需要 16
(二)公民现实生活需要 19
三 公民道德建设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要 21
(一)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意义 22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综述 24
(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进路 29
第二章 公民道德概念的基本分析 36
一 公民:社会的主体性存在 36
(一)公民内涵 37
(二)公民自由 39
(三)公民社会 42
二 道德:人类的共生性尺度 44
(一)道德内涵 45
(二)道德自我 54
(三)道德标准 57
三 公民道德: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 59
(一)公民道德内涵 59
(二)公民道德层次 64
(三)公民道德选择 69
第三章 公民道德建设的观念演进 78
一 历史向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78
(一)从封闭性道德转向开放性道德 79
(二)从一元性道德转向多元性道德 81
(三)从依赖性道德转向共生性道德 82
二 范式向度:从德性到德行的转型 84
(一)德性论的“实质主义” 84
(二)规范论的“形式主义” 86
(三)德行论的“整体主义” 88
三 主体向度:从政治国家到公民社会的转移 91
(一)政治与道德关系考察 91
(二)国家与社会关系厘定 100
(三)和谐主义社会发展观 105
第四章 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考量 109
一 公民道德建设的阶段考察 109
(一)政治优位阶段 110
(二)经济优位阶段 111
(三)公民优位阶段 112
二 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性反思 114
(一)公民道德失范种种表现 115
(二)公民道德建设低效原因 118
(三)公民道德自我功能异化 122
三 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124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 125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状况 133
第五章 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涵 141
一 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142
(一)相对于国家的规范 142
(二)相对于公民的规范 144
(三)相对于集体的规范 145
(四)相对于自我的规范 147
(五)相对于社会的规范 148
二 公民道德结构的动态分析 149
(一)社会公德内涵 150
(二)职业道德内涵 154
(三)家庭美德内涵 157
(四)个人品德内涵 160
第六章 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认同 166
一 文化认同:多元文化的价值共识 167
(一)文化认同的内涵 167
(二)文化认同的动力 170
(三)文化认同的现实 173
二 中华文化:和谐思想的历史源流 176
(一)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 177
(二)中华文化的时代意义 181
三 和谐文化:公民道德的精神家园 184
(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185
(二)和谐文化的思想内核 193
(三)和谐文化的发展理路 199
第七章 公民道德建设的教育设计 206
一 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理性整合 207
(一)德性与规范的善性融通 208
(二)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融汇 209
(三)东方与西方的有机融合 211
二 公民道德教育层级的有序衔接 213
(一)家庭教育 213
(二)学校教育 217
(三)单位教育 223
(四)社会教育 230
第八章 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构想 239
一 公民道德制度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241
(一)公民道德制度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241
(二)公民道德制度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243
(三)公民道德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51
二 公民道德制度化建设的观念进路 257
(一)制度规范与学校德育的协调 258
(二)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统一 259
三 公民道德制度化建设的基本构想 266
(一)内容法制化 266
(二)制度体系化 269
第九章 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路径 279
一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280
(一)人本和谐的管理理念 280
(二)良性互动的管理模式 289
二 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293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93
(二)转变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296
(三)扩大社会组织协调作用 298
(四)发挥公民参与主体作用 302
三 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305
(一)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问题 305
(二)有效应对各种社会风险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