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1 微生物实验器材与基本操作 5
1-1 实验室的基本设置 5
1-2 培养器皿准备 7
1-3 培养基的制备 10
1-4 灭菌与消毒 17
1-5 微生物的无菌操作与检查 22
1-6 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 27
2 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32
2-1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32
2-2 微生物的单染色 37
2-3 革兰氏染色 39
2-4 鞭毛染色与运动观察 41
2-5 荚膜染色 45
2-6 芽孢染色 47
2-7 细菌的异染颗粒 49
2-8 细菌类脂粒PHB 50
2-9 放线菌的观察 51
2-10 霉菌的观察 54
2-11 酵母菌的观察 58
2-12 噬菌斑及效价 61
2-13 微生物的群体特征 63
2-14 电子显微镜 67
3 微生物菌种的自然选育 74
3-1 自然界微生物的采样与保藏 75
3-2 目标微生物的富集 77
3-3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80
3-4 目标微生物的初筛 85
3-5 苯酚降解菌的分离 90
3-6 表面活性剂降解菌的分离 91
3-7 光合细菌的分离及培养 92
3-8 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 94
3-9 厌氧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96
3-10 产甲烷菌分离和纯化 102
3-11 厌氧培养箱的使用 104
3-12 菌种保藏 107
4 微生物的生长特征与计数 113
4-1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113
4-2 微生物的显微直接计数法 115
4-3 微生物的活菌计数 117
4-4 微生物的最大或然数法 119
4-5 光电比浊法测定微生物生长曲线 125
4-6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28
4-7 pH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30
4-8 渗透压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32
4-9 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34
4-10 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35
4-11 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36
4-12 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37
5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139
5-1 染色体DNA的提取 140
5-2 核酸检测 144
5-3 PCR扩增16S或18SrRNA 147
5-4 TA克隆 154
5-5 质粒的提取 157
5-6 测序与序列同源性分析 160
5-7 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分析 163
5-8 G+C含量的测定 168
5-9 核酸杂交 173
5-10 非培样品的分析 176
5-11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179
5-12 宏基因组文库构建与筛选 185
5-13 脉冲场凝胶电泳 191
5-1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193
6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征 198
6-1 糖(醇、苷)类利用 198
6 2 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 200
6-3 甲基红试验 203
6-4 V-P试验 204
6-5 七叶苷水解 206
6-6 淀粉水解试验 207
6-7 葡萄糖酸盐(或酯)氧化试验 208
6-8 纤维素分解 209
6-9 石蕊牛乳试验 210
6-10 吲哚试验 211
6-11 硫化氢试验 213
6-12 蛋白氨化试验 215
6-13 明胶液化试验 216
6-14 酪素水解试验 217
6-15 酪氨酸水解试验 218
6-16 硝酸盐还原试验(反硝化作用) 219
6-17 硝化作用 222
6-18 过氧化氢酶试验 223
6-19 氧化酶试验 225
6-20 脲酶试验 227
6-21 苯丙氨酸脱氨酶 228
6-22 脂肪酶 229
6-23 磷酸酶试验 231
6-24 DNA酶活性 231
6-25 β-半乳糖苷酶试验 232
6-26 卵磷脂酶试验 233
6-27 赖氨酸和鸟氨酸脱羧酶试验 234
6-28 精氨酸双水解试验 236
6-29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236
6-30 微量多相试验鉴定系统 239
7 微生物的化学分类特征 242
7-1 细胞壁肽聚糖组分分析 243
7-2 细胞膜中醌类的分析 248
7-3 脂肪酸的分析 252
7-4 极性酯的分析 257
7-5 细胞壁氨基酸与多糖的分析 262
7-6 多胺分析 264
8 微生物发酵与生物活性的测定 266
8-1 几丁质或壳聚糖酶活测定 266
8-2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269
8-3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271
8-4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274
8-5 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275
8-6 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280
8-7 酚分解能力的测定 282
8-8 表面活性剂的含量测定 283
8-9 抗生素的效价 284
8-10 COD的测定 287
8-11 BOD的测定 291
8-12 甜酒酿发酵 294
8-13 泡菜发酵及亚硝酸含量的测定 296
9 设计性实验 300
参考文献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