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本书框架 3
1本书指南 3
本书的定位 3
本书的结构 4
本书的特殊组成要素 7
如何使用本书 8
2质性研究——现实性、历史和特征 9
质性研究的现实性 9
以定量研究的局限性为发展起点 10
质性研究的特点 11
质性研究的历史 14
处在现代末期的质性研究 17
3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20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 20
在同一项研究中结合使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22
质性数据与定量数据的结合 24
质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 25
质性研究结果与定量研究结果的结合 25
研究的评价与推广化 26
有关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最新讨论 27
以方法的适合性作为参照点 28
4质性研究伦理 30
质性研究伦理的必要性 30
伦理准则——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 31
伦理委员会是解决办法吗? 33
如何让自己在研究中的行动符合伦理? 34
质性研究伦理——更好的研究所必需的 37
第二部分 从理论到文本 41
5质性研究中的文献使用 41
有关研究对象的理论性文献 42
在质性研究中使用理论 43
有关前人研究的实证性文献 44
在自己的研究中使用方法文献 44
撰写研究报告时对文献的使用 45
文献查询 45
6理论流派 47
质性研究中的研究视角 47
主观意义:符号互动主义 48
社会现实的生成:常人方法论 50
社会现实与主观现实的文化框定:结构主义模型 52
范式的竞争或视角的多元结合 54
不同理论的共同点 55
女性研究与性别研究 57
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 58
7文本的建构与理解 62
文本与现实 62
文本作为世界的生成:一级建构与二级建构 63
文本之中的世界生成:拟态(Mimesis) 65
处在传记和叙事关系之中的拟态 67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 75
8质性研究过程 75
线形研究过程 75
扎根理论对过程的理解 76
研究过程的线形与环形 77
研究过程中的理论作为世界的版本 78
9质性研究中的研究问题 81
研究问题的裁定 82
确定问题领域与界定研究主题 83
关键概念和视角的多元结合 83
研究问题的类型 84
10进入实地 88
质性研究的期待与进入问题 88
进入开放性研究实地时的角色定位 89
进入机构 90
接近个人 91
陌生与熟悉 92
11抽样策略 96
研究过程中的抽样决定 96
预先确定样本结构 97
在研究过程中逐步确定样本结构:理论抽样 98
逐步抽样作为质性研究的一般原则 101
其他逐步抽样的方案 102
抽样目标:广度还是深度 103
样本中的案例建构 104
12质性研究设计概览 107
对质性研究设计的规划与构思 107
质性研究的基本设计 110
案例研究 110
比较研究 111
回顾性研究 112
现时研究 113
纵向研究 113
选择研究设计参照点 114
第一参照点:基于标准的方法比较 115
第二参照点:选择与检验研究设计 117
第三参照点:方法对于研究对象的适合性 118
第四参照点: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的匹配性 118
第四部分 口述资料 123
13提纲访谈法 123
焦点访谈 123
半标准化访谈 128
问题中心访谈 133
专家访谈 136
民族志访谈 139
提纲访谈法的实施:协调问题与引导 140
14叙事法 144
叙事访谈 145
事件访谈 151
居于传记和事件之间的叙述 156
15 小组讨论与焦点小组 158
小组访谈 158
小组讨论 159
焦点小组 165
共同叙事(Gemeinsames Erzahlen ) 167
16口述资料:方法概览 171
第一参照点:基于标准的方法比较 171
第二参照点:方法的选择及对其应用的检验 173
第三参照点:方法对于研究对象的适合性 175
第四参照点: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的匹配性 175
第五部分 观察法和媒介资料 179
17观察法和民族志 179
非参与式观察 179
参与式观察 182
民族志 188
18视觉资料:照片、电影和录像 194
照片作为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 194
电影分析作为研究工具 198
在质性研究中使用录像 201
19文档的使用 205
什么是文档 206
将文档用作资料:不只是文本分析 207
选择文档 207
构建一个文档集 208
使用文档的实际问题 209
20质性网络研究 213
网络作为研究对象 213
质性网络研究的前提条件 214
将质性研究及其方法移至网络 214
网络访谈 215
网络焦点小组 218
网络民族志:在网络中的互动和交流 220
网络文档的分析 223
质性网络研究的前景与局限 225
21观察法和媒介资料:方法概览 228
第一参照点:基于标准的方法比较 229
第二参照点:方法的选择及对其应用的检验 231
第三参照点:方法对于研究对象的适合性 233
第四参照点: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的匹配性 233
第六部分 从文本到理论 237
22资料的记录 237
记录资料的新方法及其问题 237
实地记录(Feldnotizen) 239
研究日记 240
记录表 241
转录 242
现实作为文本——文本作为新的现实 245
23编码和归类 247
理论编码 248
主题编码 256
质性内容分析 260
总体分析 265
24会话分析、话语分析、体裁分析 269
会话分析 269
话语分析 273
体裁分析 275
25叙事分析与注释学分析 278
叙事分析 278
客观注释学 282
社会科学注释学与注释性知识社会学 285
26质性研究中电脑的使用 288
新科技:期望、恐惧和幻想 288
在质性研究中使用电脑的方式 289
对于使用软件来分析质性资料的期待和希望 290
用于分析质性资料的软件程序类型 291
用于分析质性资料的软件:选择的依据 292
范例:ATLAS/ti,NUDIST/NVivo和MAXQDA 295
在质性研究中使用软件的方式 296
软件对质性研究的影响:举例说明 298
27文本诠释:方法概览 301
第一参照点:基于标准的方法比较 303
第二参照点:方法的选择及对其应用的检验 303
第三参照点:方法对于研究对象的适合性 304
第四参照点: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的匹配性 305
第七部分 有效性论证、写作和发展前景 309
28质性研究的质量标准 309
选择式可信度证明 309
信度 310
效度 312
客观性 316
备择性标准 317
用于评价理论发展的标准 318
传统的标准和备择性标准——对老问题的新回答? 320
质量评价作为对质性研究的挑战 321
质量标准,还是质量保证策略? 322
29质性研究的质量——标准之外 324
质性研究的指示 324
多元结合 328
分析性归纳 330
质性研究的推广化 330
过程评价与质量管理 332
30质性研究的写作 336
写作的实用功能:呈现研究结果 336
媒介资料:呈现的新的必要性和形式 340
写作的合法化功能 341
写作的反思功能 343
社会科学消解于写作风格之中? 344
31质性研究——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346
21世纪初的质性研究——发展现状 346
方法发展与趋势 350
质性研究的学与教 354
质性研究的未来:是艺术,还是方法? 356
参考文献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