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论——模式与目的 1
第一节 汉语与文化的对应关系 1
第二节 语言解释的必要性 3
第三节 语言文化诠释的必要性 5
第四节 解释与诠释的同步本质 7
第五节 古典训诂价值——解释与诠释 8
第六节 训诂新演绎——永续经营 9
第二章 汉语基本结构与特质 11
第一节 从汉藏语系看汉语家族 11
第二节 汉语的主要语言特徵 12
一、孤立语 13
二、具备声调 13
三、单音节词根占多数 14
四、使用量词 14
五、以虚词和语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方式 15
第三节 音素特质 16
第四节 音节特质 18
第五节 词的特质 20
一、从词的组合序列观察 21
二、从声音方面观察 21
第六节 文字特质 22
一、听觉符号系统 22
二、视觉符号系统 23
三、一字多音 24
四、稳定与通用的符号系统 25
五、条理化的学习系统 26
第七节 听觉视觉符号的艺术天性 29
一、双声叠韵 30
二、平仄 31
三、对仗 33
四、回文 35
五、书法 40
第八节 汉语结构与族群思维 43
一、格局方正 43
二、平衡对称 44
三、耿介正直 44
四、人生哲理 45
第九节 族群集体意识——汉语文化圈 46
第三章 汉语历史与社会文化变迁 49
第一节 古代汉语与社会文化变迁 49
一、先秦时期 49
二、秦汉时期 53
三、六朝时期 58
四、隋唐时期 63
五、宋元明时期 66
六、清朝时期 75
第二节 现代汉语与社会文化变迁 79
一、白话文不是现代汉语专利 80
二、词汇量激增使句子增长 80
三、地球村使外来语汇增加 81
四、书面语与口语差距缩短 82
五、汉字型体的社会分化 86
六、社会新产物——「新兴语言模式」 92
七、闽南方言势力的抬头 96
八、新世纪的汉语国际竞争力 98
第四章 汉语解释理论与方法 101
第一节 积木理论 102
第二节 认识初文——象形指事 103
第三节 组合与拆解——会意形声 106
第四节 字形偏旁的意义重心 108
一、从「寸」之字必有「条理法度分寸」义 109
二、从「刀」之字必有「明显光亮」义 110
三、从「口」之字必有「饮食」、「言语声音」、「空间」义 111
第五节 部首辨义与限制 111
一、部首历史 112
二、部首字族系统 112
三、部首辨义的限制性 114
第六节 字形重叠语义扩大 115
一、四体同文例 115
二、三体同文例 116
三、二体同文例 117
第七节 掌握古文字源流 118
第八节 语音成立的条件 125
一、物理条件 125
二、生理条件 126
三、社会条件 127
第九节 语音与语义如何结合 127
一、音义结合的历程 127
二、声义同源论 128
三、思维与语言的互动 131
第十节 同声多同义 132
一、何谓「斯文」? 132
二、「打呵欠」 134
三、双声字多同义 135
四、叠韵字多同义 135
第十一节 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 137
一、段玉裁理论 138
二、「右文说」 139
三、「不亦说乎」不是「同音通假」 140
第十二节 凡从某声皆有某义 142
第十三节 形声多兼会意 146
一、段玉裁的举证 146
二、滥觞於右文说 147
三、声符不兼义的例外情形 148
四、声符假借说 148
五、「声符假借说」的矛盾与错误 150
第十四节 字根及语根理论 156
一、何谓「字根」、「语根」 156
二、字根举例:「刀」及其字族 156
三、字根举例:「?」(之)及其字族 158
四、字根举例:「东」及其字族 160
五、声符的数量及其语根功能 162
第五章 汉语文化诠释理论与方法 177
第一节 词汇词族演绎法 177
一、词汇承载文化 177
二、词汇的词族概念 178
三、词汇词族演绎法举例 179
第二节 部首字族演绎法 197
一、「玉」部呈现的「玉文化」 197
二、「示」部的「祭祀文化」 206
三、「鬼」部的「鬼文化」 211
四、部首字族涵盖的文化类型 215
第三节 常识知识整合法 217
一、宫室建筑与居住文化 217
二、宫室起源 218
三、上古宫室之形 219
四、从语言材料看建筑与居住文化 225
第四节 经典概念与语言材料 235
一、族群经典与语言源头 235
二、儒家经典的文化整体性 237
三、经书语言与民族文化 239
四、「经典」条件与语言文化上溯 247
第五节 回归文字本义的独立思考 248
一、「不愧屋漏」是「不欺暗室」吗? 249
二、留意经典注解的所指 250
三、经注疏中之「屋漏」 252
四、「漏」字考 254
五、「西北隅谓之屋漏」解 257
六、语言应用的断代差异——「不愧屋漏」解 260
七、结语:语法语义历程与语言应用 261
第六节 纵向的文化概念与敏感度 262
一、以语言系统驾驭文化纵深 262
二、修正「贵今贱古」的观念 263
三、案例:祭祀牌位的由来 270
第六章 结论——汉语研究的文化意义与功能 285
第一节 再看汉语「文化」义涵 285
第二节 语言材料与文化的关系 287
一、载体与被载 287
二、语言材料与文化 287
三、演绎的意义 288
第三节 文化类型与语言研究模式 289
第四节 解释与诠释的同步现象与功能 291
一、同步现象 291
二、同步功能 293
参考书目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