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艳国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168929
  • 页数:451 页
图书介绍:作者以唯物史观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借鉴现代西方史学理论的有益成果,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对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进行了深沉思考,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注重理论思辨,创新意识炽烈,资料翔实可靠,语言朴实晓畅,是史学研究中一本有特色的著作。《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对于从事史学研究、历史哲学研究、唯物史观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大学生、研究生“史学概论”、“史学理论”课程的辅助教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1

一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时期的历史考察 2

二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特色 17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 22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考察 28

一 自然历史过程:原始公有制向高级公有制复归 28

二 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在常规性道路与变异性道路上展开 35

三 自然历史过程论与“一般历史哲学理论”尖锐对立 44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探析 49

一 研究的缘起 49

二 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进行彻底的革命性改造 51

三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由单线论向多线论发展 59

四 简短的结语 69

革命、改革与社会历史进程 71

一 革命与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71

二 革命,是社会进步的特殊形式 77

三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普遍形式 82

四 革命与改革,共同决定社会历史进程 86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代价问题的 91

一 马克思主义是在何种条件下肯定“代价”的 91

二 马克思主义是在何种条件下否定“代价”的 98

三 马克思主义是否认为社会进步要以牺牲道德为代价 102

四 几点看法 104

历史的创造者、创造力与创造条件 106

一 “人民群众”与“英雄”各自创造自己的历史,而又相辅相成、相互激荡 107

二 “人民群众”与“英雄”都是历史运动的推动力量,他们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常常交织在一起 112

三 各种社会意志、目标和行为模式综合的结果,往往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116

恩格斯与唯物史观命题 120

一 用“唯物史观”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121

二 对唯物史观做出“最为详尽的阐述” 126

三 恩格斯晚年致力于丰富唯物史观命题的理论内涵 131

四 简短的结论 138

坚持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之路 140

一 史学界形成的广泛共识 140

二 史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14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146

一 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有区别 147

二 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有联系 150

三 研究唯物史观,加强史学理论学科建设 154

“史学概论”的学科体系究竟应该如何确定 157

一 历史过程论 157

二 历史主体论 162

三 史家主体论 166

四 史学发展论 171

五 史学理论与方法论 176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概论逻辑体系建构比较分析 181

一 综合模式 183

二 理论和方法模式 188

三 认识论模式 191

四 史学理论体系模式 197

五 史学学模式 200

六 余论 202

历史学需要哲学思辨——兼评佘树声著《历史哲学》的学术价值 203

一 黑格尔《历史哲学》关于中国历史的思辨 203

二 对近代西方历史哲学予以回应是一个时代性课题 210

三 佘著走在李大钊开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道路上 212

四 佘著的逻辑结构 215

五 佘著的史家精神 217

六 佘著的学术史定位 220

七 几点商榷意见 221

论历史学的学科个性及其相关问题 224

一 历史学的学科个性是什么 225

二 再论历史学的功用 228

三 从理论上探讨研究史学的素质要求 233

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238

一 史家责任感 238

二 史家使命感 239

三 史家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内在统一 241

论史学思维模式的演变 244

一 由述事史学向分析史学发展,由单向性、直观性史学认识朝着多向性、逻辑性方向演变 244

二 由分析史学向系统史学发展,由多向性、逻辑性史学认识朝着纵向深入、横向综合方向发展 247

论史学思维模式的转换 249

一 史学思维模式转换与研究方式改变是一种良性互动过程 250

二 合理的史学智能结构推进史学思维模式转换 254

历史的整体运动与史学的总体研究 258

一 社会历史进程表现为整体运动 258

二 社会历史整体运动的基本特征 262

三 对社会历史整体运动开展总体研究 267

东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发展 271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地理环境对区域性历史发展的作用,把人类文化分成东方与西方两种类型 272

二 东方地理环境影响中国历史发展 275

论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 282

一 唯物辩证法是历史评价的活的灵魂 283

二 把道德评价放置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环境当中 289

三 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既有区别又相联系 294

关于编写历史人物传记的一些意见 301

一 为体现了历史精神的典范人物立传 301

二 把传主写成历史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303

三 立场爱憎分明、描述各有所据 306

附一 叔孙通为何能够成功 308

附二 如何评价晚年康有为 312

略论中国史学的流变 319

一 中国史学起源于夏朝而不是更晚的西周 319

二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学的性质 321

三 对未来中国史学发展的流向性展望 324

论中国近代的历史哲学研究 328

一 取法西学 329

二 “史界革命” 330

三 探寻世变之理 332

四 “画虎不成反类犬” 337

五 火花闪耀,嘉惠未来 339

地理史观与中国近代史学的历史考察 342

一 地理史观要旨 342

二 地理史观的中国印象 346

三 正确评价地理史观在中国近代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52

李大钊阐解唯物史观评析 356

一 李大钊研习唯物史观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概念使用 357

二 李大钊所理解的唯物史观理论内涵 362

三 贡献与缺陷 368

李大钊的史学理论研究论析 373

一 “依据历史哲学的原理” 373

二 “历史是什么” 377

三 治史者须有历史观 382

四 “但寻真知启后人” 386

五 学术坐标定位 389

近代西方历史哲学述评 391

一 发展概述 391

二 命题列举 394

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397

一 从黑格尔到柯林武德:历史哲学发展的路标转向 398

二 柯林武德与克罗齐:继承中的发展 403

三 历史是什么: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409

跋一 史学理论:对历史学的理论反思&陈启能 417

跋二 史学理论对史学研究的观照与导引&陈锋 425

跋三 让思想的光芒照亮历史&何晓明 429

跋四 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体系&黄今言 436

跋五 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追求与探索&张建民 443

后记 446

再版后记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