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中央苏区戏剧史 万叶吴邦初 40
第一章 中央苏区戏剧早期的艺术形态和它的组织 40
第一节 红军中的宣传队及其特殊的宣传形式 40
第二节 井冈山时期的文化娱乐机构和游艺晚会 52
第三节 农村新戏团和红色剧团 59
第四节 俱乐部的设置和戏剧游艺股的性质与职能 68
第五节 战士业余演出队的组建和文明戏的诞生 78
第一节 中央苏区第一个戏剧活动中心和红军中的话剧创作 88
第二章 中央苏区戏剧中心的形成及其发展 88
第二节 1931年11月的盛大庆典和八一剧团的诞生 98
第三节 工农剧社成立始末和蓝衫团的创办 105
第四节 工农剧社旺盛的创作期和它的主要剧目 115
第五节 军旅剧社的相继组建和它的演剧特色 127
第六节 地方苏维埃戏剧的发展及其特点 137
第三章 中央苏区戏剧的新阶段及其前进方向 153
第一节 瞿秋白与高尔基戏剧学校 153
第二节 中央苏维埃剧团的演出、生活与创作 165
第三节 游击战争区的苏维埃戏剧和抗日前线的宣传演出 177
第四章 苏区戏剧理论的创造和文艺批评 189
第一节 古田会议最早提出文艺与革命的关系 189
第二节 演戏与工农兵相结合的指示与实践 191
第三节 苏区戏剧领导机构的变易和对革命戏剧功能的认识 196
第四节 批判工农剧社章程的由来 201
第五节 从评价话剧《蹂躏》、《无论如何要胜利》等剧中探索革命戏剧理论的几个问题 205
第六节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对中央苏区戏剧事业的破坏和干扰 213
第一章 苏区音乐兴起的历史背景 217
中央苏区音乐史 胡建军 林若宇 217
引言 217
第二章 苏区音乐的蓬勃发展 220
第一节 根据地创建初期的音乐活动 221
第二节 古田会议决议对苏区音乐活动发展的重大作用 234
第三节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的音乐活动 251
第三章 苏区音乐作品的题材特征 277
第一节 号召工农起来反抗剥削与压迫的作品 278
第二节 反映土地革命斗争,赞扬苏维埃政权的作品 281
第三节 歌唱苏区人民的新生活,反映人民翻身喜悦的作品 282
第四节 表现妇女解放,反映妇女新生活的作品 284
第五节 歌颂党和革命领袖的作品 286
第六节 歌唱红军,表现军民鱼水情的作品 288
第七节 反映军事斗争,歌唱人民革命战争胜利的作品 291
第八节 鼓动青年参加红军的作品 293
第九节 揭露、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瓦解敌军士气,鼓励白军士兵弃暗投明的作品 296
第十节 表现苏区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作品 299
第一节 进行曲 302
第四章 苏区音乐作品的体裁特征 302
第二节 抒情歌曲 304
第三节 表演歌曲 305
第四节 颂歌 308
第五节 叙事歌曲 309
第六节 小型歌剧 310
第五章 苏区音乐作品中的民歌体裁 315
第一节 山歌 316
第二节 小调 323
第三节 灯歌 330
第四节 儿歌 332
第六章 苏区音乐作品的歌词特点 335
第一节 结构方法 335
第二节 句式、段式和体式 338
第三节 语言艺术 343
第四节 表现手法 345
第七章 苏区音乐作品的曲式特征 350
第一节 一段体 351
第二节 二段体 359
第八章 苏区音乐作品的曲调来源及创作手法 368
第一节 曲调来源 368
第二节 创作手法 376
参考书目 386
中央苏区舞蹈史 欧阳雅、万叶(执笔) 388
引子 388
第一章 苏区舞蹈的兴起和发展 388
第一节 借鉴勃兴时期 389
第二节 创造繁荣时期 395
第一节 苏区舞蹈的主要作品和演出 401
第二章 苏区舞蹈的主要作品和艺术特色 401
第二节 苏区舞蹈的艺术特色 450
第三章 苏区舞蹈的流派、团体及其代表人物 453
第一节 湘鄂赣赤色宣传队和它的创始人胡筠 453
第二节 湘赣边区的歌舞创作和列宁学校跳舞队 458
第三节 中央工农剧社的蓝衫团、蓝衫团学校和他们的校长、老师、剧员们 463
第四节 赣东北苏区的新戏团和它的《儿童游戏舞》 470
第一节 苏区舞蹈在长征路上 474
第四章 苏区舞蹈的继续、延伸和影响 474
第二节 苏区舞蹈在陕北 479
第三节 苏区舞蹈在抗日前线 482
第四节 国际友人赞誉苏区舞蹈 484
中央苏区美术史 林道福 489
引言 489
第一章 苏区美术兴起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 489
第二章 苏区美术的发展概况 491
第一节 苏区美术的初创阶段 491
第二节 古田会议决议对苏区美术蓬勃发展的重大作用 495
第三节 苏区的美术蓬勃发展 500
第三章 苏区的美术创作 513
第一节 苏区美术创作发展概述 514
第二节 苏区美术创作的内容 515
第三节 苏区美术创作的形式 530
第四节 苏区美术创作的特点 557
第四章 苏区的美术批评 560
第五章 苏区美术的历史意义 563
第二节 开始解决美术大众化的问题 564
第一节 开创了为工农兵服务,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 564
第三节 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益借鉴 565
第四节 有力地支持了当时国统区的左翼文艺运动 567
中央苏区群众文化史 吴邦初 569
引言 569
第一章 苏区群众文化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产物 570
第一节 “武装割据”区域的群众文化是党单独地领导新文化建设的开始 571
第二节 “工农武装割据”为群众文化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573
第三节 革命群众文化在“武装割据”斗争中的作用 574
第一节 苏区群众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578
第二章 苏区群众文化的历史发展 578
第二节 苏区首创“群众文化”概念 585
第三节 苏区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 587
第三章 苏区群众文化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589
第一节 苏维埃文化教育工作总方针也是群众文化工作的总方针 589
第二节 苏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基本任务 593
第四章 俱乐部 595
第一节 俱乐部的性质、宗旨及任务 595
第二节 俱乐部的设置原则及组织形式 597
第三节 俱乐部的设施与经费 599
第四节 俱乐部是政治教育、文化活动的中心 600
第五章 列宁室 603
第一节 列宁室设置原则及其任务 604
第二节 列宁室的社会功能 606
第六章 苏区工农业余戏剧活动 611
第一节 工农业余戏剧团体的产生和发展 611
第二节 业余剧团是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一支重要的宣传力量 615
第三节 工农业余戏剧团体必须遵循的原则 620
第七章 讲演队 623
第一节 苏区讲演事业的崛起 624
第二节 讲演队、讲演所的建设 627
第三节 讲演内容及讲演方式 631
第八章 苏区工农业余文化教育 635
第一节 各类业余文化教育组织的兴起 636
第二节 识字标准与识字方法 639
第三节 识字课本 641
第九章 红军中的文化生活 645
第一节 古田会议开创了红军中的文化建设 645
第二节 红军中的戏剧活动 648
第三节 红军学校的文化生活 653
第十章 苏区儿童文艺 656
第一节 美育是苏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 657
第二节 儿童文艺活动形式 660
第十一章 苏区图书馆、博物馆事业 670
第一节 图书馆建设 670
第二节 博物馆建设 674
结束语 679
编后记 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