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节 “巨龙之眼”:捕捉历史的心像 1
第二节 先行研究及其趋势 7
第三节 论述结构 15
第一章 众声喧哗与殊途同归:时代大潮中的戏曲对外传播热及其推动者 18
第一节 主要事件与中心人物概述 18
第二节 时代性的期待:投向戏曲的别样视线 32
一、戏曲界中的世界主义 33
二、作为心灵镜像的戏曲:精神乡土的乌托邦想象 43
第三节 发声之窗:对外书刊中的戏曲传播者 53
一、被遗忘的剧界“权威”梁社乾及其于西人报刊中的戏曲评介 53
二、《天下》与中国双语知识分子的戏曲译评 81
三、多彩底色:“中国通”的经验化写作 88
第四节 另一种推动:“新文化”阵营的批判与剧界文化人的应激 109
第二章 编码重组:剧目的越境之旅 122
第一节 活态剧目译介的特点 122
第二节 中外译剧者的两次对话:《打渔杀家》与《奇双会》 130
一、剧目的选择 130
二、翻译策略中的戏剧观碰撞 139
第三节 奇特的改译:从《红鬃烈马》到《王宝川》 164
一、翻译的“中国性”:“原汁原味”还是“大胆创造”? 170
二、谁能为中国代言?——从“精华”与“通俗闹剧”说起 195
第四节 对外公演的剧目选择与改编 204
一、剧目的选择 204
二、剧目的包装与改编 217
第三章 对话焦点(一):嬗变中的戏曲传统 225
第一节 认知障碍:陌生与多维度的传统 225
一、遥远的戏曲传统:公演之前的海外舆论 225
二、传统的复兴与“再创” 232
第二节 海外观演评论中的戏曲传统认知 241
一、1919:对于“再造传统”及其“现代性”的正反之议 241
二、二十年代中期:传统与近代剧风审视的新参照系 271
三、1928:京昆对立的深化与传统代言人的“更正” 287
四、三十年代:“原始”与“成熟”之间——传统想象的强化与反思 296
第三节 海外舆论与戏曲本土“国粹化”历程的历史互动 340
第四章 对话焦点(二):关于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 349
第一节 关于中国戏曲“主导成分”的言说 350
一、“听”的第一性表述 350
二、“芭蕾”、舞蹈与“哑剧”:纯形象化的定位趋势 356
三、感官世界的近代变革:说不尽的“听”与“看” 368
第二节 关于戏曲的表现形式与真实性的讨论 374
一、“形”与“技”:戏曲程式认知中的误解与启迪 376
二、重勘“真实”的疆域:关于现实主义的再审思 386
三、围绕“象征主义”的争论 407
第三节 影响与实践:“剧学”之兴、科学话语与剧场新尝试 424
结语历史之镜 437
参考文献 446
后记 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