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作格致使交替 1
1.2 相关概念的分歧与界定 3
1.2.1 宾格与作格 3
1.2.2 非宾格与非作格 5
1.2.3 及物性与作格性 8
1.3 作格致使交替研究的理论视角 13
1.3.1 类型学视角 13
1.3.2 形式语法视角 15
1.3.3 功能认知视角 16
1.4 本书的假设和研究方法 17
1.5 小结 19
第2章 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相关研究 20
2.1 引言 20
2.2 词汇语义观 20
2.2.1 去及物化 20
2.2.2 反身化 21
2.2.3 词汇约束 22
2.2.4 词汇致使化 23
2.3 句法派生观 23
2.3.1 句法致使化 23
2.3.2 共同基础论 25
2.4 认知构式观 27
2.4.1 表层概括论 27
2.4.2 使因链理论 30
2.4.3 自治-依存观 32
2.5 功能作格观 35
2.6 小结 40
第3章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案 41
3.1 引言 41
3.2 理论框架——致使交替事件域认知模型 41
3.2.1 事件域认知模型的理论基础 41
3.2.2 致使交替事件域认知模型的构建 45
3.2.3 致使交替事件域认知模型的特点 49
3.3 研究方案 59
3.3.1 研究设计 59
3.3.2 语料搜集 59
3.3.3 配式分析的统计方法 60
3.3.4 功能分析的对比方法 69
3.4 小结 70
第4章 语料考察Ⅰ——汉英典型致使交替动词对比 71
4.1 引言 71
4.2 确定语料及可比标准 71
4.3 初始假设及其验证 75
4.4 修正假设及其验证 80
4.4.1 修正假设 80
4.4.2 修正假设的验证 80
4.5 综合讨论 88
4.5.1 致使交替动词的结构和核心语义 89
4.5.2 致事语义特性 98
4.5.3 共有客体语义特性 100
4.5.4 时体特征 102
4.6 小结 103
第5章 语料考察Ⅱ——汉英“窒息”类动词的致使交替特性对比 105
5.1 引言 105
5.2 确定语料及可比标准 105
5.3 初始假设及其验证 110
5.4 修正假设及其验证 117
5.4.1 共类指数对比 118
5.4.2 共形指数对比 120
5.4.3 共有客体对比 123
5.5 讨论 124
5.6 小结 135
第6章 致使交替语义和句法的联结 137
6.1 引言 137
6.2 致使交替性连续统 139
6.3 句法语义的互动方式 142
6.3.1 题元角色及语义制约 142
6.3.2 核心语义与句法行为 144
6.4 致使交替现象的构式图谱 146
6.5 致使交替相关构式及其诊断 151
6.5.1 及物致使构式 151
6.5.2 反致使构式 155
6.5.3 动结构式 159
6.6 小结 170
参考文献 171
附录 183
Ⅰ 汉英经典致使交替动词客形指数 183
Ⅱ 汉英“窒息”类动词客形指数 192
索引 197
后记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