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教学准备 3
第一章 了解学生及其学习方法 3
大学生的学习背景 3
人类的学习方式 4
教学组织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6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 10
如何激发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12
如何教授千禧一代 13
成年学习者 16
全纳教育 16
挑战 18
第二章 以效果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19
设计以效果为中心的课程的目的 19
学习效果说明书 20
学习效果类型 21
认知效果类型 23
有益于课程设计的理论框架 28
向学生展示学习过程 30
以效果为中心的课程大纲的拓展 33
第三章 完整的课程大纲 36
合适的课程大纲资料 36
图式课程大纲 41
富有生命力的在线大纲 43
鼓励学生阅读课程大纲 43
课程大纲的发展 45
第四章 第一堂课 46
第一堂课的课前准备 46
教师的第一印象 48
信息交换 49
社交破冰船:让学生认知你 52
课程主题破冰船 54
结束第一堂课 55
第五章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6
学习动机研究概要 57
可信的动机理论 58
激励学生策略 61
课堂公平原则 65
第二篇 课程管理 69
第六章 版权指南 69
版权的适用范围 70
可免费使用的资料 70
印刷品 71
视觉材料 73
课堂展示 73
广播节目录制 74
在线或电子教学参考资料以及远程学习 75
如何获得资料使用许可或许可证 76
怎样处理盗版行为 77
第七章 阻止和回应课堂不文明行为 78
课堂不文明行为的表现 78
不文明行为增加的原因 79
教师如何阻止不文明行为 81
如何回应不文明行为 88
寻求帮助 92
第八章 恪守学术诚信 93
舞弊盛行的原因 93
学生舞弊及其原因 94
查处舞弊行为 96
防止舞弊行为 96
诚信准则 99
改变学生的价值观 100
第九章 最大限度地利用办公时间 102
如何让学生去找你 102
办公时间要有效率 105
立足学生的主动性进行辅导 106
如何处理学生学习或情绪方面的问题 106
第十章 教师与教学助理如何协调课程管理 108
开学前的课程回顾和角色定位 108
学期中的常规会议和教学反馈 110
从课程管理到课程指导 112
第三篇 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工具 117
第十一章 教学方法要与学习效果相匹配 117
教学方法 118
危险的认识 127
第十二章 让课堂学习成为一种体验 128
授课的目标 128
认真备课 129
有效授课 132
互动式授课 133
教学生记笔记 139
保证课堂上每个人学有所获 142
第十三章 有效课堂讨论指导原则 143
讨论时间的设定 143
讨论环节的设计 144
如何巧妙组织讨论,实现学生参与最大化 148
第十四章 设计讨论和评价问题的技巧 154
问题要有探究性 154
适合讨论的问题类型 158
与讨论目标不一致的粗劣问题 161
角色转换 163
第十五章 体验式学习活动 164
学生的各种表达形式 164
角色饰演 167
模仿与游戏 168
服务性学习 172
第十六章 小组学习 175
“小组学习”的其他各种称谓 175
小组活动的优越性 176
小组学习的特点——方式多样,角色多变 177
学生小组的建立和管理 178
管理技巧 185
针对小组学习的有效策略 186
第十七章 写作学习活动和任务 189
自由写作 190
一分钟写作 191
心得体会 191
一句话的概述 192
学习日志 192
思辨性笔记 193
定向释义 194
书信、备忘录、笔记和电子贴 194
模拟考试 194
同学互评草稿 195
多重目的 196
第四篇 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工具 199
第十八章 探究引导式学习 199
探究引导式学习的定义 199
探究引导式学习的效果 200
探究引导式学习的目标与模式 202
探究引导式学习的衍化 204
第十九章 案例教学法 206
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 206
恰当的教学题材 207
撰写优秀的教学案例 208
案例的类型 209
案例汇报 210
小结 211
第二十章 基于问题式学习 212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运作 212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优秀问题及其相关资源 214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有效性 215
来自学生的反馈 216
设计有创意的基于问题式学习的问题 216
第二十一章 量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 218
理解学生的“问题” 218
训练学生像专家那样推理 220
训练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步骤 221
帮助学生摆脱坏习惯 222
同学互评 222
使问题更加真实和具有挑战性 223
利用团队学习的力量 223
新教学方法在传统课堂中的运用 224
第二十二章 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科学领域里的运用 226
科学教育不足的地方 227
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的一般性建议 228
学生经历有意义的课堂学习的建议 229
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实验室学习的建议 231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要点 234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236
第五篇 让学习变得更简单 239
第二十三章 从阅读开始 239
学生不做阅读的原因 239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建议 242
保持学生阅读责任感的具体方法 250
平衡教学负荷 253
第二十四章 学科思考和写作 255
跨学科的共性 255
通过学科元认知模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56
不同学科间元认知的差异 257
让学生成为更好的思考者和写作者 260
为将来而写作 260
充满写作的种种世界 262
第二十五章 适应多样化的学习风格 263
科尔布的学习风格模型和经验学习理论 264
弗莱明-密尔斯以感觉为基础的学习风格类型 267
费尔德-西尔弗曼的学习风格指标 270
不同学习风格的相似之处 273
多感官、多理论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最有效 274
第二十六章 视觉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275
视觉化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的方式 276
视觉化学习类型 279
视觉化教学的未来 289
第二十七章 合理选择教学技术 290
教室里技术含量低但比较可靠的教学工具 290
高科技替代物 294
学习管理系统 296
讲座式教学软件 300
网络资源 302
无线网教室中的笔记本电脑 305
Web 2.0工具 308
未来远瞻 312
第六篇 学习效果评价 317
第二十八章 学生学习情况评价 317
课堂评价技术 317
形成性反馈意见 322
学生档案包 323
课堂评价与课堂研究和教学理论相结合 325
第二十九章 如何建构终结性评价 326
通用测试指南 326
客观题题型 328
已建构的评价响应手段:论述题和写作测试 338
测试和任务:最终教学评价手段 343
第三十章 帮学生做好测试准备工作 344
测试准备措施 344
减少学生测试焦虑的措施 348
付出是值得的 349
第三十一章 终结性评价 351
等级分数的定义 351
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系统 352
有效评价系统的特性 353
论述题和论文的评分方法 354
实验报告评分方法 361
在保证学生学会的同时如何快速评价语法结构 362
基于效果的评分 363
返还学生的作业 365
帮助学生利用教师的反馈信息提高学习效果 366
分数的真正意义和局限性 367
第三十二章 教学效果评估和记录存档 368
定义和衡量教学效果 368
学生评价 369
同行、管理方和自我评价 374
记录教学实效 375
教师评价的综合方法 382
过于复杂而无法测量的教学效果 384
附录 大学里的教学服务与资源 385
参考文献 390
索引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