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2
一 宏观研究背景 2
(一)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聚焦“三农” 2
(二)胡锦涛关于工农发展关系的重要论断 3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4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5
二 现实研究背景 6
(一)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建设取得成就 6
(二)农村公共品质量与数量仍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7
三 研究意义 9
(一)农村公共品建设是巩固农业重要基础地位的需要 9
(二)农村公共品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10
(三)农村公共品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增进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要求 10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11
一 国外学者对公共品供给的相关研究 11
(一)政府间供给主体的选择——财政分权理论 14
(二)公共品最优供给水平的决定 15
(三)多主体参与供给的研究 15
二 国内学者对于农村公共品的相关研究 17
(一)对于农村公共品范围、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18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优先次序与质量研究 19
(三)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与机制理论 19
三 综合述评 22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23
一 研究方法 23
二 研究内容 23
三 本书的创新点 25
四 对相关概念和范畴的说明 26
(一)公共品概念的界定 26
(二)市场自愿供给主体概念界定 26
第二章 农村公共品特征与分类 28
第一节 公共品特征及其分类 28
一 公共品的基本特征 28
(一)公共品的“公共性”特征之一——非排他性 28
(二)公共品的“公共性”特征之二——非竞争性 29
(三)消费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联系与区别 30
(四)公共品的“公共性”特征之三——正外部性 30
二 公共品的分类 32
(一)用竞争性与排他性对公共品进行分类——纯公共品与准公共品 32
(二)用竞争性与排他性程度对准公共品进一步分类 33
(三)小结:公共品理论的意义 34
第二节 农村公共品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34
一 农村公共品概念界定 34
二 农村公共品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36
(一)农村公共品的基本特征 36
(二)农村公共品分类 38
第三节 农村公共品的动态性特征 42
一 农村公共品的动态性特征的内涵 43
二 影响农村公共品动态性的因素 43
(一)技术发展造成公共品特征的动态性 43
(二)经济发展造成公共品供给范围的动态变化 43
(三)公共品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数量、空间动态性 44
(四)需求的动态性决定了公共品供给的动态性 44
(五)公共品供给质量的动态性 45
三 公共品供给动态性的实证检验 46
(一)公共品供给范围的动态性——瓦格纳法则 46
(二)公共品供给主体的动态性特征——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46
四 农村公共品的动态性特征的本质 47
第三章 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分析框架 48
第一节 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内涵 48
一 现有的定义表述 48
二 本书的基本界定 49
三 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的具体内容 49
(一)相关主体 49
(二)链接机制 50
(三)公共品供给模式的基本框架 50
第二节 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的分析框架 52
一 对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考察 52
二 对供求主体的行为特征假设 53
三 对制度安排与链接机制的考察 53
四 评价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 54
(一)公平性原则 54
(二)效率原则 55
第四章 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变迁 56
第一节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 56
一 制度背景 56
(一)“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56
(二)“统收统支”的财政收支管理办法 56
(三)工分制的分配计量方式 57
(四)农产品统购统销 57
(五)限制流动的口粮、户籍管理制度 57
二 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安排 58
(一)相关主体:人民公社、乡镇站所事业单位、农民 58
(二)人民公社时期公共品供给的需求表达与决策机制 58
(三)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资金来源(成本分摊) 59
(四)农村公共品使用及管理机制 61
三 农村公共品供给案例 61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水利设施案例 61
(二)人民公社乌托邦——全面的供给制 62
四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评价 65
第二节 经济转型期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与制度安排 67
一 家庭承包责任制及相关制度背景 67
(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内容 67
(二)乡镇事业单位“简政放权” 68
(三)中央财权上收,事权下移 68
二 转型期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制度安排 69
(一)相关主体及链接关系 69
(二)需求表达与决策机制 71
(三)成本分摊机制(筹资机制) 71
(四)使用管理机制 72
三 经济转型期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评价 73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 74
一 实践中出现了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多种模式 74
(一)政府管制下私人资本经营 75
(二)政府补贴私人资本经营 75
(三)社区供给的“俱乐部”方式 75
二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公共品供给取得巨大进展 75
三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77
(一)医疗保险方面的问题 78
(二)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问题 78
(三)饮水质量差异 78
(四)教育水平差距 79
(五)供需结构失衡 79
第四节 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9
一 长期以来城乡分治、重城轻乡的公共品供给制度 80
(一)长期以来的工农业“剪刀差”,剥夺了农业积累 80
(二)国家财政资源配置的重心仍在城市 80
(三)财政总量投入仍然不足 81
二 供给主体单一,政府供给主体间职责划分不清 83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责划分不合理 83
(二)基层政权职能弱化 83
三 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 84
四 农村社区供给能力有限 85
(一)村集体无力供给公共品 85
(二)农民“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未真正建立起来 85
(三)促进农村发展和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86
(四)农村社区供给缺乏可持续的制度安排与资金来源 86
第五章 农村公共品最优供给理论 88
第一节 农村公共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划分 88
一 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 88
(一)农村公共品的动态性特征决定了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动态性 88
(二)政府与市场的基本边界划分 89
二 政府间事权范围划分 90
第二节 农村公共品最优供给水平的决定 91
一 庇古均衡 92
二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需求的局部均衡 92
(一)农村纯私人产品的局部均衡分析 93
(二)农村纯公共品的社会需求曲线 94
(三)农村纯公共品的局部均衡——一种物品,两人模型 94
三 农村公共品最优供给的一般均衡——萨缪尔森均衡 95
四 农村公共品最优供给水平理论评述 98
第三节 农村公共品政府供给效率模型 99
一 林达尔均衡——政府供给公共品的最优效率解 99
二 理想政府效率模型应满足的基本假设 100
三 实际约束条件 101
(一)政府需求表达机制的失败——阿罗不可能与集体选择失灵 101
(二)政府官员“经济人”假定 102
(三)税收效率损失的客观存在 102
第四节 农村公共品市场供给效率模型 103
一 林达尔均衡——市场自愿合作效率解 103
二 理想市场效率模型应满足的基本假设 103
三 实际约束条件 104
(一)个体偏好显示困难——“搭便车” 104
(二)社会公平性问题 104
四 基于修正市场缺陷的社区供给模型 105
(一)社区供给的可行性 105
(二)社区供给的基本理论 107
(三)社区供给机制 108
第六章 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基本模式 109
第一节 农村公共品的基本供给模式及其比较 109
一 政府供给模式的基本特征 109
二 市场供给模式的基本特征 110
三 政府供给模式与市场供给模式比较 110
(一)政府供给模式的优点 110
(二)政府供给模式的缺陷 111
(三)市场供给模式的优点 111
第二节 农村公共品混合供给模式 112
一 农村公共品混合供给模式的基本表述 113
二 混合供给模式的理论依据 113
(一)“混合”可以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各自比较优势 113
(二)准公共品构成了农村公共品的主要内容 114
(三)产权界定使混合供给成为可能 116
三 混合供给的现有具体模式 117
四 农村公共品混合供给的基本方式 118
(一)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多主体混合 118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来源的多渠道 119
(三)农村公共品供给多种方式混合 119
(四)农村公共品的生产和管理制度混合 119
第三节 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选择的基本因素 120
一 宏观影响因素 120
(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120
(二)政策制度环境 121
二 微观影响因素 122
(一)物品产出的可监测性 122
(二)公共品的非排他性强弱 123
(三)产品组合效率的高低 123
(四)生产者进入的积极性 123
(五)外部性的强弱 124
(六)农民对同类物品需求的差异化程度 124
(七)信息可获取性 124
第四节 湖北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案例 127
一 背景 127
二 湖北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面临的基本形势与任务 128
三 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分阶段工作目标及任务完成情况 129
四 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供给制度安排 130
(一)湖北省委、省政府主导决策规划 130
(二)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 131
(三)多种营运与监督管理模式的运用 132
五 案例评述 134
(一)分类供给(分类确定不同的供给模式) 134
(二)逐步推进 135
(三)明晰产权 135
(四)存在的问题 135
(五)改进的方向 137
第七章 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优化的对策建议 139
第一节 完善政府主导下的混合供给模式 139
一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41
二 分类别制定公共品国家标准 142
三 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明确各级政府职责 142
四 积极引导其他主体参与供给过程 144
五 制度创新,促进多主体参与、多资金投入 145
六 根据实际需要和政府的财力有次序地提供 146
七 激励农民参与公共品的供给过程 147
(一)农民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决策过程 147
(二)农民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生产监督过程 148
(三)农民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生产管理过程 148
第二节 促进农村社区供给模式发展 149
一 赋予农民充分的民主权利 149
二 重视社会资本在社区供给中的重要性 150
三 政府应对社区供给模式积极支持引导 151
参考文献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