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子:心理理论研究的由来 1
第一节 引子:“心理理论”研究起源 1
第二节 心理理论的概念 4
第三节 心理理论研究:脉络和走向 8
第二章 儿童对心理状态的理解研究方法 12
第一节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方法 12
一 临床法和访谈法 12
二 非言语行为测量 13
三 认知神经科学测量 14
第二节 儿童对不同心理状态的理解及其测试任务 16
一 儿童对目的和意图的理解 16
二 信念理解 17
三 视觉观点理解 22
四 愿望理解 23
五 情绪理解 24
六 失言理解测试 25
七 矩阵博弈范式 26
八 “思想泡”技术 27
第三节 青少年和成人对心理状态的理解及研究方法 28
一 青少年和成人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趋势 28
二 成人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 29
第三章 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起源和发展 31
第一节 来自非人灵长类研究的证据:连续性和独特性 31
一 非人灵长类具有心理理论吗?30年后的回答 31
二 心理理论概念的界定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35
三 非人灵长类和儿童的心理理论比较:可比性和结果 37
四 从非人灵长类到人:心理理论发展的起源和连续性 39
第二节 儿童何时具有心理理论能力:基础和标志 40
一 关于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起点 40
二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萌芽:盯视追随和假装 43
第四章 异常人群对世界的理解:心理理论能力损伤及其机制 51
第一节 孤独症的心理理论损伤及其机制 51
一 孤独症的心理理论损伤 52
二 语言能力对孤独症心理理论的影响 54
三 孤独症心理理论损伤的机制 55
四 孤独症的早期检测和训练:心理理论研究应用 59
第二节 聋童的心理理论损伤及其机制 62
一 聋童的心理理论损伤及其研究方法 62
二 聋童的心理理论和语言发展的关系 64
第五章 心理理论与其他认知因素的关系 66
第一节 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 66
一 执行功能的概念和主要测试任务 66
二 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关系 71
三 对特殊人群的研究和神经机制研究 73
第二节 心理理论与语言 74
一 对语言和心理理论关系的考察 74
二 句法和错误信念理解 76
三 对补语句子结构和错误信念理解关系的解释 81
第六章 心理理论与家庭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关系 84
第一节 家庭基本环境子系统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84
一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84
二 兄弟姐妹数量和类型 86
第二节 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87
一 依恋类型 87
二 父母教养方式 88
三 母亲情绪表达 90
四 亲子游戏 91
第三节 兄弟姐妹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92
一 合作与冲突 92
二 假装游戏 93
第四节 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94
第七章 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与心理理论关系的实证研究 97
第一节 家庭环境因素与心理理论发展 97
一 问题提出 97
二 研究方法 99
三 结果和分析 105
四 讨论 108
第二节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心理状态术语与心理理论 110
一 问题的提出 110
二 研究方法 111
三 结果与分析 116
四 讨论 124
五 结论 128
第三节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师生关系和同伴交往能力:纵向分析 128
一 问题的提出 128
二 研究方法 130
三 结果和分析 132
四 讨论 135
五 结论 137
第四节 3—5岁儿童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理论、气质的关系 137
一 问题的提出 137
二 研究方法 139
三 结果和分析 142
四 讨论 147
五 结论 149
第五节 师生对话交流与心理理论关系的初步探讨:质的分析 149
一 问题的提出 149
二 研究方法 151
三 结果和分析 152
四 讨论 157
五 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159
第六节 心理理论发展与同伴交往能力和语言发展 159
一 问题的提出 159
二 研究方法 161
三 结果和分析 163
四 讨论 166
五 结论 168
第八章 婴儿的心理理论发展 169
第一节 婴幼儿心理理论的表现 169
一 联合注意 169
二 情绪理解 170
三 意图理解 171
四 愿望理解 173
五 错误信念理解 175
第二节 婴幼儿心理理论研究新范式 177
第三节 婴儿心理理解能力发展的认知机制和环境机制 179
一 认知机制 179
二 环境机制 182
第四节 婴儿心理理解能力的神经机制和遗传机制 184
一 神经机制 184
二 遗传机制 185
主要参考文献 187
附录 212
(一)游戏互动情况访谈提纲 212
(二)亲子互动记录纸 213
(三)依恋Q分类结果记录纸 215
(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 216
(五)师生关系量表 218
(六)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定问卷 219
(七)家庭基本环境问卷 220
(八)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222
后记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