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天赋理论最新发展的研究意义与一般进程 2
一 天赋理论最新发展的研究意义 2
二 天赋理论最新发展的一般进程 4
第二节 天赋理论最新发展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8
一 研究目的 8
二 研究内容 9
第三节 天赋理论最新发展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1
一 基本思路 11
二 研究方法 11
第一章 概念辨析与天赋理论的种类 13
第一节 天赋理论相关概念 14
一 天赋论与先验论、唯心论 14
二 天赋论与理性主义或唯理论 18
三 天赋论与本能论、遗传决定论 20
四 天赋论与先天、后天 25
五 天赋论与天才 28
第二节 “天赋”概念理解的不同走向 30
一 “天赋”的常识理解 30
二“天赋”的生物学理解 32
三 “天赋”的认知科学理解 32
第三节 天赋理论的种类 34
一 按发展阶段分类 35
二 按天赋所指分类 36
三 按认知模型分类 36
四 按学科领域分类 37
五 按词源词义划分 38
六 按认知科学研究纲领分类 40
第二章 天赋理论的历史溯源 42
第一节 西方天赋观念论的历史演变 43
一 柏拉图的天赋观念论 43
二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 46
三 斯宾诺莎的天赋观念论 49
四 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论 51
五 康德的天赋观念论 53
第二节 东方天赋论思想的历史渊源 55
一 先秦时期的天赋论思想 55
二 秦汉及后来的天赋论思想 58
第三章 佛教唯识学中的天赋理论 62
第一节 唯识“八识”说与“识分说” 63
一 唯识“八识”说 63
二 唯识“识分说” 65
第二节 唯识“种子”说与“新熏说” 67
一 唯识“种子”说 67
二 唯识“新熏说” 69
第三节 西方心灵哲学框架下看佛教唯识学 70
一 唯识学与西方心灵哲学的比较 71
二 唯识学与现象学的意识理论比较 73
第四章 当代天赋理论发展趋势与特点 81
第一节 当代天赋理论的复兴 82
第二节 当代天赋理论的特点 84
第三节 当代天赋理论的走向 85
第五章 计算主义视野下的天赋理论 87
第一节 什么是计算主义 87
一 经典计算主义 89
二 新计算主义 93
三 联结主义 98
第二节 符号主义范式下的语言天赋理论 104
一 句法基本结构原理 107
二 语言知识获得模型 109
三 语言进程模块化 111
四 语言输入假设 113
五 语言进化假说 117
第三节 新计算主义范式下的模块天赋理论 119
一 福多的心理模块性 120
二 温和模块性 126
三 泛模块性 129
四 反模块性 133
第四节 联结主义范式下的基因天赋理论 137
一 联结主义对天赋理论的发展 138
二 基因决定论 142
三 来自神经科学的论据 144
四 来自知识科学的论据 149
五 联结主义的难题 151
第六章 目的论视野下的进化天赋理论 155
第一节 新目的论的内涵与特点 156
第二节 目的论解释下的动物天赋心理 163
第三节 进化认识论 168
一 人类的进化 169
二 大脑的进化 171
三 文化的进化 177
第七章 折中性视野下的天赋理论 179
第一节 具身—能动范式下的新综合论 179
一 具身认知论 180
二“先天经由后天” 182
三 理论—生成论 183
四 威尔逊的宽计算主义 186
第二节 天赋理论的自然主义走向 188
一 先天后天的辩证互动 188
二 心脑问题的微位假说 190
三 塞尔的“生物学自然主义” 193
四 瓦雷拉的生成认知观 194
第三节 概念起源问题上的新综合论 196
一 概念起源的天赋理论 196
二 普林兹等人的综合性理论 198
第八章 马恩经典著作有关天赋思想的重新解读 20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天赋 20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天赋论的批判与借鉴 202
一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202
二 时空观和运动观 204
三 生命的起源与本质 206
四 真理观和平等问题 207
五 认识的天赋形式 208
第九章 当代天赋理论合理因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合互补 21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困境 210
一 观察的客观性问题 210
二 能动的反应如何实现 212
三 主客体如何相互作用 214
第二节 借鉴天赋理论当代发展的合理因素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215
一 语言天赋理论对传统语言观的发展 215
二 模块理论对科学客观性的解答 216
三 进化认识论对意识来源的深化 218
四 知识科学对能动的反映方式的探讨 218
五 具身认知论对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的回答 219
第十章 当代天赋理论的反思与启示 220
第一节 对当代天赋理论的批判 220
一 来自哲学内部的责难 221
二 来自反天赋论者的威胁 225
第二节 当代天赋理论存在的缺陷 226
第三节 当代天赋理论的合理性启示 229
一 对自然科学的启示 229
二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30
主要参考文献 235
后 记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