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引论 仁、爱与权利 1
一 仁与爱 1
二 爱与权利 6
三 中西文化 15
卷一 正名 29
第一章 文化与法 29
一 文化概念解析 29
二 文化与法律 35
三 中西体用之争 43
第二章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儒家观念之误解 57
一 问题之提出 57
二 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了吗? 58
三 儒家思想之宗旨何在? 63
四 困惑与前景 72
第三章 “唐律一准乎礼”辨正 78
一 唐律与礼之关系举要 78
二 唐律所援之礼为唐礼 86
三 礼之蜕变 89
四 仁之缺失 104
五 “古今之平”辨析 110
六 结论 120
第四章 程朱理学辩诬 122
一 理学兴起之背景 122
二 理学与老释 127
三 理学与四书 133
四 程朱理学及其批评者 137
卷二 价值 153
第五章 志向与王法 153
一 “意志”释义 153
二 帝王之志与孔孟之志 155
三 志向与法治 160
第六章 “雅量”与法治 165
附录一 吴宓有关“雅量”事件的记述 176
附录二 邓之诚有关“雅量”事件的记述 176
第七章 有我无我之际——法律与道德的语境差别 178
一 道德语境须为有我之境 178
二 不当转换之失 185
三 当转换而不转换之失 190
四 法律须为无我之境 195
五 结论 201
第八章 唐律“得古今之平”再辨——兼评《四库提要》之价值观 204
一 古史观之异 204
二 纪昀与《四库提要》之编纂 207
三 《唐律》提要所反映之价值观 212
四 《四库提要》与乾嘉学派的反理学思潮 227
五 结论 238
卷三 固有资源 243
第九章 诚信原则与中华伦理背景 243
一 词义比较 243
二 伦理意义 245
三 实践背景 250
第十章 发现中国的普通法——清代借贷契约的成立 256
一 借贷契约的要物特征 256
二 借贷契约的非要式性 262
三 约因与时效 268
四 主体资格 275
五 结论 280
第十一章 公正及公益的动力——从《未能信录》看儒家思想对清代地方官行使公共职能的影响 284
一 《未能信录》及其作者 284
二 清代司法“重刑轻民”的体制原因 285
三 儒家思想与司法公正 291
四 儒家思想对地方官行使社会公益职能之影响 304
五 结论 309
第十二章 从言者无罪到表达自由——中国诗教传统的社会批评功能 313
一 红歌与颂歌 313
二 红歌文化溯源 318
三 从“诗可以怨”到“虽颂皆刺” 328
四 “言者无罪”的理想与现实 337
五 走向制度化的“表达自由” 347
卷四 现代化 355
第十三章 现代化的困窘——从《法律现代主义》一书谈起 355
第十四章 漫说中文语境中的“少数人” 366
一 现代汉语语境下之“少数人” 366
二 作为法律术语之“少数人” 368
三 结论 374
第十五章 得形忘意——从唐律情结到民法典情结 377
一 从唐律情结说起 377
二 日本开启的民法典情结 380
三 汉江奇迹的背后 384
四 你方唱罢我登场 387
五 典立而魂失,得形而忘意 392
第十六章 当代中国法制中的外来文化因素 398
一 从纵向传承到横向传递 398
二 法治、人治与中国传统文化 407
三 “和谐”与“斗争”理念的文化渊源 420
四 结论 432
第十七章 珍视传统的革命家——从董必武研究资料的搜集说起 434
第十八章 拯救过去,让先辈的苦难获得意义 443
第十九章 王不必大——从瑞士联邦制探讨中西共同的价值观 449
一 王道与霸道 449
二 王道与民主 455
三 联邦制之深意:“和而不同” 460
四 结语:王道未已 471
第二十章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引进外来思想学说应设禁限 475
一 法治陵替的思想渊源追索 475
二 迷信西方文化之害 480
三 警惕外来极端化的思想 484
第二十一章 辛亥革命与文化复兴 491
余论 超越现代化 495
一 现代化思潮的兴起及其误区 495
二 “古今中西”之争 501
三 顾后瞻前 513
主要参考文献 518
致谢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