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语文课程名称论 1
一 由群名改为“国文” 2
二 由“国文”改为“国语” 5
三 由“国语”“国文”改为“语文” 20
四 由“语文”改为“汉语”“文学” 26
五 近年“语文”更名的方案及反思 33
第二章 语文课程性质论 40
一 本质主义倾向的语文性质观 41
二 反本质主义倾向的语文性质观 51
三 超越传统的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语文课程性质观 55
第三章 语文课程目的论 59
一 从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确定语文课程目的 62
二 从动态的言语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来确定语文课程目的 67
三 从静态的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确定语文课程目的 70
第四章 语文课程分合论 75
一 古代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的分与合 75
二 近代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的第一次分与合 76
三 近代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的第二次分与合 84
四 近代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的第三次分与合 89
五 现代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零星、偶发的分合试验 94
六 对课程分合的反思与重构 94
第五章 语文课程知识论 100
一 对过去语文课程知识重构历程的回顾 100
二 对当下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运动的审视 113
三 对未来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路径的设计 117
第六章 语文课程载体论 131
一 语文教材的基本类型 131
二 语文教材选文的组织方式 144
三 语文教材选文的功能种类 158
第七章 语文课程文化论 173
一 传统文化知识 175
二 传统表述工具 177
三 传统教学方法 186
第八章 语文选修课程论 244
一 清末民初国文分科制昙花一现 245
二 五四运动前后国文选科制正式兴起 247
三 南京政府成立后国文选科制逐步取消 256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文选修课长期不受重视 267
五 选修课程兴亡的启示 269
参考文献 272
后记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