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
1.2 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 4
1.2.1 关于《大牛津》编纂史的研究 4
1.2.2 关于《大牛津》文本的研究 6
1.2.3 《大牛津》原始文献概述 8
1.2.4 国内研究概况 9
1.3 研究问题与目标 10
1.4 研究方法 10
1.4.1 学科史个案研究法 10
1.4.2 对比分析法 12
1.5 结构与框架 12
2 “众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体现和应用:前默里时代 15
2.1 《新英语词典》:“爱国主义与语文学的双重作用” 15
2.1.1 英语词典演进史:从难词注释到理查森的《新英语词典》 15
2.1.2 理论基石:比较语文学的兴起 18
2.1.3 《新词典》:科学历史主义 22
2.2 “众源方式”的体现和应用:前默里时代 25
2.2.1 众源方式的启用:内因和外缘 25
2.2.2 《提议》:对公众协助的吁请 27
2.2.3 柯勒律治:短暂的时日,长远的价值 29
2.2.4 弗尼瓦尔:热情无常的坚持者 31
2.3 本章小结 32
3 “众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体现和应用:默里时代 35
3.1 大词典的原材料:“垃圾和谬误的梦魇” 35
3.2 大词典的复兴:新“阅读计划” 37
3.2.1 詹姆斯·默里:“比约翰生更伟大的词典家” 37
3.2.2 “缮写室,牛津,詹姆斯·A·H·默里” 39
3.2.3 《呼吁书》:复兴之计 40
3.3 众源方式的体现和应用 43
3.3.1 聘用人员 43
3.3.2 志愿者大军:中流砥柱 46
3.3.3 激励措施 60
3.3.4 质量控制 61
3.3.5 志愿者个案:传奇的铸就 63
3.4 本章小结 68
4 “众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体现和应用:后默里时代 71
4.1 “趁热锻铸的铁”:一卷本《补遗》 72
4.1.1 缘起:词典的宿命 72
4.1.2 聘用编辑队伍 73
4.1.3 “众源方式”:零散的支持 74
4.2 过渡时期:间奏曲 76
4.3 继承和发展:四卷本《补编》 78
4.3.1 缘起:无法逃避的现实 78
4.3.2 众源方式的延续:变与不变 79
4.4 纸向电的飞跃:《第二版》 82
4.5 本章小结 84
5 “众源方式”的体现和评估:历史的重现与重构 87
5.1 “阅读计划”的土壤: 民主和文化的传统 88
5.2 文献来源的变化:时代的风向标 89
5.2.1 《第一版》:“文学作品的索引” 89
5.2.2 《补编》:“现代性历程” 95
5.2.3 “新系列”:承前与启后 101
5.3 本章小结 105
6 “众源方式”在《在线大牛津》中的应用:新颜与旧意 109
6.1 《在线大牛津》:动态的语库 109
6.2 “众源方式”的体现:新颜与旧意 110
6.3 本章小结 117
7 “众源方式”在当代词典学与语言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119
7.1 《维基词典》:“人人都可参与编辑,人人都可免费使用” 120
7.1.1 民主平等,开放互动 121
7.1.2 “源”自公众,归“馈”公众 122
7.2 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人脑胜于电脑” 123
7.3 国内应用一览 125
7.4 本章小结 127
8 余论 129
参考文献 133
附录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