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分册 3
第七编 京剧的黄金时代(1949—1964) 3
第三十六章 京剧的新繁荣 3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中国的旧剧界 3
一人民解放战争势如破竹的胜利形势 3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戏曲舞台与京剧艺人 4
三北京戏曲讲习班、上海戏曲研究班的举办 6
第二节 戏曲改革机构的建立及方针政策的制订 10
一戏曲改革领导机构的建立 10
二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的召开 14
三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20
四“改戏、改人、改制”的全面实施 23
五京剧艺术在改革中前进和“三改”工作的一些偏向 31
第三节 戏曲研究机构和国家剧院的建立 36
一中国戏曲研究院等学术机构的建立 37
二国家剧院的建立与其创作演出活动 42
第四节 京剧艺术新的繁荣 74
一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74
二两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 79
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演出 89
第三十七章 京剧剧目的整理、改编与创作 96
第一节 传统剧目和流派代表剧目的整理与出版 96
一传统剧目的整理与出版 96
二流派代表剧目的整理与出版 102
第二节 新编历史剧的创作 106
一关于新编历史剧的讨论 106
二优秀的京剧新编历史、故事剧作品 108
第三节 京剧现代戏的创作 125
一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高潮 125
二这一历史时期中的京剧现代戏剧目鸟瞰 128
三关于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些不同看法 149
第四节 京剧编剧队伍的形成 151
第三十八章 导演制度的形成与导演艺术的发展 153
第一节 建立导演制度是戏曲改革的需要 153
一导演制建立在戏改政策的实施中 153
二导演制的建立与戏曲导演的历史传统 157
第二节 导演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 161
一导演的多种实践 161
二导演主导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65
三京剧导演艺术成就的又一次大检阅 171
四京剧导演艺术在现代戏的排演中得到深化 175
五京剧导演人材的培训 177
第三十九章 京剧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180
第一节 京剧表演艺术在新水平上的全面综合 185
一实现京剧表演艺术在新水平上的全面综合的基本条件 185
二京剧表演艺术的新创造 186
三京剧舞台面貌新变化的标志 191
第二节 京剧表演流派的发展与创造 196
一生行流派 197
二旦行流派 207
三净行流派 215
四丑行流派 218
第四十章 京剧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225
第一节 京剧唱腔的新发展 226
一新的声腔 226
二新的板式 227
三新的唱腔 230
四新的套式 236
第二节 过门与配曲的发展 238
一过门 238
二配曲 239
第三节 演唱形式与乐队编制的发展 243
一演唱形式 243
二乐队编制的新发展 244
第四节 京剧中的音乐舞剧 247
第四十一章 京剧舞台美术的发展 251
第一节 传统戏曲的舞台美术 252
一力求净化舞台 252
二在继承的基础上整理加工 253
三保持传统京剧舞台美术的形式美 258
第二节 新编剧目的舞台美术 265
一新编古代戏的舞台美术 268
二现代戏的舞台美术 275
三连台本戏和机关布景 280
第三节 京剧舞台美术创作队伍的成熟 281
一京剧舞台美术创作队伍的建立 281
二戏曲舞美教育事业的情况 282
第四十二章 京剧艺术教育 283
第一节 政府对戏曲教育的重视 283
第二节 设有京剧专业的戏曲学校 286
一全国各地的戏曲学校 286
二戏校教学情况 294
三高等戏曲教育的开端 298
四对这一时期京剧教育的审视 301
第三节 戏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303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来源、形成与提高 303
二政治、文化教师的增设及其作用 304
第四节 培养京剧人才的其它途径 305
一个人收徒传艺 305
二以团带班 306
三其它艺术院校代培 306
第四十三章 京剧艺术出版事业的大发展 308
第一节 国家专业戏剧出版机构的建立和它出版的京剧图书 310
一新戏曲书店及50年代初期出版的京剧图书 311
二中国戏剧出版社和宝文堂书店的建立及其出版的京剧图书 312
第二节 京剧剧本的出版 315
第三节 京剧基本理论及京剧史研究著述的出版 323
一京剧理论 323
二京剧史研究著述和京剧艺术家的回忆录 331
第四节 京剧工具书及教材的出版 333
一京剧工具书和专业教材 333
二京剧剧目教材 334
第五节 音响和影像出版物 335
一音响出版物 335
二电影和电视对京剧艺术的反映 337
第八编 “文革”前后的京剧(1964—1979) 343
第四十四章 本时期京剧发展的概况 343
第一节 毛泽东有关文艺的批示和京剧大演现代戏 343
一毛泽东有关文艺的批示 343
二京剧大演现代戏 345
第二节 “文革”冲击下从现代戏到“样板戏”的起伏 347
第三节 粉碎“四人帮”后京剧的复苏 349
第四十五章 “文革”前夕的京剧 350
第一节 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350
一各地的准备及大会的举行 350
二《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一批新剧目的创演 357
三大会对京剧现代戏发展的影响 364
第二节 各地区的京剧(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 367
一东北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会 367
二华东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 371
三华北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会 374
四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 376
五西北地区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380
第三节 这一时期京剧现代戏发展的基本特点 383
一演出活动繁盛 383
二剧目质量有所进步 385
三严重的偏差 385
第四十六章 “文革”中的京剧 387
第一节 京剧面临动乱的冲击 387
一对京剧《海瑞罢官》的批判揭开了“文革”的序幕 387
二炮制《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393
三关于文艺团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396
第二节 京剧艺术的厄运和“重建”文艺队伍 398
一京剧院团普遍瘫痪 398
二“重建”文艺队伍中的京剧界 400
第三节 “文革”后期文艺政策初步调整时的京剧 406
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主张调整文艺政策及“四人帮”的对抗 406
二录制京昆传统剧目 410
三“四人帮”抓的京剧“新创作” 412
第四十七章 “样板戏”垄断京剧舞台 415
第一节 “样板戏”的形成 416
一“样板戏”剧组——“样板戏”的创作演出团体 417
二《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剧的形成过程 420
三“样板戏”垄断舞台 438
第二节 “样板戏”的“普及” 439
一全国学唱“样板戏” 440
二地方戏曲移植上演“样板戏” 441
三“样板戏”拍摄成电影 443
四“样板戏”剧本、曲谱、唱片等的出版 445
第三节 “样板戏”出访国外 448
一北京京剧团访问朝鲜 448
二北京京剧团访问阿尔及利亚 448
三上海京剧团访问日本 449
第四十八章 “样板戏”的剖析 452
第一节 “样板戏”的创作理论 452
一所谓的“京剧革命” 452
二所谓对“中间人物论”、“无冲突论”和 454
“写真实论”的批判 454
三“三突出”理论的提出 459
第二节 “样板戏”的艺术分析 462
一剧本文学 463
二导演、表演艺术 469
三音乐 474
四舞台美术 482
第四十九章 京剧艺术的复苏 487
第一节 戏剧、京剧界的拨乱反正 487
一《人民日报》发表《评“三突出”》一文 487
二京剧界思想理论方面的拨乱反正 490
第二节 推动京剧艺术复苏的措施 494
一《海瑞罢官》、《李慧娘》、《谢瑶环)等平反 494
二京剧机构的恢复和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 500
三北京和上海的京剧艺术工作者讨论京剧的继承与革新 502
第三节 传统剧目和历史剧恢复上演 504
一《逼上梁山》等复演 504
二中央决定恢复一批优秀传统剧目 506
三京剧在国庆30周年的舞台上 509
第四节 复苏时期京剧艺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511
一在拨乱反正中前进 511
二京剧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观众的狂热呼唤京剧新的繁荣 512
三局限 512
第九编 振兴京剧的新时期(1980—1996) 515
第五十章 本时期京剧发展的概况 515
第一节 1980年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 515
第二节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京剧面临的新问题 522
第三节 关于京剧向何处去的争论 526
第四节 关于“样板戏”问题的论争 533
第五节 京剧表演团体在改革中前进 538
一京剧表演团体在体制和管理上的弊端 538
二京剧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 539
第六节 弘扬民族文化与京剧发展的趋势 546
一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546
二振兴京剧的思路 548
第五十一章 新时期的剧目建设 550
第一节 传统剧目重新贴演 550
一大量传统剧目重新涌向舞台 550
二有争议的剧目恢复上演,禁戏修改后重现舞台 553
三对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 557
四传统剧目的性质、意义和作用 567
第二节 新编古代戏和现代戏的新突破 572
一新编古代戏和现代戏的概貌 572
二新时期剧目创作的特点 590
第五十二章 新时期京剧舞台艺术的新发展 621
第一节 导演作用的进一步突出和加强 621
一导演职能的复苏与困扰 621
二京剧现代化进程中的导演职能 623
三导演在戏曲化进程中的新突破 625
四把京剧置放在戏剧文化的整体中去发展 628
五导演理论探讨与队伍建设 631
第二节 表演艺术的丰富和提高 635
一京剧各行当表演艺术的发展 636
二本时期京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几个特点 650
第三节 京剧音乐的新发展 653
一唱腔音乐的发展创新 653
二打击乐的发展与创新 656
三伴奏技艺的发展与创新 659
四京剧传统伴奏乐器的革新 662
五电声乐器的使用 665
六京剧传统乐器的独立演奏和专项音乐会 666
七京剧音乐创研队伍及演奏家队伍的形成与壮大 669
第四节 舞台美术的新面貌 671
一理论研究 671
二创作实践 676
三不足 683
第二分册 687
第五十三章 京剧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687
第一节 京剧理论研究的基础工程 687
第二节 京剧史、论研究的概况 694
一新时期京剧史研究的特点 694
二京剧史著作 698
三京剧理论研究 701
第三节 京剧艺术家的论著、评论和传记出版 716
一作品集、文集、评论集 716
二传记、回忆录、见闻录 728
三教材 737
第四节 开展京剧研究的主要阵地 739
第五十四章 振兴京剧的努力和措施 744
第一节 中国戏曲学院及各戏曲学校的发展 744
一中国戏曲学院的重建 744
二各地戏曲学校的恢复、建立和发展 749
第二节 各种评奖、汇演、调演、大奖赛对优秀剧目和人才的奖励 754
一综合奖 754
二单项奖 761
第三节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京剧活动 772
一北京的业余京剧活动 773
二天津的业余京剧活动 779
三上海的业余京剧活动 782
四其它一些地区的业余京剧活动 786
第四节 京剧音像、影视资料的拍摄和出版发行 792
一京剧唱腔盒式录音磁带 793
二京剧激光唱盘(CD盘) 796
三京剧伴奏音带 796
四京剧器乐音带 797
五京剧录像带及电视片 797
六京剧VCD激光影碟 798
七京剧音配像 799
八京剧电影 801
第五节 国家举办的一系列振兴京剧的大型活动 803
一1988年文化部主办的京剧新剧目汇演 803
二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 810
三全国青年京剧团、队新剧目汇演 821
四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活动 825
五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 830
第六节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和振兴京剧的大力支持,对推动京剧艺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作用 838
一江泽民、李瑞环等对振兴京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讲话 838
二国家为振兴京剧采取的一系列实际措施和京剧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845
第十编 京剧艺术在台港澳地区和国外(1949—1996) 851
第五十五章 京剧在台湾和香港、澳门地区 851
第一节 京剧在台湾的发展概况 851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京剧的民间班社 853
二50年代以来京剧的军中剧队 855
三70年代以来京剧民间剧团的重新兴起 858
四50年代以来京剧的教育机构 859
五台湾的京剧史论研究和出版的主要著述 862
六海峡两岸京剧界的交流往来 867
第二节 香港、澳门地区的京剧活动 875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香港地区的京剧活动 875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港地区的京剧活动 877
三澳门地区的京剧活动 887
第五十六章 京剧在国外 888
第一节 50年代以来京剧在国外演出一瞥 888
一中国京剧艺术出国演出的概况 888
二京剧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 893
三京剧出访日本及其它亚洲国家 894
四京剧出访苏联 900
五京剧出访欧洲各国 901
六京剧出访南北美洲 905
七京剧出访非洲和大洋洲各国 909
第二节 中国京剧登上国际戏剧艺术讲坛 910
一中国京剧专家、艺术家出国讲学 910
二旅居海外的侨胞为传播京剧出力 921
第三节 外国人学习演唱京剧 922
一各国京剧爱好者来中国学习京剧艺术 923
二外国人排演京剧 925
三中外艺术家合作编演新京剧 930
第五十七章 京剧对世界戏剧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933
第一节 中国京剧艺术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933
一京剧在全世界受到热情欢迎 933
二各国人民对京剧艺术的鉴赏 934
第二节 京剧对世界戏剧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938
一国外戏剧界对京剧艺术的认识 938
二外国戏剧界对京剧艺术的借鉴 941
第三节 京剧艺术在世界戏剧文化发展中产生深刻影响的原因 943
一西方戏剧发展的要求 943
二世界进步大趋势的必然 945
第十一编 人物(下) 951
第五十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活跃在舞台前后的京剧艺术家 951
第一节 生行演员 951
一传记见于上、中卷的生行演员 951
二老生演员 952
三武生演员 978
四小生演员 1000
第二节 旦行演员 1005
一传记见于上、中卷的旦行演员 1005
二正旦演员 1005
三武旦演员 1037
四老旦演员 1041
第三节 净行演员 1044
一传记已见于本书中卷的净行演员 1044
二本时期的净行演员 1044
第四节 丑行演员 1053
一传记已见于本书中卷的丑行演员 1053
二文丑演员 1053
三武丑演员 1066
第五节 京剧编剧、导演工作者 1069
一传记已见于本书中卷的京剧编导工作者 1069
二编剧工作者 1069
三导演工作者 1079
第六节 京剧音乐工作者 1090
一传记已见于本书中卷的京剧音乐工作者 1090
二乐师 1091
三京剧音乐研究、作曲工作者 1109
第七节 京剧舞台美术工作者 1115
第八节 京剧研究、评论、组织工作者 1119
一传记已见于本书中卷的京剧研究、评论、组织工作者 1119
二京剧研究、评论、组织工作者 1119
第九节 京剧教育工作者 1137
一传记已见于本书中卷的京剧教育工作者 1137
二京剧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者 1137
三京剧表演教师 1145
四京剧音乐教师 1188
第五十九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京剧工作者 1193
第一节 生行演员 1193
一老生演员 1193
二武生演员 1207
三小生演员 1217
第二节 旦行演员 1223
一正旦演员 1223
二武旦演员 1253
三老旦演员 1257
第三节 净行演员 1263
第四节 丑行演员 1271
第五节 京剧编剧、导演工作者 1276
一活跃在振兴京剧新时期的剧作者 1276
二活跃在振兴京剧新时期的导演工作者 1283
第六节 京剧音乐工作者 1288
第七节 京剧舞台美术工作者 1296
第八节 京剧史论研究、评论、编辑工作者 1298
一京剧史论研究、评论工作者 1298
二编辑工作者 1302
第九节 新时期的京剧教育工作者 1307
第六十章 在台、港、澳地区和国外的京剧工作者 1320
第一节 香港的京剧演员 1320
第二节 台湾的京剧工作者 1323
一传记已见于中卷者 1323
二演员 1323
三乐师 1329
四研究人员 1330
五编剧 1330
六教育工作者 1330
第三节 定居海外的京剧工作者 1332
结语 1335
附录(下) 1347
上、中卷修订时增加的人物传记 1347
第三十一章 生行演员 1347
第三十二章 旦行演员 1359
第三十三章 净行、丑行演员 1360
第三十四章 乐师 1364
第三十五章 京剧作者、导演、教师、研究者 1367
下卷后记 1402
下卷出版说明 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