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模组匹配模型 3
第一章 引言 3
1.1实验方法:两种任务 4
1.2结构和过程 7
1.3语言获得竞争模型 8
第二章 限制条件和普遍语法 13
2.1内在性假设 15
2.2限制条件 15
2.2.1句子与意义 16
2.2.2歧义 17
2.2.3形式的限制 18
2.2.4意义的限制 21
2.3语境的重要性 24
2.4话语的限制 27
2.5总结 30
第三章 刺激贫乏论 31
3.1经验总结 32
3.2限制条件的内在性 33
3.3反面证据 34
3.4探究限制条件知识 39
3.5另一种策略:保守学习 43
3.6刺激贫乏论小结 47
3.7总结 48
第四章 语言发展模型 50
4.1模组匹配模型 51
4.2输入匹配模型 54
4.3竞争因素模型 56
4.4总结 60
第五章 连续论与输入匹配论 63
5.1中间-Wh现象 64
5.2助动词重复现象 65
5.3 Wh-短语的性质 67
5.4分离Whose-名词的疑问句 68
5.5对输入匹配的启示 70
5.6语义连续性:驴子句 72
5.7不可让与的领属关系 75
5.8总结 76
第六章 竞争因素模型 77
6.1竞争因素 78
6.2关于统计 83
6.3比较模型 86
6.4契合点 88
6.5总结 90
第七章 竞争任务:反应时研究 92
7.1反应时测量法的问题 93
7.2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95
7.3注视偏好范式 98
7.4跨通道启动 104
7.5进一步的思考 107
7.6总结 111
第八章 竞争任务:动作演示任务 113
第九章 竞争任务:模仿任务 120
9.1前人的发现 120
9.2模仿任务的问题 122
9.3比较任务 123
9.4总结 131
第十章 判断任务与竞争因素 133
10.1操纵语境 135
10.2偏好与原则 139
10.3对研究设计的启示 141
10.4总结 145
第十一章 语境与竞争因素 146
11.1 C原则 146
11.2疑问句中的C原则 153
11.3全称量化 156
第十二章 语言加工 160
12.1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 161
12.2工作记忆在句子加工中的作用 162
12.3可接受性与加工困难 164
12.4言语工作记忆 167
第十三章 语言以外的知识 170
13.1消除歧义 171
13.2在所谓零语境条件下消除歧义 173
13.3记忆与模组性 177
13.4儿童语法解析策略 184
13.5非歧义句 186
13.6总结 188
第十四章 当原则与偏好冲突时 190
14.1 One替代现象 190
14.2语义子集原则 195
14.3总结 199
第十五章 运用错误 200
15.1任务额外的要求 201
15.2认知的复杂性 203
15.3运用错误 205
15.4语法解析偏好 207
15.5助动词在一般疑问句中重复 209
第十六章 实验方法基础 212
16.1避免Ⅰ类型错误 213
16.2实验任务的一般特点 215
16.3实用技巧 218
16.3.1建构故事 219
16.3.2演示故事 221
16.3.3处理数据 225
16.4总结 226
第二部分 诱导产出任务 231
第十七章 诱导产出 231
17.1为什么用诱导产出方法 231
17.2问题何在? 233
17.3产出与模组匹配 234
17.4任务的设计特点 236
17.5前人的研究 241
17.6实验的基本要求 244
第十八章 诱导产出关系从句 247
18.1合理性条件 247
18.2不同于成人的关系从句 249
18.3并列句分析的问题 254
18.4关系从句的预设 257
18.5语境 258
18.6诱导关系从句 260
18.7总结 263
第十九章 提问:“变提问为回答”的问题 265
第二十章 结构-依存关系 268
20.1理论背景 269
20.2实验设计 274
20.3结果 278
20.4结论 285
第二十一章 Wanna缩合 287
21.1形成Wh-疑问句 287
21.2设计 291
21.3实验 295
21.4数据分析 297
21.5总结 301
第二十二章 长距离疑问句与中间-Wh现象 302
22.1儿童的空语类原则知识 304
22.2设计 307
22.3实验 309
22.4结果 313
22.5对中间-Wh的分析 316
22.6原则与偏好 322
第二十三章 为什么儿童是很好的被试 329
23.1话语链接:是句法还是语用? 331
23.2总结 337
第二十四章 设计总结 338
第三部分 真值判断任务 345
第二十五章 真值判断 345
25.1优点 346
25.2测试两种意义 347
25.3测试歧义句 349
25.4测试限制条件 350
25.5不足之处 352
第二十六章 向后照应 353
26.1理论背景 354
26.2前人的研究 359
26.3肯定的结果 361
第二十七章 设计的基础:C原则 363
27.1任务的设计特点 364
27.1.1情节 365
27.1.2真值 366
27.1.3儿童的任务 366
27.1.4证伪条件 366
27.1.5事件的记录 367
27.1.6事件的顺序 368
27.1.7句内先行语 369
27.1.8实际上是怎么回事 369
27.1.9合理否定条件(罗素定理) 370
27.1.10背景、断言、可能结果、实际结果 372
27.2图画总结 374
27.2.1跳越障碍比赛 375
27.2.2最佳跳手的奖品 376
27.2.3参赛选手 376
27.2.4第一名选手:甜饼怪 377
27.2.5第二名选手:矮人怪 378
27.2.6最后一名选手:格罗弗 379
27.2.7裁定比赛:可能的结果 379
27.2.8颁奖仪式:实际结果 382
27.2.9矮人怪表示反对 383
27.2.10科米蛙描述故事 384
27.2.11儿童的解读 385
27.2.12儿童对事件的解释 386
27.2.13科米蛙明白了 387
27.3故事的书面提纲 388
27.4总结 389
第二十八章 这幅画有什么问题? 390
28.1一个假设的实验 392
28.2如何满足合理否定条件 400
28.3总结 400
第二十九章 强跨越 402
29.1儿童的限制条件知识 405
29.2受约变量疑问句 406
29.3前人的研究 409
第三十章 最强跨越 417
30.1设计 419
30.2实验 421
30.3被试与程序 426
30.4结果 426
30.5数据分析 427
第三十一章 B原则 430
31.1 B原则的另一种形式 435
31.2 B原则的获得 437
31.3总结 440
第三十二章 B原则续 442
第三十三章 集合与境况 448
33.1证伪条件 449
33.2合理否定:选择更一般的解读 451
33.3蕴涵与集合 453
33.4总结 459
第三十四章 话语约束 461
34.1话语约束 464
34.2不合法的话语约束 465
34.3儿童语言的话语限制 467
34.4排除其他假设 468
34.5实验 474
34.6结果 478
34.7总结 479
第三十五章 全称量化 481
35.1对称解读 483
35.2无选择约束 484
35.3对称解释理论 486
35.4对称解释理论的问题 488
35.5估算噪声 490
35.6其他考虑 491
35.7另一种解释 493
35.8未尽事宜 495
35.9总结 496
第三十六章 驴子句 499
36.1解读偏好 500
36.2实验 501
36.3总结 504
第三十七章 任务潜在的问题 506
37.1偏好与原则 506
37.2复数名词短语 507
第三十八章 解决难题:使用控制句 511
38.1强跨越 511
38.2话语约束 515
38.3复数名词短语再议 516
第三十九章 解决难题:变换语境 519
39.1个体与集体事件 519
39.2关于可学性的思考 522
39.3再议B原则 522
第四十章 结语 527
参考文献 530
索引 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