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简论“回归”问题 1
导言 中西视野下的“象思维” 1
绪论 象思维与概念思维之比较 17
上篇 “三玄”之“象思维” 55
第一章 《周易》的原创之思与“象思维” 57
一 “易道”之博大 57
(一)“易道”之“象” 58
(二)“象数”与“义理”的分野 60
(三)“太极”之“象” 62
(四)“无极”之“无” 65
二 “易道”之“观” 66
(一)所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66
(二)西方思想家向“象思维”的趋近 68
(三)“原发创生”之“观” 70
(四)“观”的不同层次及其意义 73
三 卜筮之“象” 75
(一)卜筮之“象”与“物占” 75
(二)巫师头脑中的“象” 80
(三)现象学运动与“象思维” 82
四 阴阳之道 83
(一)“太极”与阴阳爻、数字 84
(二)“大一生水”与“易道” 88
(三)“转化”之为“替代” 90
五 卦爻的本真及其启迪意蕴 92
(一)“数字化生存”与“卦爻化生存” 92
(二)“阴阳”、“太极”通儒佛 93
(三)多维编码与韵体转化 95
(四)“象数”为“易道”之本 97
(五)现代研究视野的缺失 101
(六)“原发创生”概说 103
第二章 《老子》的“道”与“象思维” 107
一 “玄”为“道”之根本特征 107
(一)“玄”为“众妙之门” 108
(二)“玄牝之门” 110
(三)“玄览”与“玄德” 111
(四)“玄达”或“玄通” 115
(五)“玄同”与“玄德” 116
二 “道”与“象” 119
(一)多彩纷呈的“道”之“象” 120
(二)“道”的神秘混沌之“象” 123
三 “道”与“无” 129
(一)层次不同的“无”之“象” 130
(二)“有生于无”之“象” 134
(三)“无物之象” 138
四 “道”之守护 140
(一)“知”与“守”之“象” 141
(二)守“道”之“独泊”与“若遗” 145
(三)得“道”者与失“道”者的价值观 147
(四)“道”为最高价值 151
五 “道”与批判 153
(一)“大道废”与“智慧出” 154
(二)回归于“道”之批判 155
(三)民生关怀之批判 159
第三章 《庄子》的境界与精神 166
一 《逍遥游》之“象思” 166
(一)此篇题解 167
(二)鲲鹏之“象” 169
(三)至人、神人、圣人之“象” 173
(四)大瓠与大树之“象” 177
二 《齐物论》之“齐” 180
(一)天籁、地籁、人籁之“象” 180
(二)人籁特色:言与辨、是与非 184
(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189
(四)尧问于舜、罔两问景与庄周梦蝶 198
三 《养生主》之“生” 201
(一)“全生”与“尽年” 202
(二)庖丁解牛 203
(三)公文轩见右师与老聃之死 206
四 《人间世》所示之危难与“道” 211
(一)颜回请见卫君 211
(二)叶公子高使齐 215
(三)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 219
(四)无用之用 220
五 《德充符》之“德” 223
(一)王骀 224
(二)申徒嘉 226
(三)叔山无趾与哀骀它 228
(四)无情之德 232
六 《大宗师》之“宗师” 235
(一)知天人之所为 235
(二)“真人”作为得道者 236
(三)“宗师”与“女偊” 241
(四)超越生死的“不死不生” 243
(五)“坐忘”与“命” 251
七 《应帝王》之“王” 253
(一)明王为得“道”者 254
(二)壶子、列子与季咸 257
(三)“无为”之“道” 260
(四)“浑沌”之死的悲剧 261
下篇 禅慧、诗魂与书画之道 263
第一章 禅宗“识心见性”的境界与智慧 265
一 《坛经》之慧思 266
(一)两偈之不同境界 267
(二)行动体验的智慧 270
(三)“自性”与“见性”之途径 272
(四)“自度”与“自归” 276
(五)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279
(六)根器与经、佛 281
(七)梁武帝遣达摩出境与“愿往生西方” 284
(八)惠能对志诚、法达和神会的指引 288
二 禅教学之特殊智慧 294
(一)“机锋”、“公案”之慧思 295
(二)所答非所问之指向 302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 304
三 “平常心是道” 307
(一)“平常心”的不平常性 308
(二)从平常到“平常心”的回归 311
(三)彻底“内圣”的“平常心” 316
四 禅慧及其现实意义 320
(一)体验与感悟 321
(二)禅之为慧根 325
(三)禅的慧思与现代 329
第二章 诗魂之“象” 336
一 “情志”之“象” 337
(一)所谓“诗言志” 337
(二)“情志”及其“筑象” 340
(三)诗中之“真” 345
(四)诗心为艺术之魂 348
二 诗魂再求索 351
(一)“情志”之“象”的本原性 351
(二)诗心及其护持 355
(三)诗与诗的欣赏 358
三 诗与诗人的历史命运 362
(一)虚灵之境的本真意义 362
(二)诗道与里尔克诗的批判性 365
四 古代诗歌的永恒魅力 370
(一)《诗经》之“思无邪” 370
(二)《离骚》之“骚” 373
(三)汉魏古诗之悟 379
第三章 书道与画境 389
一 韩玉涛对孙过庭《书谱》的发现 390
(一)《书谱》对“写意”之魂的把握 391
(二)孙过庭的历史局限性 394
(三)天才与天才论问题 396
二 张怀瓘书论的大唐风范 402
(一)张怀瓘评析“二王之妙” 402
(二)草书几于“道”而贵“风骨” 406
(三)嵇康与王献之 409
(四)张怀瓘的《评书药石论》 413
三 “书画同源”之“源” 416
(一)张彦远画论的写意精神 416
(二)关于谢赫六法 420
(三)张彦远之“归乎用笔”论 422
(四)画贵“道法自然” 425
四 中国画艺术的人文追求 427
(一)从“解衣般礴”谈起 428
(二)大唐雄风 431
五 石涛在“画道”上的新觉醒 435
(一)“一画”之画道 435
(二)入“画道”之道 438
(三)“一画”之道的体现 441
(四)道通贵自我 444
本书关键术语之解说 449
主要参考文献 453
后记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