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3
绪论 3
第一节 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3
一、生药的品质评价与控制 4
二、调查、考证生药资源 4
第二节 生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5
一、我国古今本草著作简介 5
二、生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6
第一章 生药的分类与记载 8
第一节 生药的分类 8
第二节 生药的记载 9
一、生药的拉丁名 9
二、生药的记载项目 10
第二章 生药的化学成分 12
第一节 生药的初生代谢产物与次生代谢产物 13
第二节 生药的化学成分 14
一、生物碱类 14
二、黄酮类 17
三、醌类 20
四、香豆素类 22
五、木脂素类 24
六、强心苷类 25
七、皂苷类 27
八、萜类 29
九、挥发油类 32
十、有机酸类 34
十一、多(聚)糖类 35
十二、其他成分 37
第三节 生药化学成分的生源与生物合成 43
一、概述 43
二、生源与生物合成研究的基本方法 44
第四节 基本生源生物合成途径 46
一、莽草酸途径 46
二、多酮途径 46
三、甲瓦龙酸途径 47
第三章 生药的采收、加工与贮存 50
第一节 生药的采收 50
一、采收期的确定 50
二、一般采收原则 51
三、采收方法 51
第二节 生药的产地加工 52
一、产地加工的目的 52
二、产地加工的任务 52
三、产地加工的方法 52
第三节 各类生药的贮藏与保管 53
第四章 中药炮制 56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 56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57
一、提高净度 57
二、增强药物疗效 57
三、消除或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57
四、改变或缓和药物性能 57
五、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58
六、矫臭矫味,利于服用 58
七、便于调剂制剂 58
八、利于贮运 59
第三节 中药炮制的方法 59
一、一般修制 59
二、水制 59
三、火制 60
四、水火共制 61
五、其他炮制方法 62
第四节 中药炮制的机制 62
第五章 生药的鉴定 65
第一节 生药鉴定的目的和意义 65
第二节 生药鉴定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66
一、药品检验的分类 67
二、药品检验的工作程序 67
三、生药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68
第三节 生药的药品检验标准 70
第四节 生药的原植(动)物鉴定 71
第五节 生药的性状鉴定 71
第六节 生药的显微鉴定 73
一、显微鉴定的方法 73
二、显微鉴定的要点 73
三、中成药显微鉴定的要点 77
四、扫描电镜等的应用 77
第七节 生药的理化鉴定 78
一、物理常数 78
二、一般理化鉴定 78
三、分光光度法 79
四、色谱法 80
第八节 DNA分子标记鉴定 81
一、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的方法及原理 81
二、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生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82
第六章 生药质量标准的制订与控制 86
第一节 影响生药品质的因素 86
一、自然因素对生药品质的影响 86
二、人为因素对生药品质的影响 89
第二节 生药质量控制的依据 92
一、国家标准 92
二、部(局)颁标准 92
三、地方标准 93
第三节 生药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93
第四节 生药质量标准的制订 97
第五节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98
第七章 生药资源的开发与持续利用 99
第一节 我国生药资源概况 99
第二节 生药资源开发的层次与途径 100
第三节 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开发 102
一、中药及天然药物开发的意义 102
二、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说明 102
三、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注册的程序及要求 103
第四节 海洋生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105
一、海洋生药的发展概况 105
二、海洋生物的活性成分及应用 105
第二篇 各论 111
第八章 藻、菌类生药 111
第一节 藻类 111
昆布 112
海藻 112
第二节 菌类 112
冬虫夏草 113
茯苓 114
灵芝 115
第九章 蕨类生药 117
第一节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17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重要生药 118
绵马贯众 118
骨碎补 121
第十章 裸子植物类生药 123
第一节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23
第二节 裸子植物的分类与重要生药 125
一、银杏科 125
银杏叶(附:白果) 125
二、松科 125
松花粉(附:松香) 126
三、柏科 126
侧柏叶(附:柏子仁) 126
四、三尖杉科(粗榧科) 127
三尖杉 127
五、红豆杉科(紫杉科) 127
红豆杉 128
六、麻黄科 128
麻黄(附:麻黄根) 128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类生药 133
第一节 概述 133
第二节 双子叶植物纲 134
一、桑科 134
火麻仁(附:大麻) 135
桑白皮(附:桑椹) 135
二、马兜铃科 135
细辛 136
马兜铃(附:天仙藤) 136
三、蓼科 137
大黄 137
何首乌 [附:夜交藤(首乌藤)、伪品白首乌] 140
虎杖 142
四、苋科 142
牛膝 (附:川牛膝) 142
五、石竹科 143
银柴胡 143
王不留行 143
六、毛茛科 143
黄连 144
川乌(附:附子、草乌) 147
白芍(附:赤芍) 149
威灵仙 152
七、小檗科 152
淫羊藿 152
三颗针 154
八、木通科 154
木通(附:川木通、关木通) 154
九、防己科 155
防己(附:木防己、广防己) 155
北豆根 157
十、木兰科 157
厚朴(附:厚朴花) 157
辛夷 160
五味子(附:南五味子) 160
十一、樟科 162
肉桂(附:南玉桂、肉桂油、桂枝) 162
乌药 165
十二、罂粟科 166
延胡索 166
阿片 167
十三、十字花科 167
板蓝根(附:大青叶、青黛) 167
芥子 169
十四、景天科 169
红景天 169
垂盆草 170
十五、杜仲科 170
杜仲 170
十六、蔷薇科 170
山楂(附:野山楂) 171
苦杏仁(附:桃仁) 171
木瓜 173
枇杷叶 173
十七、豆科 174
黄芪(附:红芪) 174
甘草 177
葛根(附:粉葛) 179
番泻叶 179
山豆根 180
苦参 180
决明子 180
补骨脂 181
鸡血藤 181
十八、芸香科 181
黄柏(附:关黄柏) 181
枳实(附:枳壳) 184
吴茱萸 184
白鲜皮 184
陈皮 185
十九、楝科 185
川楝子(附:苦楝皮) 185
二十、苦木科 186
鸦胆子 186
二十一、远志科 186
远志 186
二十二、大戟科 186
京大戟 186
巴豆(附:巴豆霜) 187
狼毒 187
二十三、漆树科 188
五倍子 188
二十四、卫矛科 188
雷公藤 188
二十五、鼠李科 189
大枣 189
酸枣仁 189
二十六、藤黄科 189
贯叶金丝桃 189
二十七、瑞香科 189
沉香(附:进口沉香) 189
芫花 191
二十八、使君子科 191
使君子 191
诃子(附:藏青果) 191
二十九、桃金娘科 192
丁香(附:丁香油) 192
三十、五加科 194
人参(附:朝鲜人参、西洋参) 194
三七 198
刺五加 200
五加皮 200
三十一、伞形科 201
当归 201
柴胡 202
川芎 204
白芷 207
小茴香 207
防风 207
蛇床子 208
北沙参 208
前胡 208
三十二、山茱萸科 209
山茱萸 209
三十三、木犀科 209
秦皮 209
连翘 210
女贞子 210
三十四、马钱科 210
马钱子 211
三十五、龙胆科 211
龙胆 211
秦艽 213
三十六、夹竹桃科 214
萝芙木 214
三十七、萝藦科 214
香加皮 214
白薇 215
白前 215
三十八、旋花科 215
菟丝子 216
牵牛子 216
三十九、紫草科 216
紫草 216
四十、唇形科 217
薄荷 217
黄芩 219
丹参 221
益母草(附:茺蔚子) 224
广藿香 224
藿香 225
四十一、茄科 225
洋金花 226
枸杞子(附:地骨皮) 228
颠茄草 229
四十二、玄参科 230
地黄 230
玄参 232
洋地黄叶 233
四十三、列当科 233
肉苁蓉 233
四十四、爵床科 233
穿心莲 233
四十五、茜草科 234
钩藤 234
栀 235
巴戟天 236
茜草 237
四十六、忍冬科 237
金银花(附:忍冬藤、山银花) 237
四十七、败酱科 240
甘松 240
缬草 240
四十八、葫芦科 241
天花粉 241
瓜蒌(附:瓜蒌皮、瓜蒌子) 243
四十九、桔梗科 243
桔梗 243
党参 243
南沙参 246
五十、菊科 246
青蒿 247
红花(附:白平子) 247
苍术 250
木香[附:川木香、越西木香、土木香(祁木香)、藏木香] 250
茵陈 253
菊花 254
艾叶 255
野菊花 255
小蓟 255
大蓟 255
蒲公英 256
第三节 单子叶植物纲 256
五十一、香蒲科 256
蒲黄 256
五十二、泽泻科 257
泽泻 257
五十三、禾本科 257
薏苡仁 257
白茅根 258
五十四、莎草科 258
香附 258
五十五、棕榈科 258
槟榔(附:大腹皮) 259
血竭 259
五十六、天南星科 259
半夏(附:水半夏) 260
天南星 262
五十七、百部科 262
百部 263
五十八、百合科 263
川贝母 263
浙贝母 265
黄精 265
麦冬(附:山麦冬等) 266
知母 268
玉竹 268
土茯苓 268
五十九、薯蓣科 269
穿山龙 269
山药 269
六十、鸢尾科 269
西红花 270
射干 271
六十一、姜科 271
砂仁 271
豆蔻 274
干姜 274
高良姜 275
莪术(附:郁金、姜黄、片姜黄) 275
草果 278
草豆蔻 278
益智 279
六十二、兰科 279
天麻 279
石斛 281
白及 281
第十二章 动物类生药 290
第一节 动物类生药概论 290
一、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个体发育常用术语 291
二、动物的命名与分类 292
三、动物类生药的分类 294
四、动物类生药的活性成分 294
第二节 动物类生药分述 297
全蝎 297
鹿茸(附:鹿角、鹿角胶、鹿角霜、鹿茸混淆品) 299
麝香(附:人工麝香、灵猫香) 302
牛黄(附:人工牛黄、人工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 305
蟾酥 307
地龙 309
水蛭 309
珍珠 310
海螵蛸 310
桑螵蛸 310
僵蚕 311
石决明 311
斑蝥 311
龟甲 311
蛤蚧 312
阿胶 312
羚羊角 312
蝉蜕 313
土鳖虫 313
金钱白花蛇 313
熊胆(附:熊胆粉) 314
蜈蚣 314
第十三章 矿物类生药 316
第一节 概述 316
一、矿物的性质 317
二、矿物类生药的鉴定 318
第二节 矿物类生药 319
一、重要矿物类生药的分类 319
二、矿物类生药分述 319
朱砂 319
芒硝(附:玄明粉) 320
石膏 321
雄黄(附:雌黄) 321
滑石(附:软滑石) 321
信石(附:砒霜) 322
龙骨 322
赭石 322
参考答案 324
参考文献 327
附录一 生药中文名索引 328
附录二 重要生药药材彩色图片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