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我的教育观 1
(一) 1
(二) 2
(三) 4
(四) 5
(五) 6
(六) 7
(七) 8
(八) 9
教育本质卷 13
一、论哲学和教育学的相通性 13
智慧之学与哲人之路的耦合 14
哲学家与教育学家兼容一身的通例 17
教育兴科技,哲学兴教育 23
二、人性与教育 28
真人境界与教育目标 28
爱的倾注与教育方法 32
人性规定与教师道德 35
三、劳动:新世纪教育中的一个虽微须道的问题 41
一个令人忧虑的事实 42
温习关于劳动价值的思想 45
先哲们办学之路的得失 47
开设劳动课程,朝向未来靠近 49
四、教育异化警觉观 52
触目惊心的事实:教育在异化 52
根本的辨别尺度:教育的本质及目标 55
值得探求的新动向:“谋生型”向“发展型”的转化 59
五、以学术自由为灵魂在大学舞台上导演活剧——朱九思教育理念论要 62
有了“办学自主权”,校长才可成为学校的导演 63
找出教育自身的规律,改重点大学的“终身制”为“评选制” 65
重视人文学科,推荐“双轨桥梁教育模式” 68
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是“大学生命的真谛” 71
六、学术探讨的道德期望 74
尊重知识,为思维推断提供“中介桥” 74
允许异想,让探索者勇于开拓 77
争鸣不是攻讦,讨论不是宣判 80
教师角色卷 87
七、论教师的职业良心 87
良心概念及层次 87
特殊的劳动与特殊的社会责任 90
灵魂工程师的“灵魂” 92
八、论教师角色的类属特征及其崩溃防范 96
两组数字的忧虑 96
教师应有的行为模式 98
角色崩溃的防范 102
九、论思维的创新本性 106
思维是寻求未知世界答案的心理活动 107
再造、创造、创立是思维创新的三个层次 111
思维无限是思维创新的条件 114
十、试论教学中间的道德调节 119
教学道德调节的客定性 119
教学道德调节的多能性 124
教学道德调节的规范性 130
十一、试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36
崇尚真理,首先必须尊重知识 136
尊重人才,更应爱护人才的探索精神 140
十二、论高校后勤工作的劳动特征及其道德品格 145
先始后终的劳动特征和富于牺牲的道德品格 145
物中见人的劳动特征和忍辱负重的道德品格 148
不登讲台的劳动特征和隐荣匿誉的道德品格 150
教学艺术卷 155
十三、学生知识培育场论要 155
没有理论,拿什么去联系实际 155
公理、真理:理性的铁柱 157
在发疑中驰骋思维 158
重视教学研究室 160
不破书,难以教书 161
十四、课堂教学稗说 163
(一) 163
(二) 163
(三) 164
(四) 164
(五) 165
(六) 165
(七) 166
(八) 166
十五、学会“悟道” 169
能悟才能得道 169
能悟才可解脱“为什么” 175
能悟才有助于做一个有脊骨的人 181
十六、人文精神:高科技人才必识的大智慧 184
人文精神的内涵 184
人文革命的启示和启示革命的人文 185
智慧的类别 187
开设“大哲学”,培养“大智慧” 188
十七、研讨教学“三步式”——记研究生的道德心理学教学 191
导入课题,培养研究兴趣 191
讲授文献利用,为课题研究练“基本功” 192
专题撰写,进行研究的“实地训练” 193
十八、评马列主义理论课改革的“一色清”模式 195
走实践—认识的路线,还是走指示—执行的路线 196
一片树叶岂能包裹整棵大树 198
在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索中选择 200
品行养成卷 205
十九、理想、追求的道德论证 205
(一) 205
(二) 208
(三) 211
二十、在校学生品德教育衔接构想 214
教材衔接:“三合一”读本—“系列例典”—“三观”教材 214
认知衔接:懂事—知史—晓理 217
责任衔接:善待人—扬名声—祛邪恶 221
人格衔接:好孩子—好公民—好角色 223
二十一、德教发蒙启示录 228
古训要略 228
把“修身”作为公共必修第一课 237
“系列例典”是修身发蒙的基本教材 244
二十二、论劳动前阶段的道德准备 250
对劳动前阶段教育现状的考察 250
劳动前阶段的特征分析 257
劳动前阶段道德准备的因素 263
二十三、继承传统道德的优秀成分 271
立志 271
苦读 272
敬业 273
爱国 274
二十四、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原则 276
心印原则 276
亲认原则 277
见深原则 278
近宜原则 280
二十五、道德培养的心理过程探微 282
道德培养的涵义 282
道德培养的认识职能 286
道德培养的心理循序 290
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及手段 292
二十六、试论范例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297
了解范例的道德特征 297
学会认知范例的方法 300
掌握范例教育的心理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