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建议 1
第一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绩效分析 29
一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及其成因 29
二 东北地区进人全面振兴的加速期 35
三 2004~2005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所取得的成效 39
四 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50
第二章 开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新道路 58
一 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发展困境 58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历程及其复杂性 60
三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道路的开拓 62
四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几个重大问题 64
五 正确处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主要经济关系 66
第三章 所有制结构调整与民营经济发展 70
一 地区所有制结构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71
二 调整所有制结构的核心是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73
三 支持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84
四 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的措施 89
第四章 提升结构 创新发展外部条件 95
一 重新审视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升级方向 96
二 大力发展东北现代服务业 99
三 以传统产业的骨干企业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 103
四 企业家的作用和中小企业发展 105
五 坚持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东北区域发展战略 107
六 优化市场组织结构,强化商会和行业自律 109
七 改善政府等公共部门的作用 111
八 制定老工业基地振兴法,建立老工业基地振兴基金 113
第五章 推进工业创新 增强东北工业竞争优势 115
一 东北工业对全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其在全国的地位 116
二 东北工业结构的现实特点分析 119
三 增强东北工业竞争优势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22
四 增强东北工业竞争优势的方向与策略 125
第六章 加快农业产业化 推进新农村建设 139
一 农业产业化内涵及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经验 139
二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141
三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142
四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45
五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优势及发展机遇 148
六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151
七 加快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52
第七章 走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发展县域经济 158
一 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 159
二 县域经济的发展动力分析 163
三 发展辽宁县域经济的对策 166
第八章 统筹资源型城市转型 构建转型机制 171
一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72
二 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途径与政策选择 173
三 构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177
四 构建资源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185
第九章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193
一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金融政策与措施 194
二 东北三省金融业的发展变化及成效 197
三 制约东北振兴的不良贷款及其他金融风险因素 204
四 以不良贷款为主体的东北区域金融风险之根源 213
五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与途径 220
第十章 扩大对外开放 带动老工业基地振兴 229
一 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的对外开放情况 230
二 直接利用外资情况及引资效应 235
三 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进展和问题 240
四 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策建议 243
第十一章 路径依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248
一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绩评价 249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思路 256
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途径:大企业主导的产业集群 266
四 促进东北区域产业集群发育的若干对策 271
第十二章 改善生态环境 建立环境友好区域 275
一 东北三省的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75
二 东北三省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因素分析 279
三 “十一五”期间东北三省生态环境发展建议 284
第十三章 促进社会公平 建设和谐东北 296
一 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问题 296
二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基础 302
三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裂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305
附件1 沈阳市铁西老工业区振兴道路探索 314
一 铁西区的辉煌历史及转轨中的发展困境 315
二 铁西区调整改造的历程及成效 316
三 铁西区调整改造的主要条件和做法 319
四 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326
五 开创中国城市老工业区发展的新道路 328
附件2 分离办社会职能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333
一 对国有企业办社会的理性认识 334
二 辽宁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基本情况 337
三 辽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经验及现存问题 342
四 进一步推动辽宁分离企业办社会的思路与对策 349
附件3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指标评价 354
一 东北区域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355
二 东北经济竞争能力比较 357
三 东北地区发展基础比较 366
四 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比较 371
后记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