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共生”精神 1
史前中原地区的宗教崇拜及“礼”的起源 35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华夏社会中民族、国家意识的同一性 51
论中国封建经济的宗法性品格——对中国封建经济关系的一种政治学解读 68
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研究 87
先秦华夏族思维方式的逻辑发展 101
春秋时期五行原型中的功能象征体系 118
儒家道德本体论的几点理论意义 133
孔子“仁学”与中国文化心态 141
孔子与传统人文思想 156
秦始皇“焚书坑儒”新论——论秦王朝文化政策的矛盾冲突与演变 169
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一种替代论理论 183
汉初儒士的群体认同与价值取向探析 191
陆贾新“无为”论探析——论汉初新儒家的援道入儒思想 203
汉代新儒学“天人感应论”开山祖——陆贾 217
陆贾新儒学的文化独尊思想——兼论儒家文化思想的独尊性与唯我性 227
论陆贾的“礼”“法”思想 237
司马迁的社会整合与社会组织思想 246
理学与经学——宋代经学的性理阐释 254
理学解经源流探析 279
朱、陆解经思想研究 299
经学与宋代社会 320
周敦颐《太极图·易说》的理学本体论意义 334
二程“缘气以论性”思想探析 341
朱熹青少年时代对佛教思想的继承与扬弃——兼论朱熹乙亥、丙子年的“逃禅归儒” 357
朱熹对湖湘学说的批判继承 374
朱熹在思想主题上对程颐的发展 386
朱熹“太极”、“天地之心”、“仁”范畴同异辨 400
从三纲五常到四德五伦——论朱熹对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再造 413
论朱熹的人性学说 434
从主体道德意志到社会集体理性——朱熹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思想研究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