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
自序 1
前言 1
第一篇 企业战略的哲学之境第一章 战略与哲学的关系:生活的审视 3
战略对哲学的呼唤 5
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对战略的回应 6
心智是战略—哲学的呼应者 7
战略哲学:战略和哲学的同声相应 9
战略哲学揭示企业战略与心智的关系 10
第二章 战略与管理的关系:哲学的审视 13
管理与哲学的互相面对 15
战略促成哲学与管理的沟通 17
战略第一,管理第二 18
第三章 战略之树:关于战略的两种沉思 21
“战略”的西方词源解释 23
“战略”的汉语词源新释 24
战略的两种沉思 26
大树的比喻:两种沉思的统一 28
第二篇 根柢:战略哲学第四章 哲学对根柢的描绘 33
哲学为什么是众学之王 35
中国传统哲学对根柢的“不可尽言” 37
西方哲学:逻辑中心主义的歧途 39
西方哲学:对逻辑中心主义的打破 42
描绘根柢的中西之别 44
第五章 心智的内在领悟:中 45
作为最高本原的道:心智最后的坚实基础 47
作为战略原理的“道” 51
心智对道的内在领悟——中 53
中就是对存在的领会 58
第六章 心智的自我实现:和 63
心智的返归诸身:认识你自己 65
哲学与战略中的主体性 66
主体性的心锁 68
打开心锁的钥匙 70
成为你自己——和 74
第七章 “以全争于天下”的战略和哲学 79
战略家的“以全争于天下” 81
哲学家的“以全争于天下” 82
中国传统哲学:战略家=哲学家 84
文本的哲学和战略的哲学 85
第八章 内生的战略:奇正之变 89
战略哲学的种子 91
内生的战略 92
奇正之变 94
内生的正 95
内生的奇 100
内生的战略创新 102
形人而我无形 104
第三篇 主干:战略隐喻第九章 哲学和战略的隐喻表达 111
语言的两难和隐喻的解围 113
隐喻的双重作用:表达和启发 115
修辞隐喻、哲学隐喻和战略隐喻 118
隐喻是战略之树的主干 120
第十章 “水”的隐喻 123
水的第一重隐喻:最高本原的道 125
水的第二重隐喻:领悟了道的心智 126
水的第三重隐喻:内生的战略 128
第十一章 “势”的隐喻 133
势的定义 135
势的第一重隐喻:对水之隐喻的接替 136
势的第二重隐喻:向现实世界的思维延伸 138
势的第三重隐喻: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 141
水和势的一气呵成 144
势在三重隐喻中的流变性:“用兵如神”的实现 144
第十二章 “势”的衍生 149
势的衍生产物:战略术语 151
战略理论:势和战略术语的分水岭 152
心智对战略术语的内在把握 154
重要的战略术语:力量 156
重要的战略术语:优势 159
第四篇 枝叶:战略形态第十三章 战略的形态 167
战略哲学视野下的认知和行动 169
表面的认知和道之知 169
被动的执行和道之行 171
知行合一 172
战略形态 174
战略形态是战略之树的枝叶 175
第十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战略形态 179
法对战略形态的抽象表达:对道的效法 181
法的具体表达之一:内治之法 182
法的具体表达之二:兵法之法 183
第十五章 战略模式的悖论和战略形态的创造性破坏 187
战略形态与战略模式的区别 189
战略模式与战略悖论的联系 191
战略悖论的消解 193
战略形态的创造性破坏 196
第十六章 战略形态的定性和定量 199
战略形态的逻辑表达之一:定性 201
战略形态的逻辑表达之二:定量 202
统计技术 204
运筹学方法 207
第十七章 战略模式的奇正之变 211
战略模式对定性 定量的要素整合 213
战略模式的分类 213
战略模式中的内容陈列和相关分析 215
奇正之变:对战略模式的心智还原 216
战略模式的缔造与改进 218
“如循环之无端”:战略规划的心智历程 219
真正的战略家 224
术语索引 226
图表索引 227
后记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