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故乡与家庭 1
一“家在峨眉画里” 4
二“铜河沙湾——土匪的巢穴” 7
三由“两个麻布”起家 9
四 父亲和母亲 11
五 沈焕章先生 18
六“世间最难得者” 21
第二章 诗的修养时代 29
一“诗教的第一课” 31
二 童话、童谣及其他 34
三“诗的刑罚”和它的“一点好处” 39
四从《猪仔记》到林译小说 46
五 构成难以克服的文学倾向 51
六“诗酒生涯兴未赊” 59
第三章 诗的觉醒期 67
一 立志弃文学医 68
二 又煽起文艺的倾向 73
三 从朗费洛到泰戈尔 74
四 海涅及其他 81
五 放弃医学,委身文艺 90
第四章 诗的爆发 97
一 在历史的风暴中 99
二 找到了“喷火口” 104
三《女神》的诞生 107
四“爆发期”中的一支插曲—— 125
《三叶集》 125
五《女神》以后的诗歌创作和翻译 133
第五章 向戏剧的发展 148
一“乃所愿则学歌德也” 149
二 翻译《浮士德》 153
三 歌德影响的另一面 159
四从《棠棣之花》到《孤竹君之二子》 162
五《三个叛逆的女性》 169
六 戏剧创作之余 181
第六章 向小说的发展 186
一 最初的尝试 188
二 向小说发展的准备 192
三从《残春》到《塔》和《橄榄》 197
四 翻译《处女地》和《异端》 203
第七章 思想的转换 207
一 热烈的爱国主义者 209
二“醉心泛神论” 218
三 十月革命的光芒 230
四 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240
五“跳进革命运动的浪潮里去” 247
六 在大革命的洪炉中 258
七 文艺思想的转变 270
第八章 十年流亡 275
一“我是中国人” 277
“遗憾” 277
“到日本去” 279
被拘留 283
“我是中国人” 289
二“精研古代社会” 294
使辩证唯物论中国化 294
填补世界文化史上的“白页” 296
“挑战及其他” 304
三“在研究之外” 308
四“由日本回来了” 311
第九章 为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而斗争 320
一 谱写民族抗战的“洪波曲” 322
“今日归来入阵营” 322
上海——香港——广州 327
在“三厅”成立前后 331
二 史剧创作的大丰收 341
走“迂回之路” 341
《棠棣之花》是怎样开放的? 343
时代的悲剧——《屈原》 354
《虎符》——时代先驱者的颂歌” 371
《高渐离》——刺向暴君的利剑 380
《孔雀胆》——曲折与教训 385
《南冠草》——凛冽千秋的正气歌 396
三 抗战时期的史学研究 403
第十章 在新中国的土地上 409
一 解放后的诗歌创作 410
二 解放后的历史剧创作 415
关于《蔡文姬》 415
关于《武则天》 425
关于电影剧本《郑成功》 432
三 解放后的史学研究 435
第十一章 诗论 440
一 前期的诗歌理论 442
“论诗的宗旨” 442
“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447
“诗的创造贵在自然流露” 449
“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 450
“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 453
“诗的创造是要创造人” 455
二 后期的诗歌理论 456
“意识是第一着” 456
“诗非抒情之作者,根本不是诗” 461
诗韵及其他 465
“和谐是诗的语言的生命” 469
“怎样估计‘五四”以来的新诗” 471
创造人民的文艺 476
第十二章 史剧论 484
一“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但要有“正确的研究”和“充分的严肃性” 485
二“艺术有想象的天地”,“剧作家有他创作上的自由” 489
三 不能“把史剧和现实对立” 493
四 史剧的用语“以古今能够共通的最为理想” 496
五 关于“悲剧的精神” 498
附 录 郭沫若著作生活简谱 500
后记 519
修订版书后 521
2002年第三版后记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