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思想通史  第4卷
中国思想通史  第4卷

中国思想通史 第4卷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侯外卢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0
  • ISBN:2001108
  • 页数:59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思想通史 第4卷》目录
标签:通史 思想

第一节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唐代发生相对变化的特征 1

第一章 中国封建制社会的发展及其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特征 1

第二节 中国封建制社会的阶级关系、等级制度及唐代等级制度的再编制 36

第三节 中国封建制社会农民人格的隶属关系、剥削制度和地租形态及其在唐代的转变 64

第四节 唐代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分野和竞争 91

第二章 吕才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 108

第一节 吕才的行年著述及其“异端”学派的性格 108

第二节 吕才的唯物主义世界现 118

第三节 吕才无种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特点 121

第四节 吕才的认识论、逻辑思想及其逻辑著述的推测 132

第三章 隋唐佛学思想 141

第一节 隋唐佛学的宗派源流、社会根源及其基本观念 141

第二节 三论宗吉藏的二谛论和天台宗智颉的止观论 164

第三节 唯识宗玄奘窥基的唯心主义世界现与烦琐的心理分析 199

第一节 华严宗“理事”说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以及法藏的“理事说” 231

第四章 中唐华严宗和禅宗的唯心主义思想 231

第二节 法藏对事物普遍联系的歪曲以及对“理”的虚构 238

第三节 华严宗“理事”说与程朱“理学” 256

第四节 禅宗的兴起及其对道学的影响 262

第五章 刘知几的进步的史学思想 277

第一节 刘知几史学的批判精神和对优良传统的发扬 277

第二节 刘知几史论的历史价值及其理性主义 291

第三节 刘知几的无神论与进步的历史观 304

第四节 刘知几的学派 313

第六章 韩愈李翱排斥释老的政治理论及其唯心主义的天命论 319

第一节 韩愈在唐代“党争”中的依违态度及其悲剧的政治命运 319

第二节 韩愈排斥释老的理论 327

第三节 道统说与性三品说的天命论的实质 338

第四节 李翱唯心主义思想及其实际应用 343

第一节 刘柳的政治革新和刘柳思想体系在斗争中的成长 352

第七章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及其战斗性格 352

第二节 柳家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特点 361

第三节 柳宗元反对品级结构的历史观及其理论特点 375

第四节 “二王刘柳”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的进步性 390

第八章 李观的平均土地思想及共哲学思想 398

第一节 李观的平均土地思想及其对北宋中期的社会批判 398

第二节 李观的礼论和易论 408

第九章 王安石的新学、变法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 420

第一节 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新学的学术地位 420

第二节 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修撰三经义和字说 434

第三节 新学基本著作和新学学派 441

第四节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449

第五节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462

第六节 王安石的社会经济思想和熙宁新法 470

第一节 北宋道学产生的社会根源 496

第十章 北宋唯心主义道学的形成 496

第二节 司马光的天命论及其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511

第三节 邵雍的唯心主义与退化的历史观 521

第四节 周敦颐的唯心主义思想 535

第十一章 关学学风与张载的哲学思想 545

第一节 关学的学风与张载哲学形成的社会根源 545

第二节 张载论“气”、“两”及其思想的积极一面 550

第三节 张裁的二元论及其陷入唯心主义的途径 556

第四节 关洛学术异同的争辩和张载的二元论 562

第十二章 洛学蜀学及其唯心主义思想 571

第一节 二程的唯心主义理学 571

第二节 蜀学学风和苏氏唯心主义思想 584

第十三章 朱熹的思辨哲学及共反动的正宗性质 595

第一节 朱憙的思辨结构与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595

第二节 朱熹的自然观、社会秩序论及其品类存在说 609

第三节 朱熹的人性论 624

第十五章 陈亮思想及其反对思辨哲学的战斗性格 629

第四节 朱熹的唯心主义的“格物致知”说 638

第一节 陆氏宗法家族和陆象山的身世 648

第十四章 陆象山的唯心主义“心学” 648

第二节 陆象山的社会思想及其社会根源 659

第三节 陆象山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670

第四节 陆象山的直觉主义的方法论 684

第一节 陈亮思想的学派性 692

第二节 陈亮的军事、政治观点 696

第三节 陈亮哲学思想的根本倾向 712

第四节 陈亮与朱熹之间理论斗争的实质及历史意义 719

第十六章 叶适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共对哲学遗产的批判 740

第一节 永嘉学派从道学反对派到异端的转化和叶适的地位 740

第二节 叶适的开明的社会思想及其局限性 751

第三节 叶适哲学的唯物主义实质及其对哲学遗产批判的意义 765

第十七章 封建社会后期道教的传统及其僧侣主义 783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道教及其与封建政治的关系 784

第二节 宋元时代的道教及其与道学的关系 796

第十八章 宋元之际黄震和邓牧的进步思想 813

第一节 黄震的思想 813

第二节 宋元之际邓牧“异瑞”的社会空想 826

第十九章 元代马端临进步的史学思想 832

第一节 马端临对杜佑、郑樵史学传统的发展 832

第二节 马端临史论的科学的因素 850

第三节 马端临史论的人民性 862

第二十章 王阳明的唯心主义思想 875

第一节 王阳明的生平及其政治活动 875

第二节 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882

第三节 关于王阳明思想的评价问题 905

第二十一章 王廷相、黄绾、吕坤的反道学思想 912

第一节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及其对道学和神学的批判 912

第二节 黄绾的哲学思想 929

第三节 吕坤的元气守“恒”学说及其进步思想 940

第二十二章 泰州学派的思想及其阶级性与人民性 958

第一节 泰州学派的创始者王艮的生平及其著作 958

第二节 王艮的进步思想及其人民性 974

第三节 泰州学派的传统 996

第二十三章 泰州学派继承者何心隐的乌托邦社会思想 1003

第一节 何心隐战斗的生平 1003

第二节 何心隐的反封建的“叛逆”思想 1011

第三节 何心隐的政治思想和人道主义的社会空想 1018

第二十四章 李挚战斗的性格及其革命性的思想 1031

第一节 李挚生平的战斗历程及其著述 1031

第二节 李挚思想的承传关系、社会根源及其战斗性格 1051

第三节 李挚的人道主义的平等观和个性说 1061

第四节 李挚的反圣教、反道学的战斗思想 1076

第五节 李挚思想中的唯心主义的“彼岸” 1092

第二十五章 东林党争的历史意义及其社会思想 1096

第一节 东林党人文化斗争的形式 1096

第二节 东林党人的社会思想 1105

第二十六章 方以智战斗出社会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1121

第一节 方以智著作所表现出的历史意义 1121

第二节 方以智社会实践的悲剧性及其社会思想的人民性 1139

第三节 方以智的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 1150

第四节 方以智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1161

第五节 方以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1179

第六节 方以智哲学的局限 1186

第二十七章 明末天主教输入什么“西学”?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1189

第一节 神学和经院哲学的输入及其历史意义 1189

第二节 天主教义和中国传统思想的论争 1203

第三节 天主教输入中国的自然哲学和思想方法 1235

第四节 从技术科学看耶稣会所输入的“西学” 125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