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医用点穴学
中国医用点穴学

中国医用点穴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秀棠著;马建民整理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36906277
  • 页数:47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医用点穴学》目录

前言 1

上篇 基本理论 3

绪论 3

一、点穴的定义 4

二、点穴的起源与发展 5

第一章 点穴的原理 7

第一节 阴阳认识 7

第二节 五行分辨 9

第三节 脏腑 10

第四节 经络 10

第五节 营、卫、气、血 12

一、人体的生命 15

二、人体的素质 16

第六节 点穴的临证作用 17

第二章 点穴的手法 18

第一节 平揉法 20

一、平揉法的方向 21

二、平揉圆圈的范围 22

三、平揉圆圈的大小度 23

四、平揉圆圈的快慢度 24

五、平揉圆圈的轻重度 25

六、连续性平揉与间歇性平揉及揉圈次数 26

七、平揉法的补泻 27

八、向左和向右平揉与时针顺逆揉转对照 30

十、平揉法的应用 38

九、平揉法的作用 38

第二节 压放法 39

一、压放操作的要求 40

二、压放的深浅与轻重度 41

三、压放的快慢与距离度 41

四、压放法的补泻 42

五、压放法的作用 44

六、压放法的应用 45

第三节 皮肤点打法 45

一、点打的轻重、快慢标准 46

三、皮肤点打法的应用 47

二、皮肤点打法的作用 47

第四节 五行联用法 48

一、井、荥、俞、经、合 48

二、五行联用法的名称 52

三、五行联用法的操作次序 52

四、五行联用法的具体操作和理论 53

1.皮肤点打 53

2.血脉摩推 54

3.骨压放 54

4.筋振颤 55

5.肌肉左右揉 56

五、五行联用法的作用和应用 61

第五节 经络循按法 62

1.循揉 63

2.循压 63

一、经络循按法的操作内容 63

3.循点打 64

4.循捏拿 64

5.循点弹 64

6.循推 64

二、经络循按法的作用 66

三、经络循按法的应用 67

第六节 其他局部性、辅助性手法 67

一、头部推运法 68

二、头部压穴法 69

三、背部循压法 69

四、腹部振颤法 71

五、四肢摇运法 71

六、切摇法 73

七、舒筋法--按、弹、滚、动 73

八、散瘀法 74

九、止咳法 74

十、抑制咽喉疼痛法 75

十二、压颈动脉弹人迎法 76

十一、润肠法 76

十三、抚背法 77

十四、背部循推法 77

十五、井穴推切法 78

十六、压脊法 78

十七、腰椎间盘脱出牵引法 79

十八、切穴法 80

第一节 头面部美容保健法 81

第三章 保健方法 81

一、扣齿法 82

二、明目法 82

三、舌体运动法 84

四、鼓漱法 86

五、浴面法 86

六、鼻翼摩运法 88

七、耳聪保持法 89

八、摩擦风池穴 91

第二节 颈、背、肩臂保健法 92

九、梳头法 92

一、摩擦颈、背与尾闾 93

二、站步式头、颈仰俯法 93

三、运臂左顾右盼法 94

四、头项旋转单举手 95

五、屈肘伸肩扩背法 96

六、左右开弓扩胸法 97

七、肩臂运转法 98

第三节 其他保健法 99

一、击腹运动 99

二、腰膝运动 100

三、固肾法 102

第四节 自我保健点穴 103

第四章 点穴临证注意事项 104

第一节 医者的态度 104

第二节 点穴的准备工作 105

第三节 点穴时注意事项 106

第四节 点穴的取穴标准 107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108

第五章 十四经循行、病候、常用俞穴及配穴举例 108

一、肺经的循行径路 109

二、肺经的病候 109

三、肺经的常用俞穴 109

四、配穴举例 113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114

一、大肠经的循行径路 114

三、大肠经的常用俞穴 115

二、大肠经的病侯 115

四、配穴举例 119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121

一、胃经的循行径路 121

二、胃经的病候 121

三、胃经的常用俞穴 121

四、配穴举例 130

二、脾经的病候 131

一、脾经的循行径路 131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131

三、脾经的常用俞穴 132

四、配穴举例 135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136

一、心经的循行径路 136

二、心经的病候 136

三、心经的常用俞穴 136

一、小肠经的循行径路 140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140

四、配穴举例 140

二、小肠经的病候 141

三、小肠经的常用俞穴 141

四、配穴举例 146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146

一、膀胱经的循行径路 146

二、膀胱经的病候 148

三、膀胱经的常用俞穴 148

四、配穴举例 158

一、肾经的循行径路 159

二、肾经的病候 159

三、肾经的常用俞穴 159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159

四、配穴举例 164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络径 165

一、心包络经的循行径路 165

二、心包络经的病候 165

三、心包络经的常用俞穴 165

四、配穴举例 169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 169

二、三焦经的循行径路 169

二、三焦经的病候 170

三、三焦经的常用俞穴 170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174

一、胆经的循行径路 174

四、配穴举例 174

二、胆经的病候 175

三、胆经的常用俞穴 175

四、配穴举例 183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 184

一、肝经的循行径路 184

二、肝经的病候 185

三、肝经的常用俞穴 185

四、配穴举例 188

第十三节 督脉 189

一、督脉的循行径路 189

二、督脉的病候 189

三、督脉的常用俞穴 189

四、配穴举例 194

第十四节 任脉 194

一、任脉的循行径路 194

二、任脉的病侯 195

三、任脉的常用俞穴 196

四、配穴举例 200

第六章 常用的经外奇穴 202

第一节 头、面、颈项部 202

第二节 腰背、腹部 204

第三节 四肢部 205

第七章 点穴的处方配穴 207

第一节 局部性处方 207

第二节 全身性处方 208

第三节 局部与全身结合性处方 210

第四节 头部穴位的应用 210

第五节 胸腹部穴位的应用 211

第六节 背部穴位的应用 212

第七节 四肢穴位的应用 213

一、五俞穴择要举例 213

二、原络交会穴 215

三、八脉配穴 215

第八节 命名穴位的应用 216

第一节 临证点穴应区别标本缓急 217

第八章 点穴手法的临证应用 217

第二节 临证手法的先后次序 218

第三节 临证手法的灵活性 221

下篇 临证治疗 225

第九章 内科疾病 225

第一节 感冒 225

第二节 咳嗽(气管)炎 231

第三节 咳逆上气(支气管炎) 235

第四节 头痛 239

第五节 脑震荡 241

第六节 眩晕 245

第七节 痫证 249

第八节 肝阳上亢(高血压) 253

第九节 半身不遂 258

第十节 痿证(两下肢瘫痪) 265

第十一节 失眠 269

第十二节 心悸、怔忡 274

第十三节 血虚(盆血) 280

第十四节 呕吐 283

第十五节 脾虚泄泻 287

第十六节 慢性腹泻(肠炎、肠功能紊乱) 289

第十七节 胃酸过多 294

第十八节 肝气犯胃(慢性胃炎) 296

第十九节 肝脾不和(胃、十二指肠溃疡) 298

第二十节 呃逆(膈肌痉挛) 302

第二十一节 肝气郁结(肝炎) 304

第二十二节 痢疾 307

第二十三节 便秘 310

第二十四节 遗精 313

第二十五节 阳痿 315

第二十六节 小便频数 317

第二十七节 脏躁(癔病) 319

第二十八节 失语 321

第二十九节 言语困难 324

第三十节 尿床 326

第一节 月经不调 329

第十章 妇科疾病 329

第二节 痛经 333

第三节 经闭 335

第四节 崩漏 337

第五节 恶露不绝 341

第六节 恶阻(妊娠呕吐) 342

第七节 先兆流产 344

第十一章 儿科疾病 347

第一节 小儿发热 347

第二节 吐泻 350

第三节 小儿消化不良 353

第四节 小儿受惊 355

第五节 小儿多动证 357

第六节 痄腮(腮腺炎) 360

第七节 顿咳(百日咳) 362

第八节 小儿痿证(小儿麻痹) 364

第九节 小儿摇头证 371

第十节 脑瘫 373

第一节 颈项疙瘩 377

第十二章 外科疾病 377

第二节 脱肛 378

第三节 疝气(狐疝) 380

第四节 扭伤 382

第五节 落枕 384

第六节 瘿气 386

第七节 注射引的局部肿胀 389

第八节 肠痈(阑尾炎) 392

第九节 蜂窝组织炎 394

第一节 耳鸣 397

第十三章 五官科疾病 397

第二节 耳疳(慢性中耳炎) 399

第三节 耳疮(外耳道炎) 400

第四节 牙痛 402

第五节 鼻衄 404

第六节 咽痛 409

第七节 口张不大 412

第一节 脱发 415

第十四章 杂病 415

第二节 先天、后在,气化失调 419

第三节 乳痛 423

第四节 口眼歪斜(颜面神经麻痹) 427

第五节 瘾疹(荨麻疹) 432

第六节 皮肤瘙痒 437

第七节 肩关节痛(肩周炎) 439

第八节 胸背痛 443

第九节 胁肋痛(肋间神经痛) 445

第十节 臂痛 447

第十一节 手臂麻痹(桡神经麻箅) 450

第十二节 风湿腰痛 451

第十三节 扭伤腰痛 455

第十四节 腰腿痛(腰椎间盘脱出证) 459

第十五节 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464

第十六节 股内痛 467

第十七节 膝关节痛 4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