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利用化学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埃利奥特(Elliot,M.A.)编;徐 晓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02505237
- 页数:676 页
1.1 目的和范围 1
1.2 煤炭性质与应用概述 1
1.3 煤炭工业 1
第1章 煤炭工业、研究和远景 Martin A.Elliott和G.RoberyYohe 1
1.3.1 早期历史 2
1.3.2 煤炭生产 4
1.3.4 目前影响煤竞争地位的因素 6
1.3.4.1 环境因素 6
1.3.3 历年来煤的竞争地位 6
1.3.4.2 工艺因素 7
1.4 煤利用的历史的早期发展 9
1.5 成因(煤化作用)、岩相学和分类 11
1.5.1 成因 11
1.5.2 岩相学 12
1.5.2.1 煤岩学作为学科的开始 12
1.5.2.2 岩相组成描述的变化 12
1.5.2.3 1960年以前煤岩学的情况 13
1.5.3.2 根据煤化程度(煤阶)分类 14
1.5.3.1 根据应用和等级的分类 14
1.5.3 分类 14
1.6 化学和物理性质 17
1.6.1 化学分析 17
1.6.1.1 元素分析 17
1.6.1.2 灰分 17
1.6.1.2 氧 17
1.6.1.3 热值 17
1.6.2 煤的化学结构 18
1.6.1.4 工业分析 18
1.6.2.1 碳骨架 19
1.6.2.2 氧化 19
1.6.2.3 加氢 20
1.6.2.4 水解 20
1.6.2.5 卤化 20
1.6.3 物理研究方法 21
1.6.3.1 x-射线衍射法 21
1.6.4.1 氢 22
1.6.3.5 统计分析 22
1.6.4 与碳骨架连接的元素 22
1.6.3.4 抗磁化率 22
1.6.3.3 核磁共振 22
1.6.3.2 红外吸收光谱 22
1.6.4.2 氧 23
1.6.4.3 氮 23
1.6.4.4 硫 24
1.6.5 矿物质、灰分和稀有元素 24
1.6.6 物理评价 25
1.6.6.1 硬度及可磨性 25
1.6.7 塑性 26
1.6.8 密度 28
1.7 碳化 28
1.7.1 概述 28
1.7.2 焦化试验 29
1.7.3 焦炭的物理性质和活性 29
1.7.4 煤焦油 29
1.8 燃烧 29
1.8.1 概述 29
1.8.2 基础研究 30
1.8.4 粉煤燃烧 31
1.8.3 在燃料层的燃烧 31
1.9 加氢 32
1.10 从CO和H2混和气合成烃 33
1.11 气化 34
1.11.1 概述 34
1.11.2 基础研究 34
1.11.3 发生炉煤气 35
1.11.4 连续生产中热值煤气 35
1.11.5 增热水煤气 36
1.12 结束语 36
参考文献 37
第2章 煤的资源 Faul Averitt 45
2.1前言 45
2.2 煤的分类 45
2.2.1 煤的煤化程度 45
2.2.2 煤的品位 45
2.2.2.1 硫 45
2.2.2.2 小量元素 46
2.3 美国煤的分布 47
2.3.1 煤层的数目 47
2.3.2 主要的构造盆地 47
2.4 美国煤炭资源 49
2.4.1 资源和储量的关系 53
2.4.2 证实资源 54
2.4.3 证实资源在某些类的分布 56
2.4.3.1 探明储量基数 56
2.4.3.2 地区 57
2.4.3.3 煤化程度 59
2.4.3.4 覆盖层的厚度 59
2.4.3.6 煤层厚度 61
2.4.3.7 覆盖层、可靠性和床层厚度结合类 61
2.4.3.5 估计量的可靠性 61
2.5 过去开采时回收的煤 63
2.5.1 回收煤的百分数 63
2.5.1.1 地下采煤 63
2.5.1.2 露天开采 63
2.5.1.3 钻采 63
2.6 假设资源 63
2.7 炼焦煤资源 65
2.7.1 低挥发分烟煤 65
2.8 可露天开采的煤资源 66
2.8.1 露天开采地面的复田 67
2.9 泥炭 68
2.10 全世界煤的资源 69
2.11 结束语 70
2.12 煤炭资源术语词汇 70
参考文献 71
第3章 煤的成因、岩相和分类 Pichard C.Neavel 75
3.1 定义、基本术语及分类综述 75
3.2 煤岩学-煤类型的宏观和微观评价 78
3.2.1 岩相组成 78
3.2.1.1 显微镜检测的目的和优越性 80
3.2.1.2 显微镜检测法 81
3.2.1.3 样品制备 81
3.2.1.4 显微镜 82
3.2.1.5 微成分分析 82
3.2.1.6 反射率分析 84
3.2.1.7 自动操作的显微镜 87
3.2.1.8 荧光显微镜 88
3.2.2 组分分类和性质 89
3.2.2.1 镜质组 91
3.2.2.2 惰质组 92
3.2.2.3 壳质组 96
3.2.2.4 烟煤微成分的性质 97
3.2.2.5 褐煤的微成分 97
3.2.2.6 无机物 97
3.2.6 煤的类型-形成和含义 99
3.2.3.1 植物转变成煤的化学过程 99
3.2.3.2 煤的类型是沉积环境的反映 101
3.2.3.3 微观岩相类型 102
3.2.3.4 环境对无机组分的影响 103
3.3 煤的变质作用和煤化程度 104
3.3.1 煤化程度的测定 105
3.3.1.1 碳含量 106
3.3.1.2 挥发分 106
3.3.1.3 持水量 106
3.3.1.4 官能团性质 106
3.3.1.5 热值 106
3.3.1.6 镜质组反射质 107
3.3.1.7 性质间的相互关系 107
3.3.2 变质作用的原因 109
3.4 煤按品位分类 111
3.3.3 氧化 111
3.4.1 开采和制备 112
3.4.2 燃烧 113
3.4.3 热解(不包括炼焦)和可塑性 113
3.4.4 冶金焦 114
3.4.5 液化 123
3.4.6 气化 124
3.5 结束语 125
参考文献 126
4.1 前言 135
第4章 煤及其产物的物理性质 A.G.Sharkey,Jr.和James T.Mc Cartney 135
4.2 反射率和光学常数 136
4.2.1 前言 136
4.2.2 反射率测定的方法 136
4.2.3 光学常数 137
4.2.4 光学常数的光谱变量 137
4.2.5 光学各向异性 139
4.2.6 煤的反射率在地质学及变质作用研究上的应用 140
4.2.7 地质及其它方面的特点 140
4.2.8 温度或碳化的影响 141
4.2.9 氧化 142
4.3 孔结构、表面积和密度 142
4.3.1 表面积 143
4.3.2 密度和孔体积 146
4.3.2.1 由氦和润湿液体置换法测定密度 146
4.3.2.2 由汞置换法和气体流动法测定密度 147
4.3.2.3 密度和孔体积随煤阶的改变 148
4.3.2.4 比容和氢含量的关系 149
4.3.2.5 煤中总孔体积的分布 149
4.3.3 煤的热处理对内部结构特性的影响 150
4.4 电子显微镜 152
4.5 x-射线衍射 154
4.5.1 沥青和经化学处理过的煤 157
4.5.2 碳化和石墨化 157
4.5.3 小角散射 157
4.5.4 晶体物料 158
4.6 导电性 158
4.7 介电常数 159
4.8 磁化率 159
4.9 热分析 160
4.9.1 热焓和比热 161
4.10 煤的液体产物:样品选择和分离 162
4.10.1 煤的抽提 162
4.10.2 从煤衍生的液体产物 163
4.11 质谱 165
4.11.1 煤及其岩相组分 166
4.11.2 抽提物 170
4.11.3 热解 172
4.11.4 碳化 174
4.11.5 煤液体产品:工艺过程的样品 176
4.12 核磁共振 179
4.12.1 NMR用在煤炭研究中的简史 179
4.12.2 固态煤及有关物料的NMR研究 180
4.12.2.1 宽带1H-NMR 180
4.12.2.2 脉冲和多重脉冲1H-NMR 183
4.12.2.3 C-13 NMR 184
4.12.3 煤中可溶物的高分辨率NMR研究 185
4.12.3.1 实验技术 185
4.12.3.2 数据处理 186
4.12.3.3 煤抽提物 188
4.12.3.4 还原的煤 189
4.12.3.5 煤的碳化产品 190
4.12.3.6 煤的液化产物 192
4.12.3.7 解聚的煤 195
4.13 电子自旋共振 195
4.13.1 波谱的测定 195
4.13.1.1 ESR波谱参数 195
4.13.1.2 注意事项 196
4.13.4 煤及其岩相组分的ESR结果 197
4.13.4.1 全煤、镜煤和镜质组 197
4.13.2 仪器的新进展 197
4.13.3 样品的制备 197
4.13.4.2 其它岩相组分 199
4.13.4.3 热处理的影响 199
4.13.5 辐照过的煤 200
4.13.5.1 γ-射线的辐照 200
4.13.6.3 硫处理的煤 201
4.13.6.2 催化脱氢 201
4.13.6.1 还原 201
4.13.6 化学处理的煤 201
4.13.5.3 电子辐照 201
4.13.5.2 反应堆辐照 201
4.13.6.4 碘处理的煤 202
4.13.6.5 用浓硫酸处理的煤 202
4.13.6.6 用各种溶济处理煤 202
4.13.7 从煤得到的其它物料 202
4.13.8 模拟煤化作用 202
4.14.2.1 制样技术 203
4.14.2 测定技术 203
4.14.1 序言 203
4.14 红外吸收光谱 203
4.13.9 平衡辐射光谱(ESR)结果的解释 203
4.14.2.2 仪器操作技术 204
4.14.3 拉曼(Raman)光谱 205
4.14.4 煤及其岩相组分的红外光谱 205
4.14.5 将煤的红外光谱带归属于确定的官能团 206
4.14.6 热处理煤的产品及残渣的红外光谱 207
4.14.7 煤抽提物的红外光谱 208
4.15 紫外一可见光谱 209
4.14.10 化学处理过的煤及其抽出物的红外光谱 209
4.14.9 煤辐照后的红外光谱 209
4.14.8 矿物质的红外光谱 209
4.16 光学荧光 211
4.17 用于化学分析的电子光谱 212
4.17.1 煤的ESCA光谱 213
4.18 光学发射光谱 214
4.18.1 引言 214
4.18.2 用作普查技术 214
4.18.3 用于测定单个元素 214
4.18.4 标准样品 218
4.18.5 新的进展 219
4.19 x射线荧光光谱 219
4.20 原子吸收光谱 220
4.20.1 方法的描述 220
4.20.2 AAS用于煤和有关物料的分析 220
4.20.3 测定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 223
4.20.4 结束语 223
4.21 穆斯鲍尔(M?ssbauer)谱 223
4.22 总结 224
参考文献 225
5.1 前言 243
5.2 煤的主要机械性质 243
第5章 煤的机械性质 Thomas G.Callcott和Grehory B.Smith 243
5.2.1 弹性 245
5.2.2 强度 246
5.2.3 硬度和磨蚀性 248
5.2.4 摩擦 249
5.3.1 煤层 250
5.3.2 单个煤块 250
5.3 煤样的形成和机械性质 250
5.3.3 颗粒集合体 252
5.3.4 煤中矿物质 254
5.4 机械性质和煤的非机械特性 254
5.5 煤的机械性质和利用 255
5.5.1 勘探 255
5.5.2 开采 256
5.5.2.1 矿井的稳定性 256
5.5.2.2 煤层开采 259
5.5.3.1 静态运输 260
5.5.3.2 重力运输 260
5.5.3 运输 260
5.5.4 选煤 261
5.5.5 粉碎 262
5.5.6 团聚 264
5.5.7 化学加工 264
5.5.7.1 焦化 264
5.5.7.2 气化、燃烧和液化 267
5.6 结束语 267
参考文献 267
6.2.1 用显微镜研究 271
6.2.2 具有不同加热速度的各种膨胀计 271
第6章 煤的塑性 Diethard Habermehl,Fred Orywal和Hans-Dilter Byer 271
6.2 研究煤的塑性的方法 271
6.1 前言 271
6.2.2.1 Audibert-Arnu(奥亚)膨胀计 272
6.2.2.2 Ruhr(鲁尔)膨胀计 272
6.2.2.3 不压型煤用的膨胀计 274
6.2.2.4 高温膨胀计 274
6.2.2.5 冲击式膨胀计 275
6.2.3.1 塑性计 277
6.2.2.6 加热速度对膨胀计特征值的影响 277
6.2.3 塑性计、穿透度计和其它试验方法 277
6.2.3.2 单一方向加热的试验方法 280
6.2.3.3 其它方法 282
6.2.4 各种试验方法比较 282
6.3 煤的胶塑性质的影响因素 285
6.3.1 加热速度 285
6.3.2 粒度 285
6.3.3 煤的特性与配煤的行为 286
6.3.3.1 煤岩组成的影响 286
6.3.3.2 煤与能软化的添加剂的混合物 287
6.3.3.3 煤与不结焦的添加剂的混合物 288
6.3.4 压力 288
6.3.5 化学处理和添加剂 289
6.3.6 预热处理 291
6.3.7 矿物质含量 292
6.4 煤胶塑性质的阐述 292
6.4.1 脱气过程 294
6.4.2 软化过程 295
6.4.4 再固化过程 296
6.4.3 膨胀过程 296
6.4.5 再固化后的收缩过程 297
6.5 胶塑性质对形成焦炭的重要性 298
6.5.1 焦炭的形成 298
6.5.2 对煤胶塑性质的了解及有关工业炼焦过程的结论 299
6.5.3 煤的胶塑性质和焦炭的机械性质 301
6.5.4 不熔融添加剂的影响 302
6.6 流态化过程中煤的胶塑性质与粘聚 303
6.6.1 煤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303
6.6.2 加工条件的影响 304
参考文献 306
6.7 总结 306
第7章 煤痕量元素和矿物质分析 Harold J.Gluskoter,Neil F.Shimp,Rodney R.Ruch 312
7.1 煤的常规分析 312
7.1.1 前言 312
7.1.2 采样和分析样的制备 312
7.1.3 水分分析 315
7.1.4 挥发分分析 318
7.1.5 灰分分析 318
7.1.7 元素分析 319
7.1.6 工业分析 319
7.1.8 氮的分析 320
7.1.9 氧的分析 320
7.1.10 全硫分析 321
7.1.11 硫的形态分析 323
7.1.12 氯分析 326
7.1.13 矿物二氧化碳分析 326
7.1.14 塑性和膨胀性分析 327
7.1.16 综述 328
7.1.15 灰熔融性测定 328
7.2 煤和煤灰中大量、小量和痕量元素的测定 329
7.2.1 成灰的元素 329
7.2.2 大量和小量成灰元素的测定 330
7.2.3 痕量元素的测定 330
7.2.4 放射性的测定 333
7.2.5 挥发度损失 333
7.2.6 煤中大量、小量和痕量元素的分布 333
7.3 煤中矿物质 334
7.3.1 煤中矿物质的分离 335
7.3.3 矿物的分析方法 336
7.3.2 煤中矿物质和灰的含量 336
7.3.3.1 x-射线衍射分析 337
7.3.3.2 红外光谱法 337
7.3.3.3 差热分析 337
7.3.3.4 电子显微镜 337
7.3.3.5 其它光谱分析 337
7.3.4.1 铝硅酸盐-粘土矿物 338
7.3.4.2 硫化物矿物 338
7.3.4 煤中矿物 338
7.3.3.6 煤中矿物的岩相研究 338
7.3.4.3 硫酸盐矿物 340
7.3.4.4 碳酸盐矿物 340
7.3.4.5 二氧化硅矿物 341
7.3.4.6 其它矿物 341
7.3.5 煤中矿物质的地球化学 342
7.3.5.1 前言 342
7.3.5.2 元素的有机和无机亲合力 342
7.3.5.3 古含盐学 344
7.3.6 煤中矿物质的利用与环境方面的考虑 344
参考文献 345
8.1 前言 361
第8章 煤的化学反应和组成结构 Irving Wender,Laszlo A.Heredy,Martin B.Neuworth,Ian G.Dryden 361
8.1.1 煤的非均一性 362
8.2 煤的化学和电化学还原 363
8.3 煤的催化脱氢 367
8.4 煤的还原烷基化 368
8.4.1 煤中的杂原子 376
8.5 煤的酸催化解聚、烷基化和乙酰化反应 377
8.5.1 解聚 377
8.4.2 富硫Rasa褐煤的结构 377
8.5.2 烷基化和乙酰化反应 382
8.6 煤的氧化 384
8.6.1 煤氧化成酸 384
8.6.2 碱性介质氧氧化 384
8.6.3 空气一氨氧化 386
8.6.4 硝酸氧化 387
8.6.5 高锰酸钾氧化 388
8.6.6 过氧化氢氧化 388
8.6.7 其他氧化剂 390
8.6.10 煤酸的脱羧基反应 392
8.6.8 碱性硝基苯氧化 392
8.6.9 其它氧化反应 392
8.7 煤的卤化 393
8.7.1 氯化:基础研究 393
8.7.2 其它卤化法 393
8.7.3 各种氯化过程的研究 394
8.7.4 溴化 394
8.7.5 氟化 395
8.8 煤的其它反应 395
8.8.1 水解 395
8.9.1 酚 396
8.8.2 磺化 396
8.9 官能团 396
8.9.2 羧酸 397
8.9.3 羰基 398
8.9.4 醚 398
8.9.5 含氮化合物 400
8.9.6 小结 400
8.10 煤的溶剂萃取 400
8.10.1.1 氯仿萃取 401
8.10.1 非特殊萃取 401
8.10.1.2 苯和二硫化碳萃取 402
8.10.2 特殊萃取 403
8.10.2.1 吡啶萃取 403
8.10.2.2 各种电子给予体溶剂的萃取 405
8.10.3 萃取解聚 406
8.10.4 溶剂萃取的理论研究 406
8.11 从煤中可萃取的小分子 408
8.12 高温等离子体中煤的反应 412
8.14 煤中的有机硫 413
8.13 低温等离子体中煤的反应 413
8.15 煤的脱硫 414
8.15.1 热解法脱硫 415
8.15.2 碱法脱硫 415
8.15.3 气体脱硫 416
8.15.4 氧化脱硫 416
8.15.4.1 其它方法 417
8.15.4.2 氢解 418
8.16 煤中某些有机结构的起源物质 418
8.17 煤的碳芳香度 421
8.18 煤的大分子结构 423
8.18.1 煤的化学结构 424
8.18.1.1 “基本单元”的化学结构 424
8.18.1.2 桥结构 427
8.18.1.3 烟煤的模型结构 428
参考文献 432
第9章 煤炭的运输、贮存和内部输送 Terry L.Thompson和Fred B.RAYMER 445
9.1.1 铁路运输一组合式整体列车 445
9.1.1.1 运输量的相互关系 445
9.1.1.2 牵引动力燃料需用量 447
9.1.1.3 铁路车辆 447
9.1.1.4 维护 449
9.1.1.5 装车和卸车 449
9.1.1.6 风吹损失 450
9.1.1.7 车皮内的冻结问题 450
9.1.2 载重汽车运输 451
9.1.2.1 运输量的相互关系 452
9.1.2.2 发动机燃料需用量 453
9.1.2.3 维护 454
9.1.3 管道运输 455
9.1.3.1 煤浆管道运输 455
9.1 煤炭运输 455
9.1.3.2 终点站的脱水 459
9.1.3.3 球柱状固体物料管道运输 461
9.1.4 水路运输 462
9.1.4.1 内河驳船运输 462
9.1.4.2 湖上船舶运输 464
9.1.4.3 远洋运输 465
9.1.5.1 输送能力的相互关系 469
9.1.5 超高压输电 469
9.1.5.2 线路损失 470
9.1.6 经济性的比较 470
9.2 煤炭贮存的内部输送 474
9.2.1 煤炭的贮存 474
9.2.1.1 煤堆 475
9.2.1.2 煤仓和圆筒煤仓 478
9.2.1.3 技术问题 479
9.2.2 内部输送 481
9.2.2.1 贮存场斗轮式堆积装载输送聚合机 481
9.2.2.2 运输机 482
9.2.2.4 整体流动煤仓(煤仓的流动) 484
9.2.2.3 给煤机 484
参考文献 488
第10章 煤的洗选 Alfert W.Deurbrouck和Richard E.Hucko 492
10.1 前言 492
10.2 煤的可选性 492
10.3.1 取样 496
10.3.2 破碎 496
10.3 技术的发展 496
10.3.3 筛分 497
10.3.4 选煤方法 498
10.3.4.1 跳汰机 498
10.3.4.2 重介质旋流分选机 499
10.3.4.3 水介质旋流器 499
10.3.4.4 摇床 500
10.3.4.5 浮选 501
10.3.4.6 油团聚 501
10.3.5.1 筛子 502
10.3.5 脱水和干燥 502
10.3.5.2 旋流器 503
10.3.5.3 离心机 503
10.3.5.4 过滤机 503
10.3.5.5 热干燥机 504
10.3.6 水的澄清 505
10.3.7 检测仪表和自动化 507
10.3.7.1 灰分测定仪 507
10.3.7.3 硫分测定仪 508
10.3.7.2 水分测定仪 508
10.3.7.4 自动化 509
10.3.8 工厂流程 509
10.3.8 其它进展 511
10.4 选煤发展的可能领域 512
10.4.1 脱硫方法 512
10.4.1.1 煤-黄铁矿浮选法 512
10.4.1.2 TRW Meyers法 512
10.4.1.3 水热法 512
10.4.1.5 高梯度磁选 513
10.4.2 其它方法 513
10.4.1.4 Magnex法 513
10.5 选煤的经济性 514
参考文献 516
第11章 成型 Walter Schinzel 524
11.1 前言 524
11.2 烟煤和无烟煤的有粘结剂成型 524
11.2.1 成型工艺 524
11.2.2 煤的干燥和粉碎 524
11.2.4 混合和加热 528
11.2.3 煤和粘结剂的计量 528
11.2.5 水分的蒸发(调和) 529
11.2.6 成型压力机 529
11.2.7 型煤的性质 531
11.2.7.1 形状和尺寸 531
11.2.7.2 机械性能和燃烧性能 532
11.2.8 粘结剂 533
11.2.8.1 焦炉焦油沥青 533
11.2.8.2 石油残渣 534
11.2.8.3 亚硫酸盐废液 535
11.2.8.4 淀粉物料 537
11.2.9 成型工艺的进展 538
11.2.8.5 塑性物料 539
11.3 褐煤和烟煤的无粘结剂成型 540
11.3.1 褐煤 540
11.3.1.1 备煤 541
11.3.1.2 干燥 541
11.3.1.3 干煤的处理 541
11.3.1.5 型煤的质量 542
11.3.1.6 发展趋向 542
11.3.1.4 压制 542
11.3.1.7 硬褐煤的成型 543
11.3.2 烟煤 543
11.4 型煤的碳化和其它热处理 544
11.4.1 型煤碳化概论 544
11.4.2 褐煤型煤的碳化 545
11.4.2.1 型煤的低温碳化 545
11.4.2.2 型煤的高温炼焦 545
11.4.3 烟煤型煤的碳化和其它热处理 547
11.4.3.3 Synthracite法 548
11.4.3.4 型煤在砂床中的热氧化处理 548
11.4.3.2 Coppee法 548
11.4.3.1 Anehracine法 548
11.4.3.5 INIEX法 550
11.4.3.6 BF铸造型焦法 550
11.4.3.7 IChPWF法 551
11.4.3.8 FMC法 553
11.4.3.9 ICEM法 553
11.4.3.10 Otto公司法 555
11.4.3.13 ISCOR法 556
11.4.3.12 HBNPC法 556
11.4.3.11 Schenk-Wenzel法 556
11.4.3.14 AUSCOKE法 557
11.4.3.15 HBN(Oziole)法 557
11.4.3.16 DKS法 557
11.5 热成型 558
11.5.1 热成型概论 558
11.5.2 Sapozhnikov法(IGI法) 559
11.5.3 NCB法 559
11.5.4 BFL法 559
11.5.5 Stamicarbon法 562
11.5.7 CRIJ法 563
11.5.8 NIPR法 563
11.5.6 Ancit法(EBV) 563
11.6 制球 564
11.6.1 制球法概论 564
11.6.2 冷法制球 565
11.6.3 煤球的碳化 565
11.6.4 热法制球 567
参考文献 568
12.1.1 文献综述 573
12.1.2 本章论述范围 573
第12章 煤的热解和加氢热解基础研究 Jack B.Howard 573
12.1 前言 573
12.2 基本情况 574
12.2.1 工艺的背景 574
12.2.2 煤的组成 575
12.2.2.1 煤岩学 575
12.2.2.2 煤化学 576
12.2.3 物理因素 577
12.2.3.1 塑性行为 577
12.2.2.3 与热解反应的关系 577
12.2.3.2 内部结构 578
12.2.3.3 传递过程 578
12.3 试验方法 580
12.3.1 试验条件 580
12.3.2 试验技术 580
12.3.3.1 静态样品法 580
12.3.3.2 煤的流动技术 585
12.4.1.1 概述 587
12.4.1 失重行为 587
12.4 惰性气体中热解 587
12.4.1.2 温度影响 589
12.4.1.3 加热速度影响 592
12.4.1.4 压力影响 594
12.4.1.5 颗粒粒度影响 595
12.4.1.6 煤种影响 596
12.4.2 产品组成 597
12.4.2.1 概述 597
12.4.2.2 温度影响 598
12.4.2.3 加热速度影响 610
12.4.2.4 压力影响 614
12.4.2.6 煤种影响 618
12.4.2.5 颗粒粒度影响 618
12.4.3 热解模型和热解行为的解释 619
12.4.3.1 单一反应模型 619
12.4.3.2 多反应模型 623
12.4.3.3 二次反应 636
12.5 氢气气氛下的热解 640
12.5.1 引言 640
12.5.2 加氢热解及快速碳的特性 640
12.5.3.1 经验相关式 645
12.5.3 失重行为 645
12.5.3.2 活性组分模型 647
12.5.3.3 挥发物的作用 649
12.5.3.4 温度影响 651
12.5.3.5 颗粒粒度影响 654
12.5.4 产品组成 655
12.5.4.1 概述 655
12.5.4.2 加氢热解和热解的比较 656
12.6 等离子体、激波和闪光辐射热解 663
参考文献 669
- 《家畜百宝 猪、牛、羊、鸡的综合利用》山西省商业厅组织技术处编著 1959
- 《分析化学》陈怀侠主编 2019
- 《化学反应工程》许志美主编 2019
-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教材》李隆庭,徐一星主编 2012
- 《奶制品化学及生物化学》(爱尔兰)福克斯(FoxP.F.)等 2019
- 《有机化学实验》雷文 2015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生物化学》田余祥主编 2020
- 《长江口物理、化学与生态环境调查图集》于非 2019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指导》郭跃萍主编 2019
- 《SQL与关系数据库理论》(美)戴特(C.J.Date) 2019
- 《东方杂志 第110册 第25卷 第一至四号 1928年1月-1928年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清明 我们的节日》冯骥才编 2017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看漫画学钢琴 技巧 3》高宁译;(日)川崎美雪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优势谈判 15周年经典版》(美)罗杰·道森 2018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海明威书信集:1917-1961 下》(美)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著;潘小松译 2019
- 《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理实一体化教程 下》王秀军,徐永红主编;刘波,刘克生副主编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