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简明针灸学
简明针灸学

简明针灸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科教研组编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59
  • ISBN:14100·88
  • 页数:322 页
图书介绍:
《简明针灸学》目录

第一篇 针灸发展概况 1

第一章 针灸的萌芽与器材的演变 1

第二章 针灸学术的发展 3

第一节 古代名医的针灸先例 3

第二节 历代重要的针灸学术著作 4

第三节 有关针灸的医事制度 7

第三章 针灸的衰落与复兴 8

第一节 针灸的衰落 8

第二节 针灸的复兴 8

第四章 针灸在国外的情况 9

第二篇 经络 11

第一章 经络总论 11

第一节 经络的意义 11

第二节 经络的命名 11

(一)十二经脉 11

(二)奇经八脉 12

(三)十五络 12

第三节 经络分布的概况 12

(一)四肢 12

(二)头身 13

(三)脏腑 13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 14

(一)生理方面 14

(二)病理方面 15

(三)诊断方面 15

(四)治疗方面 15

第五节 经络与病候的关系 16

第六节 经络与四肢腧穴的关系 16

第七节 经络的长短、曲折、交叉的意义 17

第八节 经别与经筋的意义 19

(一)十二经别 19

(二)十二经筋 20

第九节 任督二脉 21

结语 21

第二章 经络各论 23

第一节 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与病候 23

一、手太阴肺经脉 23

二、手阳明大肠经脉 25

三、足阳明胃经脉 27

四、足太阴脾经脉 29

五、手少阴心经脉 31

六、手太阳小肠经脉 33

七、足太阳膀胱经脉 35

八、足少阴肾经脉 37

九、手厥阴心包经脉 39

十、手少阳三焦经脉 41

十一、足少阳胆经脉 43

十二、足厥阴肝经脉 45

第二节 十二经别的循行部位 47

一、足太阳、少阴经别 47

二、足少阳、厥阴经别 48

三、足阳明、太阴经别 49

四、手太阳、少阴经别 50

五、手少阳、厥阴经别 51

六、手阳明、太阴经别 52

第三节 十二经筋的循行部位与病候 53

一、足太阳经筋 53

二、足少阳经筋 55

三、足阳明经筋 57

四、足太阴经筋 59

五、足少阴经筋 60

六、足厥阴经筋 61

七、手太阳经筋 62

八、手少阳经筋 64

九、手阳明经筋 65

十、手太阴经筋 66

十一、手厥阴经筋 67

十二、手少阴经筋 68

第四节 奇经八脉循行部位与病候 69

一、督脉 69

二、任脉 70

三、冲脉 71

四、带脉 72

五、阴跷脉 73

六、阳跷脉 74

七、阴维脉 75

八、阳维脉 76

第五节 十五络脉循行部位与病候 77

一、手太阴--列缺 77

二、手少阴--通里 77

三、手厥阴--内关 77

四、手太阳--支正 77

五、手阳明--偏历 78

六、手少阳--外关 78

七、足太阳--飞阳 78

八、足少阳--光明 78

九、足阳明--丰隆 78

十、足太阴--公孙 79

十一、足少阴--大钟 79

十二、足厥阴--蠡沟 79

十三、任脉--尾翳 79

十四、督脉--长强 80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 80

第三篇 腧穴 81

第一章 腧穴总论 81

第一节 腧穴的定义 81

第二节 腧穴的命名 81

第三节 腧穴的分类 82

一、阿是穴 82

二、经外奇穴 82

三、十四经腧穴 83

第四节 腧穴的作用 83

第五节 腧穴的取法 84

一、骨度分寸折量法 84

二、中指同身寸法 85

三、根据人体自然标志取穴法 86

第六节 十四经腧穴主治纲要 86

一、手三阴经 86

二、手三阳经 87

三、足三阳经 87

四、足三阴经 87

五、任督二脉 88

(一)手三阴经 89

(二)足三阴经 90

(三)手足阴明经 91

(四)手足太阳经 92

(五)手足少阳经 93

(六)任督脉 94

第二章 腧穴各论 95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95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99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105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119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125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128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134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155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 163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 166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173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 186

第十三节 督脉 190

第十四节 任脉 199

第十五节 经外奇穴 206

一、头面部 206

二、背腰部 207

三、胸腹部 209

四、上肢部 209

五、下肢部 210

六、其它 211

第四篇 刺灸法 214

第一章 刺法总论 214

第一节 刺法的意义 214

第二节 刺治的用具 214

第三节 刺法的纲领 216

第四节 刺治的标准 216

第五节 刺法的适应症 218

第六节 刺治的禁忌 218

第二章 刺法各论 219

第一节 针的各部名称 219

第二节 针的选择法 219

第三节 针的修理法 220

第四节 针的保藏法 221

第五节 刺针的练习法 222

一、指力练习法 222

二、捻针练习法 222

三、提插练习法 222

第六节 刺针前的准备 223

一、检查用具 223

二、注意消毒 223

第七节 医者的态度 223

第八节 病者的体位 224

第九节 刺针的角度 226

第十节 刺针的程序 226

第十一节 刺手与押手 227

一、指切押手法 227

二、骈指押手法 227

三、舒张押手法 227

四、平掌押手法 227

五、挟持押手法(附图) 228

第十二节 进针的手法 229

一、毫针进针法 229

二、三梭针点刺法 229

三、皮肤针扣打法 230

第十三节 补泻的手法 230

第十四节 行针候气法 231

第十五节 出针手技 231

第十六节 异常现象的处理 232

一、弯针 232

二、滞针 232

三、晕针 232

四、折针 233

五、出针后的血肿与后遗感 233

第三章 灸法总论 233

第一节 灸法的定义 233

第二节 灸治的材料 233

一、艾的功用 233

二、艾绒的制法 234

第三节 灸法的适应症 234

第四节 施灸的禁忌 234

第四章 灸法各论 235

第一节 灸法的种类与运用 235

一、直接灸 235

二、间接灸 236

第二节 艾炷、艾条的制法 237

一、艾炷的制法 237

二、艾条的制法 237

三、太乙针的制法 238

四、雷火针的制法 238

第三节 施术前的准备 238

第四节 施灸程序与标准 239

第五节 施灸时的注意事项 239

第六节 施灸后的征象和处理 239

第五章 火罐气 240

第一节 火罐的种类 240

一、竹火罐 240

二、陶瓷火罐 240

三、玻璃火罐 240

第二节 拔罐的方法 241

一、投火法 241

二、闪火法 241

三、贴棉法 241

第三节 拔罐的程序 242

一、准备工作 242

二、操作手续 242

第四节 火罐气的适应症 242

第五节 火罐气的禁忌 243

第五篇 治疗 244

第一章 治疗总论 244

第一节 辨证论治 244

一、辨证 244

二、论治 246

三、标本缓急的运用 247

第二节 配穴处方 247

一、处方规律 248

三、常用的配穴法 257

第二章 治疗各论 259

第一节 内科疾患 259

一、中风 259

二、类中风 260

三、感冒 261

四、暑症 261

五、呕吐 262

六、泄泻 262

七、急性吐泻 263

八、疟疾 263

九、痢疾 264

十、便秘 264

十一、痔血 265

十二、脱肛 265

十三、尿闭 265

十四、遗尿 265

十五、疝气 266

十六、淋病 266

十七、浊病 267

十八、痨瘵 267

十九、遗精 268

二十、阳痿 268

二一、失眠 269

二二、咳嗽 269

二三、哮症 270

二四、喘症 270

二五、噎膈 270

二六、水肿 271

二七、黄疸 271

二八、癫狂癎 272

二九、头痛 273

三十、肝风 273

三一、胃脘痛 274

三二、胁痛 274

三三、腹痛 274

三四、腰痛 275

三五、痹症 275

三六、痿症 276

三七、脚气 276

第二节 妇科疾患 276

一、经闭 276

二、痛经 277

三、崩漏 277

四、带下 278

五、阴挺 278

六、滞产 278

七、胞衣不下 278

八、恶露不下 279

九、恶露不绝 279

十、产后血晕 279

十一、乳少 279

十二、脏躁 280

第三节 儿科疾患 280

一、小儿发热 280

二、急惊风 280

三、慢惊风 280

四、脐风 281

五、疳疾 281

第四节 五官疾患 281

一、耳鸣耳聋(附:聋哑) 281

二、目疾 282

三、鼻疾 283

四、齿疾 283

五、喉疾 284

六、梅核气 284

七、口噤 284

第五节 外科疾患 285

一、破伤风 285

二、疔疮 285

三、乳痈 285

四、瘰疬 286

五、瘿气 286

六、湿疹 286

七、捩伤 286

八、落枕 287

九、鸡眼 287

参考资料 288

甲 中医常用术语简释 288

乙 体表各部名称示意图解 298

丙 十四经腧穴歌图 30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