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乾亨,杨瑞龙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202000482
  • 页数:327 页
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目录

前言页 1

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 经济体制的内涵和运行 1

二 经济体制的模式与实例 3

三 制约经济体制模式选择的因素 5

四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的多样化 7

第一编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11

第二章 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1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 11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11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论述 13

三 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设想 17

第二节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继承和发展 20

一 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论 20

二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理论 22

三 列宁的其他一些重要论述 26

第三节 斯大林的理论贡献及不足之处 27

一 斯大林的所有制理论 27

二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 29

三 斯大林的其他一些重要的理论贡献 31

第三章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发展 33

一 关于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 34

第一节 布哈林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探索 34

二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三种模式 36

三 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38

第二节 利别尔曼的建议及60年代中期的理论争鸣 40

一 利别尔曼的建议在理论上的突破 40

二 60年代中期主张改革的理论观点 41

三 理论界对主张改革的理论观点的反驳 45

第三节 当前苏联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动向 46

一 当前占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经济理论 46

二 西伯利亚学派对传统观点的挑战 49

三 戈尔巴乔夫论经济改革 51

一 兰格模式产生的背景及理论前提 55

第四章 波兰经济学家对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贡献 55

第一节 奥斯卡·兰格模式 55

二 兰格模式的主要内容 59

三 对兰格模式的评价 61

第二节 布鲁斯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 64

一 布鲁斯的模式选择理论 65

二 分权模式(含有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 69

三 布鲁斯的所有制理论 74

四 体制改革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77

五 布鲁斯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议 79

第一节 奥塔·锡克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 82

一 锡克模式的理论基础 82

第五章 捷克经济学家论经济体制改革 82

二 锡克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 86

三 锡克的所有制理论 95

四 经济体制改革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99

第二节 吉里·考斯塔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 102

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征及模式划分 103

二 考斯塔的计划——市场模式 105

第六章 南斯拉夫的自治经济制度理论 110

第一节 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与自治理论 110

一 社会所有制的理论基础 110

二 社会所有制的主要含义 113

三 联合劳动组织理论 116

第二节 自治模式下的市场与计划经济理论 118

一 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结合 118

二 自治市场计划经济模式 120

第三节 收入分配理论 122

一 按劳分配是自治生产方式下的分配原则 122

二 自治生产单位内的收入分配 125

第四节 对国家“消亡”理论的发展 126

一 对马列关于国家“消亡”论的探索 126

二 工人自治是国家“消亡”的形式 127

三 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128

第一节 科尔奈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 130

一 科尔奈的理论分析方法 130

第七章 匈牙利经济学家论经济体制改革 130

二 短缺经济理论 133

三 软预算约束理论 138

四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141

五 体制改革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 144

第二节 匈牙利其他经济学家的体制改革理论 145

一 涅尔什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 145

二 里斯卡的社会主义承包经营模式 149

三 奇柯什的体制改革理论 152

第一节 苏联经济改革的简单回顾 157

一 高度集权型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形成时期 157

第八章 苏联经济改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157

第二编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 157

二 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160

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161

四 70年代末期的苏联经济改革 163

第二节 改革中的苏联经济体制 165

一 微观经济运行的变化 165

二 部门与地区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169

三 宏观经济运行的变化 170

第三节 戈尔巴乔夫上任以来的苏联经济改革 173

一 进行经济改革的原因 173

二 今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 176

三 对苏联经济改革前景的分析 182

一 改革前的南斯拉夫经济体制 185

第一节 工人自治制度的建立(1950—1963) 185

第九章 南斯拉夫的经济体制改革 185

二 工人自治制度的确立 186

三 计划体制的改革 187

四 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 189

第二节 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1964—70年代初) 190

一 从工人自治到社会自治 190

二 计划和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191

三 价格改革进入新阶段 192

四 外贸、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 193

第三节 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自治(1971年以后) 195

一 自治的更高形态——联合劳动制度 195

二 自治社会计划体制 196

第四节 南斯拉夫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 199

一 南斯拉夫经济不稳定的表现 199

二 造成经济不稳定的原因 201

三 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政策 204

第十章 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 207

第一节 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况 207

一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弊端(1947—1956) 207

二 经济体制改革的准备时期(1957—1967) 208

三 全面改革经济体制的时期(1968——1972) 210

四 经济体制改革的波动时期(1973—1978) 212

五 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时期(1979年以后) 213

一 计划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214

第二节 计划体制的改革 214

二 计划体系的改革 216

三 国民经济计划与企业计划的协调 218

第三节 匈牙利的经济调节制度 220

一 企业的收入调节制度 220

二 税收调节制度 221

三 信贷调节制度 222

四 价格调节制度 223

五 工资调节制度 225

第四节 匈牙利其他重要方面的改革 226

一 经济组织制度的改革 226

六 外贸调节制度 226

二 调整所有制关系和改革经营方式 227

三 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228

第五节 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革的方向 229

一 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29

二 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的方向 231

第三编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237

第十一章 我国经济体制的沿革和改革的必要性 237

第一节 我国经济体制的沿革 237

一 中央集权型经济体制的形成时期(1949.10—1957) 237

二 “大跃进”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958—1960) 238

三 调整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961—1965) 239

四 “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体制变动(1966—1976) 240

五 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时期(1976至今) 241

第二节 对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反思 242

一 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 242

二 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244

三 以往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 245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和目标 248

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 248

二 改革的目标是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50

三 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5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253

一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53

第十二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253

二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256

三 关于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 258

第二节 所有制与企业改革理论的新发展 260

一 所有制理论上的重要突破 260

二 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探讨 263

三 社会主义的企业家理论 268

第三节 若干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新发展 269

一 关于宏观调节理论 269

二 关于按劳分配原则 270

三 财政理论的新发展 272

四 金融理论的新发展 272

一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275

第十三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 275

第一节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275

二 由专业户阶段向经济联合体方向发展 277

三 农村经济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279

四 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280

第二节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281

一 扩大企业权限,增强企业活力 281

二 搞活流通,完善市场机制 285

三 宏观控制方式的变革 290

第十四章 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选择与实现途径 295

第一节 对近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反思 295

一 改革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活力 295

二 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00

三 对近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总结 304

第二节 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比较和选择 308

一 选择Ⅰ:改良型的行政协调体制 308

二 选择Ⅱ:分权决策下的间接行政协调体制 310

三 选择Ⅲ: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312

四 选择Ⅳ:有宏观管理的市场协调体制 313

第三节 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实现途径 315

一 使企业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经济实体 316

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318

三 宏观控制方式的转轨 321

四 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 32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