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英关系系年要录  第1卷  公元13世纪-1760年
中英关系系年要录  第1卷  公元13世纪-1760年

中英关系系年要录 第1卷 公元13世纪-1760年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鉴唐等编著
  • 出 版 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05241627
  • 页数:751 页
图书介绍:
《中英关系系年要录 第1卷 公元13世纪-1760年》目录

〔附录一〕隋唐时期对外通商往来路线 1

公元166(东汉桓帝延熹九年) 大秦(罗马)遣使来华 1

〔附录二〕隋唐时期的船舶及航海技术 2

〔附录三〕隋置四方馆,唐设市舶使 2

〔附录四〕唐文宗下诏优抚蕃舶 3

〔附录五〕隋唐时期对外贸易著名港口 3

〔附录六〕《广州通海夷道》 4

476年(南北朝——宋元徽四年)不列颠人始得自治其土 5

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 英吉利封建统一王国的出现 5

971年(宋太祖开宝四年) 宋太祖在广州设市舶司 5

1238年(宋理宗嘉熙二年) 英国首次听说东方中国 6

1218年(宋宁宗嘉定十一年) 成吉思汗西征,中国与欧洲诸国普遍接触 6

1245年(宋理宗淳祐五年) 教皇英诺森四世首次派两名传教士出使中国 7

1246年(宋理宗淳祐六年) 教皇的两名使臣进入中国境内 10

欧洲使臣参加蒙古定宗的登基典礼 10

蒙古定宗给教皇及英法国王一封严厉的复函 11

〔附录〕蒙古统治者当时的内部矛盾 12

1247年(淳祐七年) 英法国王支持教皇再派使臣出使中国,蒙古定宗遣使回访 13

1248年(淳祐八年,) 中国使臣向法国国王呈交信件 13

法国王代表欧洲诸国派使团来中国,蒙古摄政致法国王函 13

1253年(理宗宝祐元年) 英王爱德华一世劝教皇再遣使来华 14

〔附录〕蒙古族中的基督教徒 14

1254年(宝祐二年,蒙哥在位三年) 蒙古宪宗致英法国王信件 15

1266年(度宗咸淳二年 元世祖至元三年) 忽必烈遣使赴欧要求教皇和英法国王派学者来华 16

1271年(咸淳七年、元世祖至元八年) 英王遣使来华,与元军联盟攻打埃及 17

1274年(咸淳十年、元世祖至元十一年) 元朝遣使赴欧会见教皇 17

1277年(端宗景炎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 元朝遣使向英王致歉 17

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 元朝派出一个大使团出使英国 17

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 元帝国使团抵西罗马拜会教皇与英王等 18

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 元帝国阿鲁浑汗表示将受洗入教 19

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 阿鲁浑汗再次遣使赴英法,建议联合进攻巴勒斯坦 19

1321年(元英宗至治元年) 英国神甫詹姆斯到中国旅行传教 20

1295年(元成宗元贞元年) 欧洲使臣蒙高维诺朝见元成宗铁木耳 20

教皇遣蒙高维诺来华 20

〔附录〕埃及人把基督教驱逐出巴勒斯坦 20

1322年(英宗至治二年) 欧洲人鄂多立克从海路抵达中国游历 21

1338年(元惠宗至元四年) 元顺帝遣使赴欧请求派主教来华 21

1347年(惠宗至正七年) 欧洲使臣马黎诺里离开中国 21

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 天主教主教在厦门遭害 22

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 朝廷规定韩贡香货抽分 22

〔附录一〕明代的关税制度 22

〔附录二〕明代两种海外贸易 23

〔附录三〕明初的对外贸易政策 26

1374年(洪武七年) 严格海禁,废广州、泉州、宁波三司 27

1405年(成祖永乐三年) 三保太监郑和奉命出使西洋 29

1492年(孝宗弘治五年) 哥伦布启石定西行,探寻中国和印度 29

英王派探险队寻找通往中国之路 30

1496年(弘治九年) 约翰·卞博特再次出航找寻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 30

英王为海外贸易颁布“津贴造船”政策 30

1497(弘活十年) 达·伽马发现东印度航线 31

探险家约翰·卞博特父子西行寻找东方航道 31

〔附录〕中西航海技术之比较 32

1498年(弘治十一年) 探险家色伯勋从美洲北部向东部探寻通往中国之路 33

1502年(弘治十五年) 达·伽马率船队再驶东方 33

1510年(武宗正德五年) 葡萄牙占领卧亚 34

1513年(正德八年) 英王亨利八世资助海外探险事业 35

1511年(正德六年) 葡萄牙攻下马六甲后接触中国商人 35

1514年(正德九年) 葡人在中国海岸贸易 35

1521年(正德十六年) 明廷下令驱逐侵占屯门岛的葡人 36

〔附录〕屯门岛之战 36

1522年(世宗嘉靖元年) 麦哲伦环球旅行返抵西班牙 37

1523年(嘉靖二年) 明廷下令封锁广东海岸,禁止与萄葡牙及欧洲人贸易 37

〔附录〕当时中西国情比较 38

1526年(嘉靖五年) 西班牙探险队在菲律宾了解中国人来菲贸易情况 39

1529年(嘉靖八年) 明廷因林富等奏请而开海禁 39

中国瓷碗始见于英国 39

中国仿造欧洲大炮 41

1535年(嘉靖十四年) 葡萄牙人贿赂明吏谋据澳门 41

1538年(嘉靖十七年) 中国商船结队出洋贸易,防备葡、英海盗 42

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 荷兰船只去东印度、准备打开中国市场 43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 英王派探险队北向航行探求中国通路 43

1540年(嘉靖十九年) 英国颁布发展海军兼利于商业的法令 43

欧洲1550年始知有茶 44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 伦敦商人组成“莫斯科公司”,欲打通中国的商道 44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 英国布业商会反对海外冒险集团低价收购毛布 44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 “莫斯科公司”派人到中亚、获得中国商队信息 46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 英国航海者霍金斯东航探寻中国未果 46

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 “莫斯科公司”派出商船沿北路寻找中国的通道 46

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 “莫斯科公司”代表向英国女王提供去中国的航线 47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 伦敦商人向女王申请去中国贸易特许证 47

1569年(隆庆三年) 里斯本出版《中国志》等著作、介绍中国瓷器 48

1571年(隆庆五年) 墨西哥、西班牙白银开始间接流入中国 48

1568年(明穆宗隆庆二年) 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民出洋贸易 48

〔附录〕明代中后期白银输入量 49

1573年(神宗万历元年) 英国出版《论海上霸权》,指出有五条航道通中国 49

1574年(万历二年) 葡萄牙在澳门建闸门控制外商进入中国 50

〔附录〕“海盗岛国” 50

西班牙与中国海商在马尼拉发生战斗 50

英女王支持海盗劫掠中国货物 50

1576年(万历四年) 英国商人成立“中国公司”准备来华 53

英葡协定,涉及对华贸易 53

1575年(万历三年) 西班牙派使者至福建请求通商 53

1577年(万历五年) 英国出版著作介绍中国通道 54

1578年(万历六年) 英国佛朗西斯·德雷克奉命进行“海盗式环球航行” 54

明廷允许西班牙人来华通商 54

英国海盗霍金斯等劫掠中国货物,女王获巨额红利 55

1579年(万历七年) 德雷克在摩鹿加群岛遇中国人 55

英国“莫斯科公司”派船队继续寻找通往中国的西北航路 56

西葡两国合并,排挤英国在东方贸易的势力 56

1581年(万历九年) 英国成立“莱温特公司” 56

1580年(万历八年) 德雷克“海盗式环球航行”结束 56

伦敦商人建立“东方贸易公司” 56

〔附录〕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一生 57

1582年(万历十年) 英、俄两国寻找通往中国的西北航路 57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至澳门 57

1583年(万历十一年) 英女王致万历皇帝函 58

英“中国公司”从南面进行通往中国的航行 58

菲律宾岛总督建议发兵征服中国 59

1587年(万历十五年) 英人甘文蒂斯在菲律宾群岛了解中国情况 59

1586年(万历十四年) 英女王再次派人环球航行 59

英国与荷兰结成反西班牙的联盟 60

西班牙组织“无敌舰队”讨伐英国 60

中国帆船抵马尼拉与西班牙通商 60

1588年(万历十六年) 英国全歼西班牙海上“无敌舰队” 61

英国成立“几内亚公司” 62

〔附录〕英国公司综述 62

甘文蒂斯从菲律宾回到英国 62

1589年(万历十七年) 明廷议定限制外商来华船数及征税标准 63

明廷首定鸦片进口税 63

〔附录四〕鸦片输入中国的途径 64

〔附录三〕中外最早文献对鸦片的记载 64

英国海盗德雷克劫获葡商船 64

〔附录二〕鸦片名词之由来 64

〔附录一〕鸦片传入中国的问题 64

1592年(万历二十年) 甘文蒂斯和德维士探寻通往中国的航路未果 65

1591年(万历十九年) 英国商船抵达印度 65

英国劫获运载对华贸易的葡国商船 65

〔附录〕英国德雷克掠夺性贸易盈利举略 65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 西班牙役使华侨抢在英国之前征服摩鹿加岛 66

伦敦商人越麦哲伦海峡航向中国未果 68

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 万历二十二年是明代对外贸易税收量高年份 68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 荷兰大批船队驶向亚洲进行贸易 68

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 英女王再遣使致书万历皇帝 68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 腓力二世君臣谈论墨西哥银货流入中国的数量 70

〔附录〕银币大量流入中国 71

万历二十五年是明代海禁最松弛的一年 71

〔附录〕明万历与清嘉庆远航帆船数目、吨位之比较 71

〔附录〕明代海禁 72

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 荷兰商人第二次组织船队到东方 72

英商在亚齐与大批中国商人交易 72

西班人至澳门要求通商互市 72

英东印度公司早期组织获女王特许 73

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 英商威廉·亚丹到达日本 73

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 英东印度公司雏型出现 73

〔附录〕东印度公司的其它特权 74

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 英东印度公司组织赴华贸易“远征商队” 74

东印度公司“远征商队”与华商贸易 74

〔附录〕中英贸易初况 75

荷兰殖民者进犯我澳门、澎湖、台湾 75

〔附录一〕荷兰殖民者在东方侵略的主要对象 75

〔附录二〕《明史·和兰传》摘录 76

〔附录三〕荷兰与英国早期实力比较 76

1602年(万历三十年) 英东印度公司再派探险队寻找通中国的西北航道 76

荷兰人成立东印度公司 76

〔附录〕荷属东印度公司的特权 77

万历皇帝敕令调查吕宋金银的来源 77

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 西班牙在吕宋大肆屠杀华侨 77

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 中国帆船运铅钱至南洋 81

英东印度公司派第二支“远征商队”到东方贸易,第一批中国人到达英国 82

英王允许私商与东方贸易 82

荷兰人航船首次抵广州 83

荷兰人从萄商船中掠夺大量中国瓷器 83

荷兰殖民者侵占澎湖列岛被逐 83

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 英商德维士来华途中被杀 84

大批华人到菲律宾定居 85

西班牙在菲律宾建造大批中国式帆船 85

〔附录〕英、荷商人早期的抢劫活动 85

中国帆船在南洋被英商抢劫 85

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 英私商在东方获利返航 86

明代市舶司仅剩广州一处 86

〔附录一〕中国管理海外贸易机构沿革 86

〔附录二〕历代市舶司重要兴废表 87

〔附录三〕历代市舶司官名表 89

大批华人又到菲律宾定居 89

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 落花生从美洲传入中国 90

荷兰商人在东南亚劫掠中国商船 90

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 90

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 从本年起,英国每年都有船只赴东方市场 90

〔附录〕落花生传入时间考辨 91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 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贸易权 91

英荷两国争夺殖地民,首次在雅加达发生冲突 91

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 英王修书两封致中国万历皇帝 91

中国茶叶开始在欧洲出现 92

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 英人探寻中国通道,本年发现古得逊湾 92

1612年(万历四十年) 英东印度公司从本年起装备大批船只 92

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 英东印度公司在日本建立商馆;日本成为英中商人交易市场 92

英国人图谋袭击中国人 93

给事中郭尚实奏粤市舶司苛征粤税 93

莫卧儿皇帝允许英国在苏拉特建商馆 94

〔附录〕有关此问题的回顾 94

1614年(万历四十二年) 郭尚实再次奏请减免粤省舶税 94

英东印度公司加强对中国邻国贸易 95

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 英国人求日本人代购中国茶叶 95

荷兰商船运载中国瓷器六万九千余件 95

中国出现巨资帆船商人 96

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 英东印度公司扩大集资,1617年在东方有十二家工厂 96

荷兰人劫夺中国商船,引诱华人迁雅加达 96

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 英国商人在南洋劫掠中国帆船 97

英王特许私商来东方贸易 97

荷兰人劫掠、诱招华人去印尼 97

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 荷兰人假冒英国人抢劫中国商船 97

〔附录〕英、荷东印度公司权力比较 98

1620年(光宗泰昌元年) 英东印度公司商船“育尼康”号在澳门触礁沉没 98

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爪哇、巴达维亚 98

英荷东印度公司议订合作协定书 98

〔附录〕英东印度公司初期经营规模 99

英荷两国舰队开始联合攻击中国商船 99

荷兰人掳英商,杀中国雇员 99

荷兰印尼总督引诱华人迁巴达维亚 99

〔附录〕查·科克活动平户的华商 100

1621年(熹宗天启元年) 英商传闻中国皇帝允许英人贸易 100

荷东印度公司要求中国商人提供大批瓷器 100

烟草开始输入福建 100

1622年(天启二年) 荷属印尼总督命令劫掳大批华人至巴达维亚 101

〔附录一〕荷兰殖民者掳掠人口概略 101

〔附录二〕巴达维亚华侨人数增长小计 101

〔附录三〕早期华侨在印尼从事的职业 101

荷英两国联合进攻澳门被击退,荷兰转攻澎湖,占台湾 102

〔附录〕荷兰在台湾罪行一例 102

英国人企图行贿与中国直接通商未果 103

荷兰东印度公司再要求购买中国瓷器 103

〔附录一〕中国瓷器大批进入伦敦 103

〔附录二〕英文Porcelain(瓷器)一词来源二释 103

1623午(天启三年) 英商建议东印度公司以台湾为基地开展对华贸易 103

1624年(天启四年) 试图从日本打开对华贸易大门的英人里查·科克病死 105

荷兰人在安汶岛屠杀英、华商人 105

〔附录二〕英东印度公司对东方贸易的需求 105

〔附录一〕台湾引起英国人的注意 105

英东印度公司决定撤销日本平户商馆 105

英东印度公司进口东方商品金额已超出三百万镑 106

荷属东印度公司强占台湾实行残酷统治,引起中国人反抗 106

1625年(天启五年) 英王查理一世又欲遣使中国 106

英东印度公司再向英王要求对华贸易特权 107

〔附录〕英东印度公司为何长期没有打开对华贸易大门 107

中国五艘帆船满载中国瓷器抵巴达维亚 107

1626年(天启六年) 中国帆船百艘赴南洋与荷英等国贸易 107

1627年(天启七年) 英东印度公司驻巴达维亚商馆致伦敦董事会“关于中国贸易的备忘录” 108

〔附录〕英国对华贸易的现状 108

1628年(明毅宗崇祯元年) 英东印度公司再次申请恢复东方贸易特权 108

英王限制私人贸易 109

1632年(崇祯五年) 葡商把换取的大量日本白银运往澳门 109

1629年(崇祯二年) 查理一世允准恢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东方贸易的特权 109

1631年(崇祯四年) 英东印度公司第三次筹股扩大东方贸易 109

1634年(崇祯七年) 查理一世在全国征收船税 110

〔附录〕英国征收船税的来龙去脉 110

1635年(崇祯八年) 英、葡协定允准英国商人入澳门对华贸易 110

〔附录〕英葡协定原委 110

第一艘英国商船抵达澳门 111

伦敦私商组建东方贸易的“科尔亭公司”,英王入股 111

1636年(崇祯九年) 英商威德尔收到皇家嘉奖令 112

英王派威德尔为船队指挥官,准备来华贸易 112

第一支英国船队离开英国前往中国 113

威德尔在果阿与葡总督交涉去澳门事宜 113

巴达维亚的《每日杂志》揭露欧洲殖民者在海上劫掠中国商船 113

1637年(崇祯十年) 威德尔率船队抵澳门,并与葡萄牙人在澳门发生冲突 113

〔附录〕其他史书对此事的记载 114

威德尔闯入广州内河,挑起“广州虎跳门事件”——中英首次武装冲突 115

〔附录〕中外史籍对此事件的记载 115

英商派人赴广州谈判通商,广州总兵受贿通融 116

〔附录二〕里斯本现存文告准确译文结尾句 117

英船再次违抗禁令驶到虎门停泊,挑起中英两方第二次武装冲突 117

〔附录一〕《明史·和兰传》有关记载 117

〔附录一〕英人记录文告内容 117

〔附录二〕外国史料记载 118

威德尔接受广东地方当局条件,中英双方签订贸易协定 119

英商船“凯瑟琳”号装载中国货物返航 119

威德尔率船队离广州返航 120

〔附录〕威德尔此次往返有关史料选辑 120

1638年(崇祯十一年) 英东印度公司与私商商船驶华 121

1639年(崇祥十二年) 葡人请英商来澳门贸易 121

中国红茶传入欧洲 122

英王支持私商,打击东印度公司 122

1640年(崇祯十三年) 荷兰攻占葡属马穴甲 122

英国会通过取消特许者和断垄者担任议的决议员 122

1641年(崇祯十四年) 英东印度公司上书国王要求支持 123

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 英东印度公司商船“汉特”号抵澳门进行贸易 123

英国议会公布法令:对本土与新英格兰往来贸易免除关杂等税 123

1649年(顺治六年) 顺治谕户部;重处徇情于商船的官吏 124

1650年(顺治七年) 东印度公司与私商科尔亭公司联合 124

英国国会规定各殖民地对外贸易必须用英国船只 124

1647年(顺治四年) 中国瓷器走私20万件到巴达维亚 124

1651年(顺治八年) 英、荷谈判东方贸易问题未成;英国劫掠荷兰商船 125

英议会公布第一个《航海法案》 125

顺治帝谕裁海关冗员 125

英东印度公司为东方贸易第四次筹股 126

1652年(顺治九年) 荷英两国争夺贸易特权进行交战 126

荷兰人在中国沿海贸易获利惊人 127

1654年(顺治十一年) 英葡达成协议:向英方开放葡在东方的所有港口 127

1655年(顺治十二年) 英国战败西班牙,夺取牙买加等地 128

英东印度公司分裂,“伦敦冒险家”商团成立 128

克伦威尔派使节去莫斯科谈判,争取自由贸易 128

克伦威尔向英公司强迫借贷巨款 129

1656年(顺治十三年) 顺治帝敕谕“立法严禁通海” 129

〔附录一〕清初实行海禁原因 129

〔附录二〕朝野反对海禁 129

〔附录三〕海禁并未中断海外贸易 130

〔附录四〕海禁的后果 130

克伦威尔护国政府制定保护工商业生产及商品出口法案 130

1657年(顺治十四年) 英东印度公司与“伦敦冒险家”商团合并 131

英东印度公司开始转向“中部王国”,英商“威廉”号抵澳门 131

瑞典、丹麦交战影响英国对外贸易 131

1658年(顺治十五年) 伦敦报纸刊登中国茶叶广告 132

英国商船“斯特拉德”号在澳门因船税引起纠纷 132

英东印度公司派船队驶向东方 132

〔附录〕英国公司为什么对台湾产生了兴趣? 132

〔附录〕中国与英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比较 133

1660年(顺治十七年) 英王查理二世批准并扩大航海法案 133

英东印度公司开始新的转机 135

〔附录〕英东印度公司对东方六十年贸易小结 135

英国出售中国茶叶的税金高昂 135

1661年(顺治十八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36

〔附录一〕荷东印度公司通事要求郑出兵台湾 136

〔附录二〕台湾成为海内外贸易市场 136

〔附录三〕郑成功父子在内陆和台湾广开贸易 136

〔附录四〕郑氏对厦门经济的开发 137

〔附录五〕郑氏控制所辖区海内外贸易小议 137

顺治帝颁“迁界令”,沿海居民内迁,严行海禁 138

〔附录一〕迁界的实施及其危害 139

〔附录二〕澳门幸免于难 139

〔附录三〕清廷发布“迁界令”的目的 140

〔附录四〕内迁里程的不同记载 140

英王为东印度公司颁发新特许证 141

1662年(清圣祖康熙十年) 荷兰人要求与清军共同进攻台湾 141

〔附录五〕“迁界令”何人首先提出 141

1663年(康熙二年) 清军克厦门、金门,康熙帝令展沿海居民地界 142

荷兰舰队企图配合清廷攻占台湾、厦门和金门,再次侵占中国领土未果 142

清廷允许外国进贡人员携带的贸易货物免税 143

香山知县姚启圣擅开海禁,被劾夺官 143

英国会再次颁布有关东方贸易的条例 143

英国会通过许可货币和金银出口的法案 144

1664年(康熙三年) 清廷始征雅片进口税 144

英国公司向英王献茶 144

英商船“苏拉特”号在澳门贸易失败 144

1665年(康熙四年) 郑经派人与荷、英联系开展贸易 145

康熙帝下令严惩海陆两关贪污勒索官吏 146

英国纺织工人反对东印度公司由东方进口白布 146

西班牙限制输出中国的银元数量 146

1667年(康熙六年) 英公司伦敦董事会指令商人在中国购买茶叶 147

1668年(康熙七年) 英东印度公司在获得孟买基地 147

英公司向英王再献中国茶叶 147

1666年(康熙五年) 两广总督遗疏呈请宜略宽沿海界线 147

英政府允准东印度公司运茶入境 148

1669年(康熙八年) 英王扩大东印度公司权力 148

1670年(康熙九年) 英公司与郑经商订在台通商与设商馆事宜 148

英方报告台湾土产——糖和鹿皮的购销情况 154

1671年(康熙十年) 英公司商船“珍珠”号、“班达姆”号先后离台返回万丹 155

英公司两艘商船在驶往台湾途中失踪 155

英公司万丹商馆与郑经达成贸易与护商协定 156

英公司总裁与董事会致函郑经 156

〔附录〕公司任命“对台航务委员” 157

英公司决定派出三艘商船经万丹赴台湾 158

英公司一条商船在厦门海面被劫掠 158

英公司获情报:台湾与菲律宾关系紧张 158

“布肯利尔斯”海盗集团火焚巴拿马城 158

1672年(康熙十一年) 英公司与郑经正式缔结通商条约 159

〔附录〕郑、英通商条约剖析 160

英公司万丹商馆派三艘商船赴台湾等地,并在安平、厦门设立商馆 161

万丹商馆指令英商船促进台湾与马尼拉的贸易关系 161

英万丹商馆向英商转达董事会“购买台糖和麂皮”的命令 161

〔附录〕英郑双方糖与鹿皮贸易不景气 162

英商达博报告在台湾购买大陆生丝和丝绸情况 162

英公司商船“赞特”号抵泉州建货栈 163

荷军舰俘获由台湾返回万丹的英国商船 163

〔附录〕英荷战争对郑英贸易的影响 164

台湾统领倡议攻打菲律宾 164

1673年(康熙十二年) 英公司“凯旋”号经日本、澳门、广州,贸易受阻返航 164

〔附录〕“凯旋”、“实验”、“骆驼”三号贸易失败的原因 165

“骆驼”号被荷人截俘 166

1674年(康熙十三年) 康熙帝命南怀仁铸火炮准备进攻台湾 166

三藩之乱,“迁界令”名存实亡 166

英公司训令万丹商馆吁请郑经为英商到日本等地贸易提供协助 167

郑经再与英商签订通商条约 167

〔附录〕其他史料有关记载 167

万丹商馆向公司董事会建议进行苏拉特、台湾、日本之间的三角贸易 168

英商“凯旋”号在澳门避难,在舟山交易后去曼谷 168

1675年(康熙十四年) 英“飞鹰”号运武器等到台湾 168

英人充当郑军军事教官 170

郑经与英公司再签补充协定十条 170

〔附录一〕补充协定与1672年协约之比较 171

〔附录二〕郑氏海外贸易的特点及台湾的经济开发 172

英公司董事会任命台湾商馆官员 173

英公司赶造两艘商船赴台湾、厦门贸易 173

英台湾商馆提示万丹商馆开辟福州贸易的重要与可能性 173

英台湾商馆发出的几次报告 174

〔附录一〕英台债务与关税评述 176

〔附录二〕关于台铜 177

〔附录三〕台湾产金情况 178

荷兰人在澳门附近走私 179

英公司训令英商尽力推销布类 179

英国纺织工人谴责东印度公司进口棉布 179

1676年(康熙十五年) 郑军攻占东南沿海诸地,要求英人供应枪炮 180

英公司决定监造适宜台湾贸易的小船 180

〔附录〕关于台湾港口及船舶吨位问题的探讨 180

两艘英公司商船驶往台湾、厦门 181

英“台湾”号赴厦门贸易 181

耿精忠降清,清军收复漳、泉诸州 181

1677年(康熙十六年) 英王扩大东印度公司权限 182

英公司三艘商船离开厦门先后驶往苏拉特 182

〔附录〕七十年代后期郑、英贸易述评 183

英公司开展厦门贸易另有企图 184

郑经败退厦门,英商担心贸易损失 184

厦门局势危急,英商立即向国内汇报 184

尚可喜邀英商到广州贸易 185

1678年(康熙十七年) 尚之信奏请开海未准 185

清军再次收复厦门等地 185

台湾“民力已竭,科敛无度” 186

英公司新任厦门商馆人员抵厦门 186

〔附录〕台湾商馆从属于厦门商馆 186

英公司驻台商馆人事变动 186

英厦门商馆致函陈永华,请求贸易免税 187

万丹商馆委托中国船前往日本代英购货 188

万丹商馆改派小型船只前往厦门 188

英商在厦门和台湾本年度投资总额达五万美元 188

英国本年进口茶叶达4713磅 188

英商船“忠告”号离台返回苏拉特 189

1679年(康熙十八年) 清廷实施“坚壁清野”,台湾贸易枯竭、经济困难 189

康熙帝诏谕沿海地方官“严禁奸民贸易” 189

英商向台湾逼债 190

〔附录〕台湾郑氏经济盛衰述评 190

郑经占领区严禁卖铜 191

英公司董事会批准撤销台湾商馆 191

英商船两艘在厦门购买丝绸和黄铜 191

1680年(康熙十九年) 清皇室贝子贻书招郑锦 192

康熙帝密谕:私市私税尽充国赋 192

英商运军火支援郑氏但为时已晚 192

英商船“巴纳迪斯顿”号赴厦门 193

郑氏政权日趋艰难,英公司下令万丹商馆撤销台湾商馆 193

〔附录〕英商在台业务停顿时的存款与存货 193

1681年(康熙二十年) 郑经病逝,郑克塽继承父位 194

福建大吏奏请展界 194

尚之信走私贸易破坏海禁,家产被抄 195

〔附录〕尚氏父子暴富经过 195

英公司再派四艘商船来华,并致函台湾当局 196

英人欲在广州贸易,但受阻于葡人 196

伦敦大火,英公司东方货物被焚 197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 英公司向台湾索还欠款与赔偿 197

英国国王查封了谴责东印度公司的私商商船 197

英商关闭厦门商馆 197

英公司先后派出两艘商船来华,试图在广州建立商馆 198

英荷战争再起,荷兰攻占万丹地区 198

从1602年至1682年,荷兰购中国瓷器一千六百万件 199

〔附录〕英国人喜欢中国瓷器 199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 清廷收复台湾并置府 199

〔附录一〕关于收复台湾首功问题 201

〔附录二〕《施琅论台湾不可弃疏》 203

〔附录三〕其他有关异议 203

清廷制定《则例》禁止人民赴台 203

疆臣请开海禁 204

施琅请准福建海上贸易,设厦门海关 204

〔附录〕福建海关税收额 204

两广总督奏准沿海展界,招民耕种 204

〔附录〕郑氏降清后尚拖欠英商贷款数目 205

施琅扣留英国商人,英商行贿企图收回郑氏欠款 205

英公司商船在伶仃岛,通过中国走私商到广州购货 207

英公司“喜悦”号往返于澳门、厦门,半年尚无法进行贸易 208

〔附录〕1670-1683年英公司赴台湾、厦门贸易的商船一览表 208

英、荷战争期间英公司在东方损失惨重 210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清政府置台湾郡 210

〔附录〕清廷统治台湾的政策 210

清廷争论是否开海 211

清廷撤海禁,但仍限制商船赴台湾 212

〔附录一〕清廷1684年开海后的海外贸易 212

〔附录二〕清初海禁28年中,澳门外商从日本运来大批白银 213

清廷允许500石以下的小船出海贸易 215

清廷决定开海征税 215

清廷严禁硝磺、军器等物出洋 216

康熙帝令设四榷关 216

〔附录〕英商对厦门统治者的分析 217

厦门地方官阻挠、为难英商 217

清廷允许英公司在广州、厦门和台湾设立商馆 218

〔附录一〕英商记载在厦门贸易情况 218

〔附录二〕厦门海关实行梁头船税 218

“喜悦”号向苏拉特商馆汇报中国允许在厦门重建商馆 219

英人在广州初设商馆 219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康熙帝批准沿海所有口岸开放贸易 220

英人贝尼埃首次称汉人为“黄种人” 220

〔附录〕伦敦皇室欲购中国上等茶叶 220

英公司把茶叶列入进口大项 220

清廷准进贡船只免收关税 221

礼部奏请对外国贡船实行抽税 221

〔附录〕外国商船进贡考 221

清廷允许商人来往大洋携带防身武器 221

粤海关立“漏匿之禁”与“逗留之禁”告示牌 222

康熙帝派船到日本贸易 222

英公司“皇家探险”号两次北上南京均中途折返,在鼓浪屿枪伤华人 223

英“中国商人”号驶回厦门开展贸易 223

〔附录〕“中国商人”号致函马德拉斯商馆,证实中国沿海港口全部开放 223

〔附录〕“皇家探险”号记载清廷克服台湾后的对外政策 225

法王路易十四派科学家来华 225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 康熙帝严禁海关敲诈勒索 225

宁波海关监督奏请移海关,并建红毛馆 226

〔附录〕宁波海关迁移年代考 226

粤督为招商人充任行商发布公告,广东当局创立洋货行 227

〔附录〕广东十三行创建年代考 228

最早留学英国的中国人——沈福宗 231

英王詹姆士二世重申支持东印度公司的东方贸易 232

英商放弃台湾,贸易转向厦门 232

外贸商船首次停泊广州内河口——黄埔 232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 康熙帝著有关衙门议处额外横征、强勒肥己的不肖官员 233

英公司董事会宣布直接与中国进行贸易 233

英国商船“伦敦”号、“伍斯特”号在厦门进行贸易 233

英荷两国联合对法国宣战,削弱了法国在东方贸易的竞争力 235

英水手夜闯海关税务所 235

英商船“皇家商人”号驶向厦门 235

在华耶稣会士向法国科学家介绍在华调研成果,引起法国的中国热 236

英国海关征收“伦敦”号的茶叶税 236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 康熙帝更舟山名为定海,置定海县 236

〔附录一〕康熙帝亲书“定海山” 237

〔附录二〕定海名称的演绎 237

1688-1689年,英国爆发了“光荣革命” 237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 康熙帝著九卿等会同议定江、浙、闽、广四海关税则 237

〔附录〕清初海关税目 238

清廷免沿海采捕鱼虾船及贸易小船关税 238

英马德拉斯商馆“防御”号在中国沿海通商 238

英公司商船“公主”号和私商船“詹姆士”号在厦门进行贸易竞争 240

英“皇家商人”号返回伦敦 240

英公司董事会通知停止进口中国丝绸 240

中英双方谈判“防御”号杀人事件 241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 英商船“防御”号在广州枪杀华人,挑起祸端 241

英马德拉斯商馆向公司董事会建议,选择广州为贸易港口 243

英东印度公司本年度财政状况明显好转 243

1691年(康熙三十年) 英国会制定方案,打破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 244

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 英国降低茶叶进口税 244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 英王威廉三世授予东印度公司新的特许证 244

英国国会提出新方案对付英王袒护东印度公司 244

荷兰人在我沿海贸易获利惊人 245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 清廷禁止中国人在国外造船、携带军器出入关口 245

英公司商馆“摩尔人船”号抵广州贸易 245

英公司“多萝西”号商船到达厦门 246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 为渡过灾荒,康熙帝谕招徕“走洋商船”运粮 246

英东印度公司指示:必须持有特别命令,才准在中国经商 246

英国私商“摩科”号水手在驶往中国途中叛变 246

康熙帝派传教士白晋回国邀请法国商船来华经商 247

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 为招徕商船,康熙帝谕再降低关税 247

英公司撤销泉州商馆 247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 英商船“纳索克”号、“特郎巴尔”号到厦门 247

获得东方贸易特许证的英国私商组成商团 248

英国的茶叶关税上升为价格的10% 248

法国商船“昂菲德里特”号启航来华 248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 “英国公司”派“麦克里斯菲尔德”号首次来华,贸易成功 249

〔附录〕“麦克里斯菲尔德”号与汉官和其他中国商人进行交易情况 253

新改组的英公司派开赤普尔为代表到广州等地开展贸易 254

英公司在广州建立货栈 254

英东印度公司又派两只商船到中国 254

康熙三十八年著名的中国商人 255

〔附录〕上海帆船巨擘张元隆 255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 英护商哨船遭风,康熙帝著地方官善加抚恤 256

“麦克里斯菲尔德”号离广州前发生风波 256

英两艘商船抵舟山试行贸易 257

英东印度公司再派五艘商船来华贸易 258

〔附录〕关于开赤普尔携带资金的不同记载 258

本年欧洲货物进口税 259

1701年(康熙四十年) 开赤普尔在华进行贸易活动后返国 259

〔附录一〕关于开赤普尔曾到北京申请、清廷允许开河口通商的记载 260

〔附录二〕英东印度公司致信开赤普尔 261

英公司董事会批准开赤普尔的建议,建立永久性商馆 261

英东印度公司和英国公司准备联合 261

英东印度公司三艘商船先后来华 262

英东印度公司又派出三艘商船往舟山 262

私商组织的英国公司派出“坎特伯雷”号到厦门 262

英公司派出“诺森伯林”号和“弗利特”号来华贸易 262

英商在伦敦指责中国商人 263

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 “皇商”在舟山、厦门、广州出现 263

康熙确定皇商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唯一经纪人 264

〔附录〕马士著作对“皇商”的论述 264

英公司驻舟山贸易委员会主席开赤普尔在舟山开展贸易活动 264

〔附录〕开赤普尔致信伦敦董事会,要求取消私人对华贸易 267

英公司派两艘商船赴厦门贸易 268

英国私商“坎特伯雷”号在厦门购黄金遇皇商 269

〔附录一〕“坎特伯雷”号与中国商人订购货合同 270

〔附录二〕英商评述厦门的税收和皇商 270

“弗利特”号和“哈利法克斯”号抵澳门,前者在广州与行商签订贸易合同 271

英东印度公司和后来成立的私商英国公司合并 272

〔附录一〕两家公司合并前,英国对华贸易小结 272

〔附录二〕英国新旧两公司合并前后述评 273

英国在中国外围建立了四个对华贸易中转站 274

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 康熙帝著江南督抚造洋船供出洋贸易 274

〔附录〕曹寅等奉旨出洋录 275

开赤普尔率英船两艘驶舟山进行贸易 275

〔附录〕开赤普尔写信给伦敦董事会,叙述皇商垄断舟山贸易 276

英东印度公司派四艘商船来华 277

“坎特伯雷”号离厦门经澳门去马六甲 277

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 广州海关货物出口税 278

英私商仍以英国公司名义从印度派三艘商船来华 278

本年粤海关对1000担铜实际征税额 279

中国行商章官到厦门负责对英贸易 279

〔附录一〕英商谈厦门的对外贸易 281

〔附录二〕关于十三行商人的称谓 281

“凯瑟琳娜”号等五艘英国商船在厦门开展贸易活动 282

英国一条商船购茶叶十万斤 283

〔附录〕英国人推崇中国茶叶 283

七艘英国商船在广州介入行商、皇商与官吏的冲突 283

〔附录一〕中国史书有关记载 286

〔附录二〕清初的船钞和关税问题 287

〔附录三〕关于清代纹银与搁钱的兑换率 287

〔附录四〕关于监督提取4%的记载 287

“斯特雷塞姆”号在广州完成了最令人满意的交易 288

〔附录〕“斯特雷塞姆”号准备在中国出售鸦片 288

英“诺森伯兰”号在舟山购买黄铜三万担 289

英国“肯特”号商船奉命驶华 289

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 英船“凯瑟琳娜”号装载中国货物返国 290

英“肯特”号购买价值十余万两的货物离开广州返伦敦 290

〔附录〕“肯特”号大班留给后面来船的信及其制作的运算图表 291

康熙帝诏翰林院学习外国文 292

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 中国绿茶输入英国 292

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 康熙帝批准沿海渔民打造双桅船出洋贸易 293

印度莫卧儿帝国分裂,英国东印度公司乘机夺取政治支配权 293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 康熙帝谕令来厦门的外国商船比照粤海关的规定纳税 293

劳之辩奏请严海禁、撤海关,被批驳 293

英国会批准东印度公司和英国公司联合 294

英国政府加紧敲榨东印度公司 294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两广、江西督抚先后奏报西洋人进贡 295

清廷禁止武官污良为盗 296

英东印度公司改组 296

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 两广总督奏报西洋人李国震等敬献葡萄酒 296

赵弘灿范时崇会奏西洋人哆罗病故及马国贤善画折 297

赵弘灿范时崇会奏西洋人龙安国淹死折 298

英公司两艘商船抵广州 299

1711年(康熙五十年) 地方官奏请禁海,康熙帝批驳 299

康熙帝谕:对外商要“保育维殷” 300

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 康熙帝谈东西方交通 300

英公司“忠实的布利斯”号驶广州 300

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 江苏巡抚奏准严格管理出洋商船 301

英国散商商船“安妮”号与“剑桥”号去厦门贸易 301

三艘英国商船抵广州 302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 英公司与广州官吏议定《粤海关通商条约》 302

英公司建立广州贸易大班委员会 303

英公司派“达特默思”号商船到广州贸易 304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 康熙帝对出洋商人采取预防措施,限制洋船出海数量 305

英散商商船“安妮”号在厦门劫走中国商船 305

英公司三艘商船驶广州贸易,与粤海关监督签定协议 307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 清廷下禁海令 310

〔附录一〕评康熙的禁海 311

〔附录二〕中国在禁海前纺织业、造船业已有很大发展 312

康熙帝谕厦门海关盈余税银不必解部,以备地方兵饷支用 312

总兵陈昂奏报英人情况 313

英公司派两艘商船到广州贸易 313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 闽浙总督觉罗满保奏准禁海、严禁偷渡 314

〔附录〕首次禁海的影响 315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康熙帝查询出洋贸易回归人数 316

广州出现一个排他性行会——十三行 316

〔附录〕再论“十三行”名称的由来 316

九卿赞誉康熙帝组织绘制的第一张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 322

英公司派两艘商船到广州贸易 322

马德拉斯商馆向伦敦董事会汇报广州贸易情况好转 323

两广总督杨琳奏准设法防备外商火炮,并查办偷往他国贸易的华商 323

英公司两艘商船到广州贸易 324

英政府召开会议,议定中国茶叶入口税 324

澳门外国人携带华人往他国贸易者照例治罪 324

英国来广州船只开始有权惩罚船上的人员 325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 广州十三行行商订立行规 325

〔附录一〕关于广东公行(十三行)起始年代的四种意见 326

〔附录二〕外国史料对十三行的评价 327

兵部再申:严禁出洋贸易者携带军器 328

英国国会制定有利于东印度公司的法令 328

英公司商船正式联合,与英国散商在广州展开贸易竞争 329

〔附录〕其它史料记载奥斯坦汀公司在广州与英东印度公司的竞争 330

英公司两艘商船与粤海关监督签订关税协定,“埃塞克斯”号返国 330

英公司“博尼塔”号、“卡那封”号商船驶进黄埔 331

一名英商购买茶叶一万六百余箱 331

1721年(康熙六十年) 英公司董事会给赴广州贸易的商船下达指令 332

英公司贸易商船抵广州,满载货物返航 332

〔附录〕英公司对华贸易小结——对广州、宁波、厦门等港口贸易的分析 334

英公司本年在广州贸易概况 334

“博尼塔”号商船的商人及水手无故枪杀中国海关官员 337

〔附录〕其他史册记载 338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 英公司董事会优待本年广州贸易委员会成员 339

“卡那封”号商船起航离开广州 339

英公司本年派出的商船在广州贸易顺利 339

英属印度数商商船“乔治王”号的炮手枪杀幼童 342

1723年(雍正元年) 粤海关改由地方官兼管 343

雍正帝谕:榷关不得听任胥役作奸、勒索、阻滞通商 343

广州对外贸易有六家主要“行商” 344

粤海关议增关税,作为贡礼银 344

英公司“沃波尔”号商船在广州贸易不成,前往厦门 344

〔附录〕1722年外国人在广州的权力及本年英商要求取消6%税收情况 345

英公司四艘商船抵广州贸易 345

地方官吏奏请限定澳门外洋商船数额 347

清廷允准在广州天主堂安置西洋人 347

1724年(雍正二年) 粤海关管理权本年起又归属广东巡抚管辖 347

雍正帝谕令刊刷《关税科则》,以防官吏苛索 348

浙江布政使奏报海关赢余 349

蓝鼎元建议:准许人民自由携眷渡台 350

英公司派“麦克里斯菲尔德”号参加本年广州贸易 350

〔附录〕对巡抚兼海关监督的评述 352

“蒙塔古”号等三般商船离港而归 352

1725年(雍正三年) 两广总督两次奏报英国等商船来粤情况 353

兵部复议奏准澳门洋商船只以现有数为定额不许增加 353

清廷议准:严格管理进出口贸易商船 354

两广总督奏准:不许内地闲杂人等擅入洋船 354

福建巡抚奏请严禁商船偷越禁洋 355

清廷允准英国商船上两名罗马教皇使臣赴京 356

英公司派三只商船赴广州参加本年贸易 356

英公司指令赴广州的商船大班设法阻止“广州十三行”再出现 356

1726年(雍正四年) 粤巡抚奏请向欧洲商人宜示上谕 357

十八世纪头25年,英东印度公司共购中国茶叶一千万磅 357

1727年(雍正五年) 巡抚高其倬奏准闽省开海禁 358

常赉奏请粤援闽例开洋贸易 358

雍正帝弛海禁,公布官吏、徇玩、苛勒等项禁令 359

粤海关将规礼银固定为1950两 362

〔附录〕广州港三个年度对入口三艘英国商船征收的费用 362

浙、闽、粤督抚奏请严查出洋人数,限期返回 362

高其倬建议准许在台人民有条件地搬誊到台 364

雍正帝严禁内地人民久留外洋,久留外洋者不准回归 364

户部禁止搬誊去台湾 365

杨文乾弹劾粤抚阿克敦侵吞海关耗羡 365

闽省巡抚弹劾杨文乾贪污关税 366

杨文乾奏粤海关税务及陋规 367

粤布政使弹劾杨文乾设六行垄断洋行贸易 367

常赉奏太平、粤海两关税务及杨文乾设立专行情由 368

粤省巡抚杨文乾因侵吞海关税被弹劾 369

英公司“奥古斯塔斯王子”号在黄埔设商馆,在广州贸易顺利 370

1728年(雍正六年) 闽督奏准商船进出口应提前申报 371

广东十三行商人求助英商隐藏购货银 372

闽督奏报管制出洋与归国人员措施 372

粤闽督抚奉旨会同议奏控制出洋留住异国华人条例 373

常赉奏担钱验单查舱等项规礼归属事宜 374

浙督李卫奏报宁波等地海关洋商与华商成立“商总”情况 375

闽督奏请设专员管理闽海关各口岸 377

福建巡抚高其倬奏准出口船只带米数量 377

海防同知奏禀厦门海关情况 377

杨文乾奏报:常赉、阿克敦带去粤海关银两缘由 378

孔毓珣弹劾杨文乾私收洋行额外税金 378

台湾知县蓝鼎元奏请准予人民携眷、搬眷渡台 379

英公司派四只商船参加本年广州贸易 380

〔附录〕关于广州海关征收1950两规礼和10%的税金的开始时间 382

1729年(雍正七年) 雍正帝谕令抚恤遭风的外国船只 383

英公司本年运往广州的纺织品 383

广东总督优恤英国遭风巡船 384

闽督奏报闽省雍正六年关税收入 384

雍正帝允准江浙商人赴西洋、南洋贸易 384

雍正帝谕内阁:议定严处营讯兵弁抢夺遇难洋船、商船条例 385

清廷首次公布鸦片烟禁令 386

〔附录〕鸦片传入中国及中国人吸食鸦片小议 386

御史伊拉齐奏准禁米出洋 387

粤省巡抚将关税中官吏私收入己部分报出归公 388

厦门关税务归巡抚管理 388

雍正帝严禁海关别设私簿征税,地方官征收落地税由督抚定则、委员监收 388

粤海关复设监督 389

英公司派四艘商船参加广州本年贸易 389

英法商人联名控告粤海关无故增加关税 392

英商货款中有伪造的银币 392

1730年(雍正八年) 雍正帝着吏、户两部议叙海关落地税银的报缴与处分 393

清廷禁黄金贩卖出洋 393

英商供认几百名英国水手难免不肇事 393

粤省巡抚傅泰奏报在虎门等处设防 394

清廷颁布贩米出洋治罪律例 394

户部历行征收闽海关海船梁头税 395

英公司派出五艘商船参加本年广州贸易 395

英公司“康普顿”号商船将购自中国的黄金卸在印度 398

1731年(雍正九年) 英公司指令检查1729年贸易大班贪污事 398

英公司派出四艘商船参加广州贸易 399

1732年(雍正十午) 清廷禁止来粤洋船停泊黄埔 402

清廷严禁铁锅及废铁出洋 403

雍正帝着湖广与两江督抚会商,如何预防楚铁出洋 404

粤海关在澳门一码头设税口征税 404

粤布政使奏准改由海关以外衙门刊刻、发行关税则例 404

鄂尔泰等议奏蓝鼎元请准台湾眷属迁台 405

英公司派四艘商船参加本年广州贸易 406

英公司商船从黄埔偷运大量白银上岸 409

英法等国商船云集广州 410

英法等国商人在广州递交联合抗议书 410

1733年(雍正十一年) 参加上年广州贸易的三艘英公司商船返航 411

英公司本年有五只商船在广州贸易 411

英大班委员会对两只商船去中国销售鸦片事提出警告 413

〔附录〕雍正年间鸦片输入与清廷禁止情况述评 414

粤布政使请设同知于佛山 415

清廷允准官员携眷赴台 415

闽浙督抚奏报禁铁出洋情况 416

1734年(雍正十二年) “格拉夫顿”、“哈里森”两只商船参加广州、厦门贸易 416

〔附录〕同年在广州的其他欧洲国家船只装载货物 421

中英商人为西方银元的成色、比值、比重等问题发生争执 422

〔附录〕十八世纪外商在中国使用的货币种类 422

本年欧洲各国在广州收购中国商品比较 423

英公司计划派三艘商船参加下年广州、厦门贸易 424

1735年(雍正十三年) 户部奏准将粤海关征收比例载入贸易税例册 425

清廷允准各关征收关税条款 425

闽浙总督等奏请加强严禁下海贸易及偷渡措施 428

福建提督奏准以谷易麦接济外商 430

英公司三艘商船来华贸易 430

英东印度公司(1637-1735年)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额 433

英国商人枪伤中国海关官员家属 434

1736年(乾隆元年) 乾隆帝下诏取消海关10%附加税 435

〔附录〕1727年以来粤海关正税与附加税小议 435

乾隆再颁降低关税、加惠外商谕 435

〔附录〕小议乾隆元年的两项优待外商谕旨 436

两广总督请准:革粤海关赢余陋例未尽汰者 436

大学士嵇曾筠奏准:查革海关关税陋弊 436

粤督抚奏报抚恤英商遇难船只 437

粤海关监督奏请督抚兼管海关 437

乾隆帝对闽浙总督奏请出洋商船“填明牌号,永为定规”的批示 438

乾隆帝对苏松镇总兵奏请免欧洲国家贸易额外税的批示 438

〔附录〕从乾隆的批示看中英关系 438

清廷制定私贩米谷出洋惩处条例 439

中国戏剧《赵氏孤儿》译成英文在伦敦出版 440

〔附录〕十六七世纪英国文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 440

外国商船12艘参加本年广州贸易 440

英公司商船1736年去广州贸易简况 441

英公司商船“诺曼顿”号在宁波、厦门贸易不成,后驶广州 444

英公司参加广州贸易各船大班待遇与个人购货情况 448

英公司三艘商船先后驶离广州 448

英商记述免除10%额外税的经过 450

英、法、荷诸国商人围绕10%的规礼各施对策 451

英商大班要求免除6%的额外关税和1950两规礼落空 452

欧洲商船大班无故杀人,两广总督受贿释放凶手 453

英、法、荷商人拒绝在聆听总督宣上谕时下跪叩头 454

1737年(乾隆二年) 两广总督奏准:外国商船大炮免令起贮 455

粤海关监督奏报裁革陋规情况 455

两广总督奏请安置天主教士并限定澳门来广州的葡萄牙商船数额 456

英公司派四艘商船参加广州贸易 457

欧洲商船1737年在广州贸易情况 458

1738年(乾隆三年) 英公司董事会派五艘船参加广州贸易 459

英公司着手组织参加下年广州贸易的委员会 460

本年参加广州、澳门贸易的欧洲船只 461

来华英商船在南洋被西班牙人凌辱,导发英西战争 461

厦门海关改归镇闽将军辖办 462

〔附录〕厦门海关简史 462

1739年(乾隆四年) 上年参加广州贸易的四艘英商船满载返航 462

狼山总兵奏准:洋船仍许制用头巾、插花,内河一律禁止 463

英公司派四艘商船来华贸易 464

“奥古斯塔”号商船本年支付船钞数额 467

英公司准备派四艘商船参加下年广州贸易 469

英公司“哈林顿”号水手无故刀伤中国苦力 469

1740年(乾隆五年) 南洋“红溪之役” 470

〔附录〕“红溪之役”激起的反响 470

乾隆谕令实报海防战船数目,严禁侵蚀 471

清廷允准严禁关汛司员侵吞勒索 471

英公司两艘商船参加广州贸易 472

预防英法交战,英公司董事会指令英商结伴返航 473

1739年与1740年来广州的欧洲商船比较 474

英公司广州商馆内白银被盗 474

1741年(乾隆六年) 粤巡抚削减外商在广州的特权,激起外商的反感 475

清廷允准江浙等省可于洋商办回铜内按数抽买课税 475

九卿议复奏准:招募外商运铜来华贸易 476

清廷规定外国妇女可住澳门,不准入广州城 476

粤海关监督郑五赛侵吞勒索外商税银数万 476

乾隆帝谕禁海关假报关税赢缺 477

英国军舰“百总”号来华示威 478

英公司商船在广州试图垄断熙春茶贸易失败 479

英商船“达西特公爵”号航行16月始抵黄埔 479

英商船因携带禁品铁盘,离港返航前颇费周折 480

英商船在驶往广州途中劫捕一艘西班牙商船 482

本年到广州贸易的欧洲商船简况 482

英公司指令广州贸易委员会雇聘詹姆斯·福林特 483

1742年(乾隆七年) 清廷长期争论的南洋贸易问题解决;照旧通商往来 484

〔附录〕试评乾隆初期的政策 486

乾隆帝命督抚:稽查关榷人员勒索贪污弊端 487

御史李清芳等上折议论船科 488

清廷禁黑铅出洋 489

英军舰“百总”号司令与粤总督会晤 489

〔附录〕述评“百总”号来华的影响 489

英公司派三艘船参加本届广州贸易 490

英船“玛丽公主”号迟抵澳门 491

1743年(乾隆八年) 乾隆申斥粤督抚对英军舰不盘诘稽查 491

〔附录〕小评乾隆这则谕旨 491

广州府设海防同知,查验进出口海船兼管澳门 492

户部复议奏准:严禁内地之米私贩外洋 493

清廷制定外洋货船带米来闽粤贸易免税条例 493

乾隆一再颁谕禁米出洋 494

本年英公司两艘商船在广州进行贸易 494

英美两国商船运米到广州 494

1744年(乾隆九年) 英法宣战,波及广州贸易 495

印光任申明大义,制止西班牙在中国海域寻机与英国交战 495

英公司商船“哈德威克”号躲避西班牙战舰,驶往厦门 496

英公司三艘商船抵广州贸易 496

中英双方为900两规费争执,行商从中斡旋 496

广州海防同知制定管理番舶及澳夷章程 497

〔附录〕评管理番舶及澳夷章程 498

查禁以制钱出洋易番银 498

〔附录〕乾隆嘉庆年间广州市场中西货币兑换比例 499

粤海关监督奏报海关经费开支情况 499

1745年(乾隆十年) 粤总督奏请建保商制度,约束在华外商 500

粤省巡抚奏报英商运“洋铜”,请免税 501

大量欧洲银元流入,国内制钱价值猛涨 501

广东巡抚接管粤海关事务 501

英船“哈德威克”号离厦门驶往孟买 502

英国建瓷器厂减少在中国购买数量 503

英兵舰在广州劫掠法国商船 503

1746年(乾隆十一年) 广东巡抚奏请慎密巡防沿海一带 504

乾隆谕饬;文武汛防,加意稽查商船偷漏禁物 504

〔附录〕从此谕看乾隆政策的演变 504

闽省巡抚奏报禁米出洋章程 505

乾隆破格奖励运米来华之外商 505

英公司指令广州大班委员会雇佣洪任辉为通事 505

英公司“翁斯洛”号商船在驶往广州途中被劫 506

1747年(乾隆十二年) 英商因收税繁多,威胁不再来广州贸易 506

英公司限定向中国输入银元数量 506

粤海关改归总督兼管 507

1748年(乾隆十三年) 户部奉旨查核粤海关陋规渊源 507

广州地方官逮捕与英商冲突的四名中国人 507

偷运麦豆杂粮出洋者处罚 509

户部再次议复禁米出洋 509

1749年(乾隆十四年) 禁红铜、黄铜器出洋 509

〔附录〕关于铜铁之禁的历史记载 509

乾隆谕:以雍正十三年关税征收赢余数目为定 510

湖广总督奏请通洋口岸严查禁惩运米出洋者 511

马尔拜奏请商船运米回国减免税收被申斥 511

〔附录〕试评乾隆整饬关税征收新政策 511

1750年(乾隆十五年) 广州海防制定限制夷人华人十二条,并敕刻石碑 512

两广总督奏请于商船进口时查明货物加贴封条 513

大学士复议奏准:出洋贸易逾时概准回籍 513

粤海关监督养廉费减半 514

英公司本年起正式派大班主席常驻广州 514

〔附录一〕十八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出现“中国热” 514

〔附录二〕英国议会对东印度公司的限制与支持,东印度公司与国内弘商和外国公司的竞争 515

英商请求免规礼落空,“肯特基”号商船违禁不能放关 516

英国商船军官出售鸦片 517

广州保商制度正式建立,保商透露英商出售鸦片消息 517

英公司两艘商船驶赴广州参加贸易 518

英人洪任辉在广州商馆任通事 518

1751年(乾隆十六年) 1751年广州进出口货物价格简况 519

〔附录〕述评广州的进出口贸易 520

保商垄断广州市场茶叶贸易 520

福建抚臣奏报南洋英、法、荷兰、西班牙等国外商构衅,请督抚轮流巡查海防 521

英人建“伍斯特东京制造厂”制造中国瓷器 522

英商在广州购买黄金 522

外商船运米来华,照暹罗先例减免 522

1746-1751年英公司董事会对大班们发布的指令及派往广州商船简况 523

上年赴粤贸易的欧洲商船18艘 523

〔附录一〕1750-1751年两年中,英法等国在广州贸易情况及银条的折算 524

〔附录二〕欧洲各国商船吨位比较 525

1752年(乾隆十七年) 本年25艘欧洲商船来广州 526

1753年(乾隆十八年) 英商向粤海关监督递送禀帖,提出七项要求 526

英公司商船在广州贸易情况 527

英商准备利用天主教神甫赴北京控告粤省监督 527

英公司为再去宁波作准备 528

本年26艘欧洲商船来广州 528

内地商人的洋船载米回国,不能援外商运米来华减免货税例 528

1754年(乾隆十九年) 英商船大班建议政府派使团来华交涉改善贸易条件 528

〔附录〕“保商”制度有关问题的探讨 530

英商船大班派洪任辉再次送信,要求粤海关监督解决贸易中不利条件 531

英商大班追使广州海关监督发给卸货牌照 532

行商从中周旋,促使英商进行贸易 532

英商大班晋谒两广总督 532

英商船水手准上岸活动,监督派遣四名行商作英商船的保商 534

英水手持枪向海关哨所射击,地方当局不了了之 535

本年27艘欧洲商船来广州 535

法国水手在广州枪杀英商船水手,乾隆谕不以中国法律绳之 535

清廷允准华侨返回原籍 536

粤海关监督告示:对华贸易必经保商之手 537

回籍侨商货资,地方官不得索扰 537

1755年(乾隆二十年) 两广总督发布外商贸易通告 537

粤省督抚监督会衔告示:禁止掮客无照贸易 538

〔附录一〕对粤总督与海关监督扩大保商权力布告的述评 539

〔附录二〕英商反对5月18日布告 540

英公司“哈德尼斯公爵”与“格林芬”号商船驶往宁波贸易引起乾隆惊疑 542

〔附录〕浙督抚欲查蛤蜊生情况及洪任辉身份 546

英商充任翻译,违犯中国规定 547

英公司在广州组织了四个贸易委员会 548

英公司“乔治王子”号、“罗达”号在广州贸易情况 548

〔附录〕1755年中国从法国、荷兰、丹麦和瑞典各国公司进口的毛纺织品总数 550

英公司“哈德尼斯公爵”号满载生丝驶离宁波 550

英商洪任辉从宁波写信给英公司广州公班衙报告宁波情况 551

英公司商船“德雷克”号本季广州贸易的毛织品赢亏统计 552

英商大班本年私人货物及贸易情况 552

粤督抚奏准:释放凶犯,法国水手时雷氏回国 554

英商为明年预购熙春、武夷茶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