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实用大全
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实用大全

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实用大全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3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志强,郑强高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800012808
  • 页数:1662 页
图书介绍:全书共10篇
《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实用大全》目录

第一篇 基础知识 1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述 1

一、市场经济及其主要功能 1

1.商品与市场 1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1

3.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 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框架 3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3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3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 4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举措 4

1.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 4

2.加速市场体系的培育 6

3.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 7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8

5.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9

第二章 市场体系 10

一、市场体系的特点和功能 10

1.市场体系及其构成 10

2.市场体系的特点 10

3.市场体系的功能 10

二、商品市场 11

1.商品市场及其构成 11

2.消费资料市场 11

3.生产资料市场 11

4.饮食市场 12

5.服务市场 12

6.旅游市场 13

7.商品零售市场 14

8.商品批发市场 15

9.商品期货市场 16

10.集贸市场 17

三、金融市场 18

1.金融市场及其融资方式 18

2.金融市场的分类与构成 18

3.拆借市场 18

4.存贷款市场 19

5.票据市场 19

6.证券市场 19

7.外汇市场 20

8.黄金市场 21

9.金融期货市场 21

四、劳动力市场 22

1.劳动力商品及其特点 22

10.金融期权市场 22

2.劳动力市场及其作用 24

3.劳动服务公司 25

4.人才交流中心 25

5.职业介绍所 25

6.家庭服务介绍所 25

五、房地产市场 25

1.房地产商品及其特点 25

2.房地产市场的作用 26

3.房产市场及其特点 26

4.房产买卖市场 27

5.房产租赁市场 27

6.房产互换市场 28

7.房产抵押市场 28

11.土地使用权一级市场 29

10.土地所有权征购市场 29

8.房产典卖市场 29

9.地产市场及其构成 29

12.土地使用权二级市场 30

13.房地产交易所 30

六、技术市场 31

1.技术商品及其特点 31

2.技术市场的特征 32

3.技术市场的作用 33

4.我国技术市场的形式 33

5.科技成果交易会 33

6.常设科技市场和科技商店 33

7.科技咨询服务组织 34

8.行业技术开发组织 34

9.科研生产联营 34

3.所有权让渡市场 35

5.使用权让渡市场 35

4.占有权让渡市场 35

七、产权市场 35

2.产权市场的分类 35

1.产权市场及其作用 35

6.产权转让的主要形式 36

八、信息市场 36

1.信息商品 36

2.信息市场及其作用 37

3.信息市场的特征 37

4.信息市场的构成 37

3.保险市场的分类 39

1.保险商品 39

2.保险市场 39

5.信息市场的经营形式 39

九、保险市场 39

4.人身保险 41

5.人寿保险 41

6.意外伤害保险 41

7.健康保险 41

8.财产保险 41

9.火灾及其他灾害事故保险 41

10.货物运输保险 42

11.运输工具保险 42

12.农业保险 43

13.工程保险 43

14.责任保险 43

15.保证保险 43

19.公营保险 44

20.民营保险 44

16.信用保险 44

18.再保险 44

17.原保险 44

第三章 市场机制 45

一、价格机制 45

1.价格机制及其作用 45

2.价格机制的实现过程 46

3.价格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46

二、利率机制 47

1.利率机制及其作用 47

2.利率机制的实现过程 47

3.利率机制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 48

1.工资机制及其作用 49

三、工资机制 49

2.工资机制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 50

四、供求机制 51

1.供求机制及其作用 51

2.供求机制的实现过程 51

3.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 51

五、竞争机制 52

1.竞争机制及其作用 52

2.市场竞争的基本形式 52

六、风险机制 53

1.风险机制及其特点 53

2.风险的种类 54

3.风险管理及其形式 55

1.企业 56

2.企业集团 56

第四章 经营主体 56

一、企业组织 56

3.法人 57

4.公司 57

二、经营制度 58

1.企业制度 58

2.经济责任制 58

3.生产责任制 58

4.承包经营责任制 59

5.资产经营责任制 59

8.租赁制 60

6.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制 60

7.全员承租制 60

9.股份制 61

三、企业行为 61

1.企业行为及其特征 61

2.企业投资行为 62

3.企业生产行为 62

4.企业流通行为 62

5.企业分配行为 62

1.企业活力及其组成要素 63

五、企业活力 63

4.企业经营管理素质 63

3.企业技术装备素质 63

2.企业职工队伍素质 63

1.企业素质及其构成 63

四、企业素质 63

2.自主经营 64

3.自负盈亏 64

4.自我发展 64

5.自我约束 64

六、企业管理现代化 64

1.管理思想现代化 64

2.管理组织合理化 64

3.管理方法科学化 64

1.统筹规划 65

2.掌握政策 65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 65

3.信息引导 65

4.组织协调 65

第五章 宏观调控 65

6.管理方式民主化 65

5.管理人员专业化、知识化 65

4.管理手段现代化 65

5.提供服务 66

6.检查监督 66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方式 66

1.直接调控 66

2.间接调控 67

3.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 67

三、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 68

1.经济手段 68

1.调控宏观经济结构 69

四、国家的宏观调控重点 69

3.行政手段 69

2.法律手段 69

2.调控各种宏观经济总量 70

五、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 71

1.财政机制 71

2.金融机制 72

3.财政机制及金融机制的相互配合 72

第二篇 产业政策 74

第一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74

一、产业结构的分类 74

1.产业结构 74

2.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分类 74

3.现代产业结构类型的分类方法 75

4.现代产业结构自身的分类方法 76

5.三次产业分类法 76

1.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主要表现 77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规律 77

6.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77

2.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79

3.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动因 79

4.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一般进程 80

三、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81

1.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81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 82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 82

四、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84

1.产业政策 84

2.产业政策的制定 84

3.产业政策的实施 86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87

2.必须真正把农业摆在首位 87

一、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 87

第二章 着力提高第一产业质量,稳步增加产量 87

二、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88

三、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91

1.明确发展目标和指导思想 92

2.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 92

3.大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92

4.不断深化企业改革 92

5.继续对发展乡镇企业实行扶持政策 93

6.切实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领导 95

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 95

1.不断充实和完善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95

2.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96

3.深化农产品的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 100

第三章 继续发展第二产业,积极调整工业结构 103

一、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开发与建设 103

1.大力发展能源工业 103

2.优先发展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104

4.加强地质勘查和气象 105

3.抓好原材料工业的调整 105

二、振兴机械、电子工业和建筑业 106

1.振兴机械制造工业 106

2.振兴电子工业 106

3.振兴建筑业 106

三、提高一般加工工业的素质和水平 107

1.大力改组改造加工工业 107

2.加快轻纺工业的技术进步 107

四、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08

1.坚决地、有步骤地推进综合改革 108

2.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平等竞争 108

3.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 109

5.创造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110

4.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进程 110

6.增加投入、改革投资方式、提高投资效益 111

7.逐步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111

8.按照精简、高效、服务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新型管理体制 112

9.切实加强对开发区综合改革的领导 112

第四章 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兴起 112

一、加快第三产业的重大战略意义 112

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更快发展 112

2.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113

3.有利于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 114

4.有利于人民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 114

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和重点 114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 114

3.建立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 115

2.依靠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 115

4.打破封闭式自我服务体系 115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 115

1.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 115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115

5.鼓励企业兼并 116

6.鼓励行政人员从事服务行业 116

7.赋予企业用工自主权 116

8.放开大部分价格 116

9.鼓励扩大国际化经营 116

10.利用金融和税收手段扶植发展 116

11.间化审批手续 116

12.加快法制建设 116

2.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 117

1.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117

一、沿海与内陆地区 117

第五章 地区经济发展的布局和政策 117

13.加强规划管理 117

二、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 118

1.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118

2.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118

三、地区经济协作和联合 119

四、城乡建设、国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 119

1.城乡规划和建设 119

2.国土开发整治 120

3.环境保护 120

2.企业的转产 121

一、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121

1.企业的设立 121

第三篇 企业规范 121

第一章 国有企业规范 121

3.企业的停产整顿 122

4.企业的合并 122

5.企业的兼并 123

6.企业的分立 123

7.企业的解散 123

8.企业的破产 124

9.企业的终止 124

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124

1.企业的权利 124

4.产品销售权 125

5.采购权 125

2.生产经营决策权 125

3.产品劳务定价权 125

6.进出口权 126

7.投资决策权 126

8.资金支配权 126

11.劳动用工权 127

12.人事管理权 127

10.联营兼并权 127

9.资产处置权 127

13.工资奖金分配权 128

14.内部机构设置权 128

15.拒绝摊派权 128

16.企业的义务 128

三、企业的组织机构 129

1.厂长(经理) 129

2.职工和职工代表大会 129

3.强化自我约束机制 130

2.亏损处理方式 130

四、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 130

1.自负盈亏的责任 130

五、企业和政府的关系 131

1.国有企业财产的界定 131

2.政府部门行使财产所有权的职责 131

3.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的措施 131

4.政府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措施 132

5.政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132

6.政府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的措施 132

六、法律责任 132

1.违反《企业法》的法律责任 132

2.违反《条例》的法律责任 133

3.集体企业的法律地位 134

2.集体企业的类别 134

1.集体企业 134

一、集体企业及其法律地位 134

第二章 集体企业规范 134

二、城镇集体企业规范 135

1.企业的设立 135

2.企业的变更 136

3.企业的终止 136

4.企业的权利 136

5.企业的义务 137

6.行政管理 137

7.行业管理 139

8.企业产权归属 139

9.企业财产管理及收益分配 139

1.企业的设立 140

三、乡村集体企业规范 140

11.企业领导者及政府官员的责任 140

10.企业自身的法律责任 140

2.企业的变更和终止 141

3.企业的权利 141

4.企业的义务 141

5.企业产权归属 141

6.企业经营方式 141

7.企业管理 142

8.奖励与惩罚 142

第三章 乡镇企业规范 143

一、乡镇承包制企业规范 143

1.基本规范 143

2.承包经济责任制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143

4.承包经营合同 144

3.企业经营者 144

5.发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45

6.管理与监督 146

二、乡镇联营企业规范 147

1.基本规范 147

2.联营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147

3.联营企业的联营合同 147

4.联营企业的经营管理 148

5.联营企业的指导与监督 148

三、乡镇企业集团规范 149

1.基本规范 149

2.原则和条件 149

3.形式与责权 149

4.审批与登记 150

5.机构与管理 150

3.经营管理 151

2.企业设立 151

6.指导与监督 151

1.基本规范 151

四、农民股份合作企业规范 151

4.组织机构 152

5.股份 152

6.企业变现和终止 152

7.企业的法律地位 153

第四章 私营企业规范 153

一、私营企业的特征和作用 153

1.私营企业及其法律特征 153

2.私营企业的作用 153

二、私营企业的种类 154

1.独资企业 154

2.合伙企业 154

3.有限责任公司 155

三、私营企业的开办和关闭 156

1.开办主体 156

2.行业范围 156

3.开办条件 157

4.关闭 157

四、私营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158

1.私营企业的权利 158

2.私营企业的义务 159

五、私营企业的劳动管理 159

1.劳动合同制 159

2.强制性规定 160

3.工会 160

2.税收 161

1.财务制度 161

六、私营企业的财务和税收 161

七、私营企业的法律责任 162

1.企业的法律责任 162

2.从业人员及政府官员的法律责任 162

第五章 个体工商户规范 163

一、个体工商户的登记 163

1.可以申请登记的对象 163

2.提出开业的申请 164

3.填写开业申请登记表 164

4.申请开店或办工场需办的手续 165

5.聘请从业人员需办的手续 165

6.取缔无证个体工商户 165

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内容和方式 165

1.经营内容 165

2.经营方式 166

3.个体经营内容和方式的改变 167

三、个人合伙经营 169

1.个人合伙经营 169

2.个人合伙应办理的手续 169

3.合伙人的权利和义务 169

4.合伙经营的退出和解散 170

四、个体经营税收的缴纳 170

1.税务登记的办理 171

2.纳税鉴定的办理 171

3.需缴纳的税种 171

4.纳税方式 171

5.缴纳产品税的规则 172

6.缴纳营业税的规则 172

7.缴纳城乡个人工商业户所得税的规则 173

9.个体工商业户应缴纳的其他费用 174

8.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规则 174

10.漏、欠、偷、抗税的处理 175

第六章 股份有限公司规范 175

一、设立 175

1.股份有限公司 175

2.设立方式 176

3.设立条件 176

4.设立程序 176

5.发起人 177

6.申请书 178

7.可行性研究报告 178

8.公司章程 178

2.股份与股票 179

1.股东出资形式 179

二、股份 179

9.招股章程 179

3.普通股与优先股 180

4.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 181

5.记名股与无记名股 181

6.面值股与无面值股 182

7.A股和B股 182

8.股份的转让、赠与、继承与抵押 182

9.公司收购和增加股份 182

10.股票遗失的处理办法 183

三、股息与红利 183

1.股息、股利和红利 183

2.股息的种类 183

3.股东的义务 184

1.股东 184

2.股东的权利 184

3.股息的派发 184

四、股东和股东会 184

4.股东会及其职权 185

5.股东会的类别 185

6.股东会的决议 185

五、董事会和经理 186

1.董事 186

2.董事会及其职权 186

3.董事会议 186

4.董事长 186

六、监事会 187

2.监事会的职权 187

1.监事会成员的选举和罢免 187

6.担任董事或经理的限制条件 187

5.经理及其职权 187

七、财务管理 188

1.资金筹集管理 188

2.固定资产管理 188

3.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管理 188

4.流动资产管理 189

5.成本费用管理 189

6.利润分配管理 189

7.终止与清算 189

八、会计与审计 189

1.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189

2.流动资产 189

8.成本和费用 190

7.股东权益 190

9.营业收入 190

4.固定资产 190

5.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190

3.长期投资 190

6.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190

10.利润及利润分配 191

11.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 191

12.查帐 191

13.终止和清算 191

14.审计 191

九、章程修改 191

1.章程修改程序 191

1.合并形式 192

3.合并申请与登记 192

2.合并协议 192

十、合并与分立 192

3.公告 192

2.申请变更登记 192

4.分立方式 193

5.分立协议 193

6.分立申请与登记 193

十一、终止与清算 193

1.终止与清算的原因 193

2.终止与清算的方法 193

十二、罚则 194

1.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给予处罚的行为 194

2.由财政或税务机关给予处罚的行为 194

4.由人民银行(或体改部门)责令其改正的行为 195

5.其他应给予处罚的行为 195

3.由体改部门责令其改正的行为 195

第七章 有限责任公司规范 196

一、设立条件和程序 196

1.有限责任公司 196

2.设立条件 196

3.设立程序 196

4.公司章程 197

二、资本 197

1.出资形式 197

2.出资验证 197

3.出资证明书 197

4.转让出资 197

三、组织机构 198

1.股东和股东会 198

5.变更注册资本 198

2.董事会和经理 199

3.监事会 199

四、财务、会计、审计和劳动工资制度 200

1.财务制度 200

2.会计制度 200

3.审计制度 200

4.劳动工资制度 200

五、合并与分立 200

1.合并 200

2.分立 201

六、期限、终止和清算 201

1.期限 201

2.终止 201

3.清算 201

3.其他应给予处罚的行为 202

2.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其纠正并对有关责任人予以处罚的行为 202

七、罚则 202

1.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给予处罚的行为 202

第八章 股份制试点企业规范 203

一、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 203

1.股份制企业试点的目的 203

2.股份制企业试点的原则 203

3.股份制企业的组织形式 203

4.股份制企业的股权设置 204

5.股份制企业内部职工持股 204

6.股份制企业试点的范围 204

7.股份制企业的组建 204

二、股份制试点企业财务管理 205

1.基于规则 205

9.政府对股份制企业的管理 205

8.股份制试点的审批程序 205

2.资金筹集的管理 206

3.固定资产的管理 207

4.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管理 207

5.流动资产的管理 208

6.成本、费用的管理 208

7.利润和利润分配的管理 209

8.终止和清算 210

三、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210

1.基本规则 210

2.会计核算一般原则 211

3.流动资产 211

4.长期投资 213

5.固定资产 213

7.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214

6.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214

8.股东权益 215

9.成本和费用 216

10.营业收入 217

11.利润及利润分配 217

12.会计科目和会计报告 218

13.查帐 219

14.终止与清算 219

四、股份制试点企业的审计 220

五、股份制试点企业劳动工资管理 220

六、股份制试点企业有关税收问题 221

七、股份制试点企业物资供销管理 221

八、股份制试点企业宏观管理 222

九、股份制试点企业土地资产管理 223

十、股份制试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224

1.基本规则 224

2.股份制企业设立时国有股的管理 225

3.国有股股权和代表的管理 225

4.国有股权的收入、转让和清算 226

5.监督和制裁 226

十一、注册会计师执行股份制试点企业有关业务的暂行规定 227

第九章 联营企业规范 230

一、联营及其特征 230

1.联营 230

2.联营特征 230

二、联营的形式 230

1.法人型联营 230

1.对企业联营的鼓励和保护 231

三、我国对企业联营的鼓励、保护和监督 231

2.合伙型联营 231

3.协议型联营 231

2.对企业联营的监督 232

第十章 企业集团规范 233

一、企业集团概述 233

1.企业集团及其特点 233

2.企业集团的类型 234

3.企业集团的功能 235

4.企业集团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基础 236

二、企业集团的组建 237

1.组建企业集团的目的 237

2.企业集团组建模式及其选择 237

3.组建企业集团的条件 239

4.组建企业集团的原则 239

5.开办企业集团的审批程序 239

2.义务 240

三、企业集团的权利和义务 240

1.权利 240

四、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 241

1.企业集团的领导体制 241

2.企业集团内部管理原则 241

3.企业集团内部利益关系的处理原则 241

第十一章 承包制企业规范 241

一、承包制企业概述 241

1.承包经营责任制 241

2.承包经济责任制的基本原则 241

3.承包经济责任制的内容和形式 242

二、承包经营合同 242

1.承包经营合同的订立 242

2.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履行 242

3.经营者的收入 243

2.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 243

3.承包经营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43

三、企业经营者 243

1.经营者的确定 243

四、承包经营企业的管理 244

1.企业资金管理 244

2.企业价格管理 244

3.企业内部管理 244

第十二章 租赁制企业规范 245

一、企业租赁及其特征 245

1.企业租赁 245

2.企业租赁的特点 245

3.企业租赁的方式 245

二、企业租赁的运行 245

1.企业租赁的程序 245

3.企业租赁的合同 246

2.企业租赁的抵押 246

4.企业租赁的行为 247

5.企业租赁的收入分配 247

第十三章 企业破产规范 248

一、企业破产概述 248

1.破产制度 248

2.企业破产的条件 248

3.企业破产范围的限制 249

二、破产程序 249

1.破产申请 249

2.破产申请的受理 250

3.债权人会议 251

三、和解与整顿 251

1.和解 251

2.整顿 252

1.宣告破产的情形 254

2.宣告破产的效力 254

四、破产宣告 254

五、破产清算 255

1.破产清算的概念及清算组织 255

2.清算组织的工作权限和原则 255

3.破产财产 256

4.破产债权的特征和范围 257

5.破产清偿 257

六、破产责任 258

1.行政责任 258

2.刑事责任 258

2.决策 259

3.组织 259

一、企业管理的职能 259

1.预测 259

第十四章 企业管理规范 259

4.协调 260

5.控制 260

二、企业管理的内容 260

1.企业组织管理 260

2.企业计划管理 260

3.企业生产管理 261

4.企业科技管理 261

5.企业市场销售管理 261

6.企业劳动人事管理 261

7.企业财务管理 261

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262

4.效益原则 262

1.系统分析方法 262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62

2.系统原则 262

三、企业管理的原则 262

3.动力原则 262

2.经营预测方法 263

3.经营决策方法 263

4.规划方法 263

5.目标管理方法 263

6.经营控制方法 263

7.社会心理分析方法 263

8.信息方法 263

一、概述 264

2.信贷政策 264

1.信贷方针 264

第一章 信贷 264

第四篇 资金融通 264

3.信贷原则 265

4.贷款对象 267

5.贷款条件 267

6.贷款方法 267

7.贷款方式 267

8.信贷制裁 268

9.贷款利息与利率管理 268

二、工业流动资金贷款 268

1.流动资金构成 268

2.贷款的作用 270

3.贷款对象 270

4.贷款种类 271

6.确定贷款限额的方法 276

7.贷款物资保证检查 276

5.确定计划占用额的方法 276

8.贷款使用情况分析 277

三、商业流动资金贷款 278

1.流动资金的构成 278

2.贷款的作用 279

3.贷款对象 279

4.贷款种类 280

5.贷款程序 283

6.确定计划占用额的方法 285

7.确定贷款限额的方法 285

8.贷款的物资保证检查 285

9.贷款使用情况分析 286

四、固定资产贷款 286

1.贷款对象 286

4.贷款原则 287

2.贷款用途 287

3.贷款种类 287

5.贷款条件 288

6.贷款申请 288

7.贷款项目评估 289

8.贷款分配环节经济效益考核指标 290

9.贷款使用环节经济效益考核指标 291

五、外汇贷款 292

1.贷款特点 292

2.贷款原则 292

3.贷款对象 292

4.贷款种类 292

5.贷款条件 293

6.贷款程序 293

8.使用效益考核 295

7.使用情况检查分析 295

六、抵押贷款 296

1.贷款特点 296

2.贷款对象和种类 296

3.贷款利率和期限 296

4.贷款申请 297

5.贷款审查 297

6.贷款合同 297

第二章 股票 298

一、股票的发行 298

1.发行市场 298

2.发行者 299

3.承销者 299

5.发行条件 300

4.投资者 300

6.发行种类 301

7.发行方式 301

8.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程序 302

9.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应报送的文件 302

10.公开发行股票的承销方式 303

11.招股说明书 304

12.发行价格 304

13.发行成本 305

二、股票的交易 306

1.股票上市条件 306

2.股票上市程序 306

3.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307

4.股票上市费用 308

7.证券商 309

6.证券交易所 309

5.交易基本规则 309

8.证券登记公司 310

9.股票交易市场 310

10.股票交易价格 311

11.股市行情的衡量指标 312

12.上海证券交易所指数 313

13.深圳股价指数 313

14.交易所内的股票委托交易 314

15.名册登记 314

16.开立专户 314

17.办理委托 314

18.受理委托 315

19.场内交易 315

20.清算交割 318

21.过户 320

22.交易费税 321

23.场外交易市场的股票交易 322

24.场外交易市场的特点 322

25.场外交易市场的证券商 322

26.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 323

27.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方式与程序 323

28.场外交易市场的利弊 324

附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325

第三章 债券 336

一、债券及其种类 336

1.债券的特点 336

2.债券的种类 336

5.认购者的着眼点 337

4.债券的价格和期限 337

3.各种债券的利率差异 337

二、债券的购买、兑现和偿还 338

1.新发债的购买 338

2.既发债的购买 338

3.债券的兑现 339

4.债券兑现时的价格 339

5.债券持有期间的利率 339

6.债券的偿还 340

三、债券的发行与交易 340

1.企业申请发行债券的程序 340

2.审查批准发行债券的机构 341

3.债券审查的内容 341

4.债券的资信评估 342

6.债券的发行方式 343

5.债券的发行手段 343

7.债券利息支付方式 344

8.债券的交易 345

9.债券代理业务的收费标准 345

10.债券委托买卖业务 345

11.债券自营买卖业务 346

第四章 储蓄 346

一、概述 346

1.国家对储户的政策 346

2.国家的储蓄原则 347

3.储蓄的业务 347

4.储蓄的优点 347

二、储蓄的方法 348

1.定期存款的方法 348

3.提前支取、挂失、查询和过户 349

2.储蓄存款利率和计息 349

三、保值储蓄 350

1.长期保值储蓄存款的有关规定 350

2.保值补贴的计算 350

3.保值储蓄未来的发展 351

第五章 票据 351

一、概述 351

1.票据及其特点 351

2.票据的种类 352

3.票据的作用 353

4.票据关系 353

二、汇票 354

1.汇票的签发及其效力 354

2.银行汇票的签发 354

第十七章 涉外税收 355

3.商业汇票的签发 355

5.我国商业汇票的背书转让 356

4.汇票背书转让的特点 356

6.汇票承兑的意义和效力 357

7.汇票承兑的提示 357

8.汇票承兑的记载方式和内容 358

9.汇票的保证 358

10.汇票的付款 359

11.票据追索权 359

三、本票 359

1.银行本票的使用和签发 359

2.银行本票应记载的事项 360

3.本票的背书转让 361

4.本票的付款 361

3.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的签发和使用 362

2.存款户应按规定签发支票 362

四、支票 362

5.本票的遗失和退款 362

1.使用支票的存款户必须具备的条件 362

4.定额支票的签发和使用 363

5.支票的付款 364

6.空头支票及其法律责任 364

7.支票的管理 365

五、信用卡 366

1.信用卡 366

2.“长城卡” 367

3.“牡丹卡” 370

4.“金穗卡” 371

2.信托业务的职能 373

3.信托业务的作用 373

1.信托和信托机构 373

一、概述 373

第六章 信托 373

二、信托类业务 374

1.信托存款 374

2.信托贷款 374

3.信托投资 374

4.财产信托 375

5.基金信托 375

6.个人信托 375

三、委托类业务 375

1委托贷款 375

1.代理证券业务 376

2.代保管业务 376

2.委托投资 376

四、代理业务 376

3.代理收付款项 377

4.代理信用签证 377

5.代理会计事务 377

五、咨询业务 377

1.信托咨询的范围 377

2.办理咨询业务的基本操作方法 378

第七章 租赁 378

一、概述 378

1.租赁 378

2.现代租赁 378

3.租赁的作用 379

4.租赁的种类 379

5.租赁的主要形式 380

6.我国目前的金融租赁 381

1.租赁过程的特点 382

2.租赁过程的阶段 382

二、租赁过程 382

三、租赁主体 383

1.租赁公司 383

2.出租者 384

3.承租者 384

四、租金计算 384

1.租金的性质 384

2.租金的构成因素 385

3.租金的计算方法 385

4.应注意的事项 385

1.宏观经济效益 386

2.微观经济效益的分析 386

五、租赁效益 386

5.其他规定 386

第八章 保险 387

一、保险概述 387

1.保险及其必要性 387

2.保险的主体 389

3.保险的客体 390

4.保险的内容 390

5.保险的特征 391

6.保险的职能 391

7.保险的作用 392

二、保险基金及其运动 393

1.保险基金 393

2.保险基金的形式 394

3.保险基金的循环 395

4.保险基金的周转 395

5.寿险保险基金的运动 396

6.非寿险保险基金的运动 396

三、保险组织形式 397

1.商业保险 397

2.社会保险 399

四、保险的承保 402

1.承保 402

2.保险合同的性质 402

3.保险合同的形式 403

4.保险合同的种类 404

5.保险合同的订立 405

6.保险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406

五、保险的理赔 406

1.理赔 406

2.保险合同的履行 406

2.防损的地位和作用 407

1.防损 407

3.保险合同的终止 407

六、保险的防损 407

4.保险合同的争议 407

3.防损的实施 408

七、再保险(分保) 408

1.再保险的必要性 408

2.再保险和原保险 408

3.再保险和共同保险 409

4.再保险的形式 409

5.再保险的作用 411

6.再保险的组织 412

1.保险利益原则 413

八、保险的经营原则 413

7.再保险合同 413

2.最大诚信原则 414

3.损失补偿原则 414

4.代位求偿原则 415

5.损失分摊原则 415

6.近因原则 416

九、保险的经营决策 416

1.保险经营决策及其意义 416

2.保险经营决策的内容 416

3.保险经营决策的原则 417

4.保险经营决策的方法 417

2.保险资本的来源 418

3.保险利润及其构成 418

1.建立保险资本的必要性 418

十、保险资本和保险利润 418

1.保险投资的必然性 419

4.保险平均利润 419

十一、保险投资 419

2.保险投资的资本来源 420

3.保险投资的资本构成 421

4.保险投资的方向 422

5.保险投资的原则 422

十二、保险的展业 423

1.保险展业及其必要性 423

2.保险展业的方法和途径 424

3.保险展业管理 424

附录.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 425

2.《通则》与《准则》对传统财务会计制度的突破 428

第五篇 财务会计 428

第一章 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改革 428

1.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特点 428

一、概述 428

3.《通则》与《准则》的相互关系 429

4.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措施 430

二、企业财务制度的改革 430

1.对企业进行财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430

2.新的企业财务制度的基本体系 431

3.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内容 431

三、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 432

1.对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432

3.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 433

2.新的会计制度的主要特点 433

一、基本要求 434

1.向主管财政机关提交设立或变更文件 434

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434

3.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和方法 434

4.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434

二、资金筹集 434

1.资本金及其分类 434

第二章 企业财务制度 434

2.资本金的筹集 435

3.企业负债 435

三、流动资产 435

1.流动资产及其内容 435

5.存货 436

3.应收及预付款项 436

4.坏帐准备金 436

2.现金和存款 436

四、固定资产 437

1.固定资产及其标准 437

2.固定资产的计价 437

3.在建工程的计价 437

4.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 437

5.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 438

6.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 439

7.固定资产修理费用 440

8.固定资产变价净收入 440

9.固定资产的盘点清查 440

六、对外投资 441

3.其他资产 441

1.对外投资及其内容 441

1.无形资产 441

五、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441

2.递延资产 441

七、成本和费用 442

1.成本 442

2.对外投资的计价原则 442

3.对外投资的核算 442

4.对外投资收益 442

2.费用 443

3.其他规定 444

八、销售收入、利润及其分配 445

1.销售收入 445

2.企业利润 445

3.企业利润的分配 446

九、外币业务 446

1.外币业务 446

2.汇兑损益 446

3.外汇调剂业务的处理原则 447

十、企业清算 447

1.清算机构及其职责 447

2.企业财产的清算 447

2.财务评价 448

1.财务报告 448

3.清算费用 448

十一、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 448

5.剩余财产分配 448

4.清偿债务 448

第三章 企业会计概述 450

一、会计准则对传统会计制度的突破 450

1.改变了会计核算管理模式 450

2.集中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450

3.改变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平稳公式 450

4.改革了会计报表体系 450

5.确立了资本保金的核算要求 450

2.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451

1.会计准则的基本结构 451

6.推行国际上通行的制造成本法 451

7.允许企业采用谨慎原则 451

二、会计准则的基本结构及其内容 451

3.会计记帐方法 452

4.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452

5.会计要素准则 452

第四章 资产 453

一、流动资产 453

1.流动资产 453

2.现金 453

3.银行存款 454

4.其他货币资金 455

5.应收帐款 456

6.应收票据 458

7.短期投资 460

8.存货及其分类 461

9.存货的入帐价值 462

10.存款计价方法 463

11.存款的核算 464

二、长期投资 476

1.长期投资及其分类 476

2.股票投资的核算 477

3.债券投资的核算 478

4.其他投资的核算 480

5.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的结转 482

1.固定资产及其分类 482

三、固定资产 482

6.长期投资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列示 482

2.固定资产的计价 483

3.投资人投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484

5.自制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 485

4.购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485

6.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486

7.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487

8.盘盈的固定资产 487

9.固定资产减少的核算 487

10.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489

11.固定资产修理的核算 491

四、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491

1.无形资产及其分类 491

2.无形资产取得的核算 491

3.无形资产转让的核算 493

4.无形资产投资的核算 494

5.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 495

6.其他资产及其核算 495

第五章 负债 495

一、流动负债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 495

1.流动负债及基本特征 495

2.流动负债的分类 496

二、流动负债的核算 496

1.短期借款核算 496

2.应付票据的核算 497

3.应付帐款及预收帐款的核算 498

4.应付工资的核算 499

6.应付税利的核算 500

5.应付福利费的核算 500

7.其他暂收及应付款的核算 501

8.应付短期债券的核算 502

9.或有负债的核算 502

三、长期负债及负债费用的资本化 503

1.长期负债及分类 503

2.长期负债的费用 503

3.负债费用资本化的处理原则 503

4.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确认 504

5.确定负债费用资本化的金额和比率 504

6.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限度 504

四、长期负债的核算 504

1.长期借款核算 504

3.债券偿还的核算 505

2.应付债券的核算 505

一、投入资金的核算 506

1.所有者权益 506

第六章 所有者权益 506

2.投入资金的核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07

3.独资企业投入资金的核算 507

4.有限责任公司投入资金的核算 507

5.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资金的核算 508

6.现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投入资金的核算 509

7.投入资本的帐务处理 510

二、资本公积的核算 510

1.资本溢价或股票溢价的核算 510

2.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的核算 511

3.法定资产重估增值的核算 511

1.留存收益的分类 512

三、留存收益的核算 512

2.留存收益的核算 513

1.实收资本增减变动应具备的条件 514

四、实收资本的增减变动 514

2.实收资本增减变动的核算 514

一、收入的范围和实现 516

1.收入 516

2.基本业务收入 516

3.其他业务收入 516

4.收入的实现 516

第七章 收入 516

二、收入的核算方法 517

1.基本业务收入与成本科目的设置 517

2.基本业务收入的核算 517

3.销售折扣与折让的核算 518

4.基本业务成本的核算 518

5.基本业务税金及附加的核算 520

6.其他业务收支的核算 520

3.产品的成本 521

4.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 521

第八章 费用 521

2.实际应用成本 521

1.理论成本 521

一、成本与费用 521

二、产品、生产成本和商品采购成本的核算 522

1.工业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 522

2.工程施工成本的核算 523

3.房地产开发产品成本的核算 523

4.商品采购成本的核算 524

三、期间费用的核算 524

1.期间费用的范围 524

1.利润 525

一、利润总额的构成及其核算方法 525

2.期间费用的核算方法 525

第九章 利润 525

2.利润总额的构成 526

3.利润总额的核算方法 526

二.利润分配的核算 527

1.取消有税务利润明细科目后有关内容的处理 527

2.应交所得税及应交特种基金的核算 528

3.税后利润的分配核算 528

4.未分配利润的核算 528

第十章 外币业务 529

一、外币业务的记帐原则和方法 529

1.确定计帐本位币 529

2.外汇统帐制会计 529

2.汇兑损益 530

二、汇兑损益的确认及核算 530

1.外汇汇率 530

3.外汇分帐制会计 530

3.汇兑损益的核算原则 531

4.汇兑损益的计算 531

5.采用外汇分帐制会计核算的企业汇兑损益的核算 532

6.有关汇兑损益的其他问题 532

三、调剂外汇的核算 532

1.外汇调剂市场 532

2.调剂外汇的范围、内容和程序 532

3.调进现汇的核算 533

4.调出现汇的核算 533

5.外汇额度的核算 533

四、外币业务发生的汇兑差额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 534

1.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反映 534

2.在利润表上的反映 534

2.资产负债表与资金平衡表的主要区别 535

第十一章 财务报告 535

1.资产负债表的性质和作用 535

一、资产负债表 535

3.填报中应注意的问题 536

二、损益表 539

1.损益表的范围 539

2.损益表的结构 539

3.损益表的编制 539

三、财务状况变动表 542

1.财务状况变动表的主要作用 542

2.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编制基础 542

3.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结构 543

4.财务状况变动表填列中应注意的问题 544

1.利润分配表的结构 545

2.利润分配表的主要渠道 545

四、利润分配表 545

五、基本业务收支明细表和会计报表附注 547

1.基本业务收支明细表的作用 547

2.基本业务收支明细表的填列 547

3.会计报表附注 548

六、编制会计报表的一般要求 548

1.保持前后会计期间的一致性 548

2.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548

3.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49

附录Ⅰ、会计报表 549

附录Ⅱ、企业财务通则 552

附录Ⅲ、企业会计准则 557

2.市场营销环境 563

第六篇 市场营销 563

3.市场营销环境的特点 563

第一章 市场营销环境与消费者行为分析 563

1.市场营销 563

一、市场营销环境及其特点 563

二、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564

1.社会环境 564

2.政治法律环境 564

3.经济环境 565

4.文化环境 566

5.自然地理环境 567

6.竞争环境 567

2.产生购买动机 568

1.形成需求 568

三、消费者行为阶段 568

4.评估待购商品 569

5.购买决策 569

6.购后评价 569

3.收集商品信息 569

四、消费者行为特点 570

1.消费者需求特点 570

2.购买动机的类型与特点 570

3.购买行为的类型与特点 570

五、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571

1.消费者自身因素 571

2.消费者的相关群体 572

3.企业因素 573

3.市场细分的作用 575

一、市场细分及其作用 575

第二章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 575

1.市场细分 575

2.超细分与反超细分 575

二、市场细分的原则 576

1.可衡量性原则 576

2.可接受性原则 576

3.实效性原则 576

4.稳定性原则 576

三、市场细分的方法 576

1.消费品市场的细分 576

2.生产资料市场的细分 577

四、确定目标市场 577

1.确定目标市场的程序 577

2.作为目标市场的条件 577

3.密集性市场策略 578

4.市场定位 578

1.无差异性市场策略 578

2.差异性市场策略 578

五、目标市场策略的类型 578

六、制约目标市场策略的因素 579

1.企业的任务和实力 579

2.产品特点 579

3.市场特点 579

4.产品寿命周期 579

5.竞争对手策略 579

第三章 产品策略 579

一、产品 579

1.现代产品 579

5.整体产品 580

4.附加产品 580

3.形体产品 580

2.核心产品 580

二、产品寿命周期 581

1.产品寿命周期 581

2.行业产品寿命周期 581

3.企业产品寿命周期 581

4.产品介绍期的特征 581

5.产品介绍期的营销策略 582

6.产品成长期的特征 582

7.产品成长期的营销策略 582

8.产品成熟期的特征 582

1.新产品 583

三、新产品的开发 583

11.产品衰退期的营销策略 583

10.产品衰退期的特征 583

9.产品成熟期的营销策略 583

2.全新产品 584

3.更新换代新产品 584

4.改进型新产品 584

5.新产品开发的意义 584

6.新产品开发的要求 584

7.新产品开发的方式 585

8.新产品开发的程序 585

四、产品组合及其策略 586

1.产品项目 586

2.产品线 586

3.产品组合 586

4.产品组合原则 587

5.产品组合方式策略 587

6.扩充产品组合策略 587

五、产品评价方法 588

1.产品市场寿命周期评价方法 588

7.缩减产品组合策略 588

8.特殊化产品组合策略 588

9.最佳产品组合的选择 588

2.产品获利能力评价法 589

3.四象限评价法 590

4.九象限评价法 591

5.三维分析法 592

六、产品差异化与产品定位策略 593

1.产品差异化策略 593

2.产品定位策略 593

2.类似包装策略 594

1.包装的作用 594

七、产品包装 594

3.配套包装策略 595

4.再使用包装策略 595

5.附赠品包装策略 595

6.改变包装策略 595

7.等级包装策略 595

8.创新包装策略 596

八、产品的商标 596

1.商标及其作用 596

2.使用或不使用商标策略 596

5.更换商标策略 597

6.出口商品的商标策略 597

4.使用生产者商标或销售者商标策略 597

3.使用同一商标或不同商标策略 597

3.产品技术服务的方式 598

4.销售服务工作标准化的内容 598

1.产品服务的意义 598

2.产品服务的内容 598

九、产品服务 598

第四章 定价策略 599

一、价格要素与理论价格测算 599

1.价格及其构成要素 599

2.产品成本 599

3.期间费用 599

4.利润 599

5.税金 599

6.企业商品理论销售价格的计算 599

二、定价目标和程序 601

1.定价目标 601

3.利润最大化目标 602

4.提高或维持市场占有率目标 602

2.预期收益目标 602

5.稳定物价目标 603

6.应付或防止竞争目标 603

7.树立企业形象目标 603

8.定价程序 604

9.决定所要进入的目标市场 604

10.进行成本与相关经济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604

11.选择定价目标 605

12.确定定价政策及定价策略 605

13.决定定价方法 605

1.平均成本加成法 606

14.价格的执行与调整 606

三、定价方法 606

3.目标成本加成法 607

2.加工成本加成法 607

6.需求差异定价法 608

4.盈亏平衡定价法 608

5.需求价格倒推法 608

7.边际成本分析定价法 609

8.通行定价法 609

9.产品差异定价法 610

10.相关产品比价定价法 610

11.投标定价法 610

12.贡献定价法 611

四、定价技巧 611

1.销售中的价格标示技巧 612

2.销售中的价格显示技巧 612

3.销售中的价格解释技巧 613

4.销售中的系列商品价格技巧 613

5.商业谈判中报价的技巧 614

6.商业谈判中让价的技巧 615

7.商业谈判中价格坚持的技巧 616

8.商品广告中的价格宣传技巧 617

五、定价策略 618

1.薄利多销策略 618

2.厚利少销策略 619

3.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定价策略 620

4.导入期的新产品定价策略 620

5.式样商品的定价策略 621

6.价格折扣策略 622

7.地理定价策略 624

9.特别廉价商品定价策略 625

8.价格灵活性策略 625

10.产品线定价策略 626

11.再售价格维持策略 626

第五章 销售渠道策略 627

一、销售渠道及其基本类型 627

1.销售渠道 627

2.直接销售渠道 627

3.间接销售渠道 627

二、销售渠道的中间商 627

1.中间商及其分类 627

2.批发商 628

3.零售商 628

4.代理商 629

3.市场因素 630

三、影响选择销售渠道的因素 630

1.经济效益因素 630

2.商品因素 630

4.企业自身因素 631

5.环境影响因素 631

四、销售渠道的决策 631

1.确定渠道的模式 631

2.确定中间商的数目 632

3.规定渠道成员彼此的权利和责任 633

五、销售渠道的管理、控制与调整 633

1.销售渠道的管理 633

2.销售渠道的控制 633

3.销售渠道的调整 634

2.影响商品储存量的因素 635

六、商品的储存与运输 635

1.商品储存的意义 635

3.合理确定商品储存量的方法 636

4.合理运输商品的原则和要求 636

5.合理运输商品的途径 636

第六章 市场促销策略 637

一、促销组合 637

1.促销 637

2.促销的作用 638

3.促销组合的内容 638

4.促销组合的选择 639

二、广告与宣传 639

1.广告及其特点 639

2.广告的作用 640

3.广告目标的选择 640

4.广告媒体及其选择 640

5.广告设计策略 641

6.广告商品策略 641

7.广告媒介策略 642

8.广告心理策略 642

9.广告预算 642

10.广告效果的测定 643

11.宣传及其特点 644

12.宣传的作用 644

13.宣传的手段 644

三、人员推销 645

1.人员推销及其特点 645

2.人员推销的功能 645

3.人员推销的任务 645

4.人员推销的程序与策略 645

7.推销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647

6.销售力量的确定 647

5.人员推销的分派 647

8.推销人员的激励与评价 648

四、营业推广 648

1.营业推广及其特点 648

2.营业宣传推广 649

3.营业销售推广 649

4.营业推广的工作程序 650

5.营业推广方案的评估 650

五、公共关系 651

1.公共关系及其特点 651

2.公共关系的主要内容 651

3.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 653

4.公关人员的管理 653

2.营销谈判的原则 654

1.营销谈判 654

六、营销谈判 654

3.营销谈判的主要内容 655

4.营销谈判的程序 656

5.营销谈判的基本方法 657

6.营销谈判的技巧 658

七、商品销售后的服务 660

1.商品销售后服务的意义 660

2.商品销售后服务的方式 660

第七章 市场拓展策略 661

一、扩张性策略 661

1.市场渗透策略 661

2.市场开发策略 661

3.产品开发策略 661

5.联合多角化经营策略 662

4.同心多角化经营策略 662

6.多角化经营的作用 662

二、多角化经营策略 662

1.多角化经营 662

3.垂直多角化经营策略 662

2.水平多角化经营策略 662

7.实施多角化经营策略的因素 663

8.运用多角化经营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664

第八章 市场竞争策略 664

一、市场竞争概述 664

1.市场竞争及其作用 664

2.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 665

3.市场竞争的形式 665

4.市场竞争的内容 665

二、市场竞争策略 666

1.以优取胜 666

2.以新取胜 666

6.以廉取胜 667

7.以多取胜 667

5.以诚取胜 667

4.以快取胜 667

3.以美取胜 667

8.以信息取胜 668

9.以信誉取胜 668

10.以联合取胜 668

11.以灵活多变取胜 668

12.以准取胜 668

第九章 市场营销的经济效益 669

一、市场营销经济效益的评价 669

1.市场营销经济效益 669

2.市场营销经济效益评价的原则 669

3.市场营销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 669

二、市场营销经济效益的分析 670

1.市场占有率的分析 670

3.发展新产品投资效益的分析 671

2.投资效益分析中的时间因素 671

4.销售网点选择的经济效益分析 673

5.盈利情况下的市场经营策略 673

6.亏损情况下的市场经营策略 676

第十章 市场信息与市场情报 676

一、市场信息 676

1.市场信息及其特点 676

2.市场信息的作用 677

3.市场信息的内容 677

4.市场信息的搜集 678

5.市场信息的处理 680

1.市场情报及其特征 681

二、市场情报 681

6.市场信息的反馈 681

2.市场情报的作用 682

3.市场情报的基本要求 683

4.市场情报的搜集途径 684

5.市场情报搜集的方法 684

6.市场情报的选择 684

7.市场情报的种类 685

8.提高企业的情报力 686

第十一章 市场调查 687

一、市场调查的作用与因素 687

1.市场调查及其分类 687

2.市场调查的作用 688

3.市场环境调查 688

4.市场专题调查 689

1.初步情况分析 690

2.非正式调查 690

3.决定搜集资料的方法 690

4.准备所需的调查表格 690

5.抽样设计 690

二、市场调查的步骤 690

6.现场实地调查 691

7.整理分析资料 691

8.提出调查报告 691

9.实施与反馈 691

三、市场调查方法 691

1.询问法 691

3.实验法 693

2.观察法 693

四、市场调查技术 694

1.抽样技术 694

2.概率抽样 694

3.非概率抽样 695

4.询问技术 696

5.二项选择法 696

6.多项选择法 696

7.自由回答法 696

8.漏斗法 696

9.比较法 696

10.顺应法 696

14.设计调查表的原则 697

15.设计调查表的步骤 697

11.评定法 697

12.调查表的设计 697

16.调查表中问题的设计 698

第十二章 市场预测 698

一、市场预测概述 698

1.市场预测 698

2.市场预测的作用 698

3.市场预测的分类 699

4.市场预测原理 699

5.市场预测的步骤 700

6.市场预测内容 700

3.顾客意见法 701

4.专家意见法 701

2.推销人员意见法 701

1.经理人员意见法 701

二、定性市场预测方法 701

5.主观概率预测法 702

三、定量市场预测方法 702

1.简单平均法 702

2.简单移动平均法 702

3.加权移动平均法 702

4.简单指数平滑法 703

5.移动平均模型法 704

6.百分比率法 705

7.大致预测法 705

8.比例推算法 705

9.增长曲线法 705

10.趋势预测法 705

14.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706

12.回归分析法 706

13.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706

11.基数迭加法 706

1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707

16.非线性回归分析法 708

17.领先指标法 708

第十三章 营销决策 708

一、营销决策及其内容 708

1.营销决策 708

2.营销决策的类型 708

3.营销目标决策 709

4.营销方针决策 709

5.市场选择决策 709

6.市场营销组合因素决策 709

二、营销决策的原则 709

1.择优原则 709

5.可行性原则 710

3.科学性原则 710

4.系统性原则 710

2.创新原则 710

三、营销决策的程序 711

1.市场调研 711

2.确定目标 711

3.拟定方案 711

4.择优方案 711

5.实施与反馈 711

四、营销决策的方法 712

1.风险型决策 712

2.期望值法 712

3.边际分析法 712

4.决策树法 713

8.大中取大法 714

5.敏感性分析法 714

6.不确定型决策 714

7.小中取大法 714

9.折衷法 715

10.最小后悔法 715

11.贝叶斯决策 715

12.马尔柯夫决策 715

五、营销决策者 716

1.决策者的观念素质 716

2.决策者的能力素质 716

3.优秀决策者的必备条件 716

第十四章 营销计划与管理 716

一、市场营销计划 716

1.市场营销计划及其特点 716

2.市场营销计划体系 717

3.编制市场营销计划的原则 719

4.市场营销计划的编制程序与方法 720

二、市场营销组织 722

1.营销组织的特点 722

2.营销组织的演变过程 723

3.功能式组织机构 723

4.产品式组织机构 723

5.市场式组织机构 724

6.地区式组织机构 724

7.产品--市场式组织机构 725

8.事业部管理式组织机构 725

9.市场营销组织策略 725

2.效率控制 727

1.计划控制 727

三、市场营销控制 727

4.战略控制 729

3.利润控制 729

四、现代市场营销管理 730

1.现代营销管理目标 730

2.现代营销管理方法 731

3.管理方格图 732

4.企业家的时间管理 733

第七篇 市场管理 734

第一章 市场管理概述 734

一、市场管理的原理 734

1.系统原理 734

2.信息反馈原理 734

3.控制原理 734

2.控制职能 735

二、市场管理的职能 735

1.监督职能 735

4.弹性原理 735

3.协调职能 736

4.疏导职能 736

三、市场管理原则 736

1.“活则不乱、管而不死”的原则 736

2.依法管理市场的原则 7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