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实用中医学  上
实用中医学  上

实用中医学 上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卫生职工学院中医部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5
  • ISBN:720000605X
  • 页数:686 页
图书介绍:
《实用中医学 上》目录

中医学基础 3

第一篇 基础理论部分 3

第一章 中医学发展史概况 3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医药知识的萌芽 3

一、医药起源于生产劳动 4

二、巫术对医药的影响 5

第二节 奴隶社会时期医疗实践的初步发展 5

一、医药知识的初期发展 6

二、人对疾病和卫生保健的认识 7

一、战国、秦、汉至隋 8

第三节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 8

二、唐、宋至元 13

三、明、清至鸦片战争以前 17

第四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中医西医两个体系 22

一、中医学的继续发展 22

二、中医西医两个体系的出现 24

第五节 开展中西医结合,为创立统一的新医药学而努力 25

结束语 26

第二章 阴阳与五行 28

第一节 阴阳 28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29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30

第二节 五行 33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34

二、对五行学说的看法 35

三、五行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37

第三章 脏腑与经络 42

第一节 脏腑 42

一、五脏 43

(一)心(附:心包络) 43

(二)肝 44

(三)脾 45

(四)肺 46

(五)肾(附:女子胞) 47

二、六腑 50

(一)胆 50

(二)胃 50

(三)小肠 50

(四)大肠 51

(五)膀胱 51

(六)三焦 51

三、脏腑组织间的关系 52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52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55

四、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 56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56

(一)精 57

(二)气 58

(三)神 60

第二节 经络 60

一、十二经脉 61

二、奇经八脉 80

第四章 病因与病理 84

第一节 病因 85

一、六淫 85

(一)风 87

(二)寒 88

(三)暑 89

(四)湿 89

(五)燥 90

(六)火(热) 91

二、疫疠 92

三、七情 93

四、饮食不节 94

五、劳逸过度 95

附:痰饮 95

第二节 病理 97

一、表里出入 97

二、上下升降 98

三、寒热进退 99

四、邪正虚实 100

五、气血失调 101

六、阴阳盛衰 104

第五章 诊法与辨证 105

第一节 诊法 105

一、望诊 105

(一)一般观察 105

(二)局部观察 107

二、闻诊 116

(一)听声音 116

(一)问寒热 117

(二)嗅气味 117

三、问诊 117

(二)问汗 118

(三)问头身 119

(四)问胸腹 121

(五)问饮食 122

(六)问二便 123

(七)问睡眠 125

(八)问妇女经、带、胎、产 125

(九)问小儿 126

(一)切脉 126

(二)触诊 134

第二节 辨证 135

一、八纲辨证 135

(一)表里 136

(二)寒热 138

(三)虚实 138

(四)阴阳 140

二、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141

(一)《伤寒论》六经病辨证 141

(二)温病之卫、气、营、血病和三焦病辨证 144

三、脏腑辨证 149

(一)心病 149

(二)肝病 151

(三)脾病 154

(四)肺病 157

(五)肾病 160

(六)胃病 163

(七)小肠病 164

(八)大肠病 164

(九)膀胱病 165

附一:五脏气、血、阴、阳虚证鉴别简表 166

附二:五脏气、血、阴、阳实证鉴别简表 167

附三:十二经脉见证 167

第一节 治则的内容 171

一、治病求本 171

第六章 治疗法则 171

二、标本缓急 172

三、正治与反治 173

四、祛邪与扶正 174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75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176

七、虚实补泻 176

八、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相结合 177

一、八法的运用 178

(一)汗法 178

第二节 治法的运用 178

(二)吐法 179

(三)下法 180

(四)和法 181

(五)温法 182

(六)清法 183

(七)补法 184

(八)消法 185

(九)八法的配合运用 186

二、常用的治疗方法 187

第一章 中药的一般知识 195

药物部分 195

第一节 中药的来源 195

第二篇 药物方剂部分 195

第二节 药物的性能 196

一、四气五味 196

二、升降浮沉 197

三、归经 199

第三节 中药的炮制 199

第四节 中药的用法 201

一、配伍 201

二、用药禁忌 202

三、剂量 203

第二章 临床常用药物 205

第一节 解表药 205

—、发散风寒药 207

二、发散风热药 217

三、发散风湿药 225

第二节 祛暑药 234

第三节 泻下药 240

一、攻下药 242

二、润下药 245

第四节 驱虫药 248

第五节 祛寒药 253

第六节 清热药 261

一、清热泻火药 262

二、清热燥湿药 271

三、清热解毒药 278

四、清热凉血药 291

第七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 299

一、温化寒痰止咳平喘药 301

二、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药 309

三、润肺止咳化痰平喘药 316

第八节 理气药 320

第九节 消导药 333

第十节 理血药 336

一、止血药 338

二、活血药 347

第十一节 渗湿利水药 361

第十二节 安神镇惊药 376

一、安神药 377

二、镇惊药 383

第十三节 固涩药 393

第十四节 补养药 404

一、补气药 405

二、补阳药 413

三、补血药 423

四、补阴药 430

附一:脏腑用药规律 439

一、肝 439

三、心 440

四、小肠 440

二、胆 440

五、脾 441

六、胃 441

七、肺 442

八、大肠 442

九、肾 443

十、膀胱 443

附二:备用药 444

一、解表药 444

二、泄下药 446

三、驱虫药 446

四、祛寒药 447

五、清热药 447

六、止咳化痰平喘药 450

七、理气药 451

八、消导药 452

九、理血药 452

十、渗湿利水药 455

十一、安神镇惊药 456

十二、固涩药 456

十三、补养药 457

十四、芳香开窍药 458

十五、外用药 459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 464

第一章 方剂的基本知识 464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464

方剂部分 464

二、方剂的加减变化 465

第二节 方剂的剂型和服用方法 466

一、方剂的剂型 466

二、服用方法 469

第一节 解表剂 470

一、辛温解表 470

第二章 临床常用方剂 470

二、辛凉解表 472

三、补益解表 476

第二节 祛暑剂 479

一、清暑 479

二、祛暑解表 480

三、清暑利湿 482

四、清暑益气 484

第三节 祛风湿剂 485

一、宣散风湿 486

二、疏风活络 488

第四节 清热泻火剂 491

一、清气分热 492

二、清营凉血 495

三、气血两清 496

四、清热解毒 499

五、解毒消痈 502

六、清脏腑热 504

七、养阴清热 512

第五节 润燥剂 514

一、轻宜润燥 515

二、养阴润燥 517

第六节 泻下剂 521

一、寒下 521

二、温下 525

三、润下 526

四、补益攻下 527

第七节 表里双解剂 529

第八节 和解剂 533

二、调和营卫 536

三、调和脏腑 538

第九节 开窍剂 543

一、凉开 543

二、温开 547

第十节 熄风止痉剂 550

一、和解少阳 553

第十一节 止咳乎喘祛痰剂 556

一、止咳平喘 556

二、祛痰 564

(一)清热化痰 565

(二)燥湿化痰 569

第十二节 祛湿利尿剂 572

一、燥湿化浊 572

二、清热利湿 575

三、利水化湿 579

四、温化水湿 584

第十三节 理气剂 587

一、行气 588

二、降气 592

第十四节 理血剂 595

一、止血 595

二、活血祛瘀 600

三、调经 608

第十五节 消导剂 612

第十六节 驱虫剂 616

第十七节 温里回阳剂 619

一、温中祛寒 619

二、回阳救逆 621

三、温经通络 624

第十八节 补益剂 626

一、补气 626

二、补血 631

三、气血双补 635

四、补阴 637

五、补阳 642

第十九节 安神剂 647

一、养血安神 648

二、重镇安神 650

第二十节 固涩剂 653

一、敛汗固表 654

二、涩精止遗 655

三、涩肠固脱 657

四、固崩止带 658

一、解表剂 660

二、祛暑剂 660

附:备用方剂 660

三、祛风湿剂 661

四、清热泻火剂 662

五、润燥剂 662

六、泻下剂 663

七、表里双解剂 663

九、开窍剂 664

十、熄风止痉剂 664

八、和解剂 664

十一、止咳平喘祛痰剂 665

十二、祛湿利尿剂 666

十三、理气剂 667

十四、理血剂 667

十五、消导剂 668

十六、虫剂 669

十七、温里回阳剂 669

十八、补益剂 670

十九、安神剂 672

二十、固涩剂 672

药名索引 674

方剂索引 679

附:旧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换算表 683

第三篇 内科部分 689

第一章 内科部分概说 689

临床各科疾病 689

第一节 传染病 690

一、感冒(包括流行性感冒) 690

第二章 内科常见疾病 690

二、肺结核 696

三、传染性肝炎 696

(一)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697

(二)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699

四、肠伤寒 702

五、细菌性痢疾 707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 707

(二)慢性细菌性痢疾 709

一、支气管炎 711

(一)急性支气管炎 711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 711

(二)慢性支气管炎 713

二、支气管哮喘 715

(一)实证 716

(二)虚证 718

三、肺炎 720

四、肺脓肿 724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727

一、急性胃肠炎 727

二、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730

三、慢性肠炎 734

四、肝硬变 736

(一)早期肝硬变 737

(二)晚期肝硬变 739

第四节 心脏血管系统疾病 742

一、高血压病 742

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745

三、风湿性心脏病 750

四、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753

五、心力衰竭 756

第五节 泌尿系统疾病 760

一、肾炎 760

(一)急性肾炎 761

(二)慢性肾炎 763

(三)尿毒症 766

二、泌尿系感染 769

三、泌尿系结石 772

第六节 血液系统疾病 775

一、贫血 775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78

三、白血病 780

(一)急性白血病 781

(二)慢性白血病 782

第七节 神经系统疾病 784

一、脑血管意外 784

(一)脑溢血 785

(二)脑血栓形成 788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 789

二、癫痫 790

一、神经官能症 793

(一)神经衰弱 793

第八节 精神疾病 793

(二)癔病 795

二、精神病 797

第九节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 801

一、糖尿病 801

二、甲状腺机能亢进 804

第十节 运动系统疾病 806

关节炎 806

第十一节 其他疾病 810

一、低热 810

二、耳原性眩晕症 816

三、中暑 818

附:症状辨证施治表 822

一、生理特点 845

第一节 妇女生理及病理特点 845

(一)月经的生理 845

第一章 妇科特点 845

第四篇 妇科部分 845

(二)月经产生的机理 846

(一)病因方面 847

(二)病理方面 847

二、病理特点 847

第二节 妇科病治疗特点 848

第一节 常见月经病 849

一、月经先期 849

第二章 妇科常见疾病 849

二、月经后期 851

三、月经先后不定期 853

四、月经量少 854

五、倒经 855

六、闭经 856

七、功能性子宫出血 859

八、痛经 862

九、绝经期症侯群 866

第二节 常见妊娠病 868

一、妊娠恶阻 868

二、先兆流产 870

三、妊娠水肿 871

四、妊娠高血压 872

五、先兆于痫 873

六、子痫 874

七、异位妊娠 875

第三节 常见产后病 878

一、产后恶露不止 878

二、产后关节痛 881

三、产后缺乳 882

第四节 妇科杂病 884

一、盆腔炎 884

二、子宫脱垂 888

三、癥瘕 889

四、不孕症 891

一、生理特点 897

第一节 儿童生理及病理特点 897

二、病理特点 897

第一章 儿科特点 897

第五篇 儿科部分 897

第二节 儿科辨证及治疗特点 898

一、辨证特点 898

二、治疗特点 899

附:小儿四诊提要 899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903

一、上呼吸道感染 903

第二章 儿科常见疾病 903

附:扁桃腺炎 泡疹性咽峡炎 907

二、支气管炎 909

三、肺炎 912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 919

一、消化不良 919

二、厌食症 923

三、口腔炎 926

四、肠寄生虫病 928

五、疳积 929

第三节 泌尿系统疾病 934

一、小儿肾炎 934

(一)急性肾炎 936

(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936

(三)迁延性肾炎与慢性肾炎 937

(四)肾病综合征 939

二、肾盂肾炎(包括其他泌尿道感染) 942

三、遗尿症 943

第四节 循环造血系统疾病 945

一、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舞蹈病) 945

(一)风湿性关节炎 946

(二)风湿性心肌炎 947

(三)心力衰竭 948

(四)舞蹈病 949

二、贫血 950

(一)营养性贫血 950

(二)再生不良(障碍)性贫血 951

三、紫癜 953

(一)过敏性紫癜 954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955

第五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956

糖尿病 956

附:尿崩症 958

第六节 神经系统疾病 959

一、惊风(附:痫、痉) 959

二、新生儿破伤风 966

第七节 传染病 968

一、麻疹 968

二、流行性腮腺炎 972

三、水痘 974

四、百日咳 975

五、猩红热 976

六、急性细菌性痢疾 979

七、传染性肝炎 982

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先天性胆道梗阻 984

八、小儿麻痹 986

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989

九、流行性乙型脑炎 990

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993

十一、结核病 997

第八节 其他 1003

低烧的辨证治疗 1003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1013

二、抓住“阴证”、“阳证”的主要特点 1013

三、抓住局部辨证的特点 1015

第三节 外科疾病的治疗特点 1017

一、整体治疗(内治法) 1017

二、局部治疗(外治法) 1020

第二章 一般外科疾病 1027

第一节 疖(疖、暑疖、多发性疖、手部疮、颜面疗疮、疔毒走黄) 1027

第二节 痈 1033

第三节 丹毒 1036

第四节 急性乳腺炎 1037

第五节 慢性囊性乳房病 1040

第六节 急性淋巴结炎 1041

第七节 淋巴结核 1042

第八节 化脓性骨髓炎 1044

第九节 骨与关节结核 1046

第十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049

第十一节 血栓性静脉炎 1051

第十二节 烧、烫伤 1052

第十三节 下肢顽固性溃疡 1056

第一节 概说 1058

一、辨证要点 1058

第三章 急腹症 1058

二、治疗法则 1059

第二节 常见的急腹症 1060

一、急性阑尾炎 1060

二、胆道蛔虫症 1062

三、急性胆囊炎与胆石症 1063

四、急性胰腺炎 1067

五、急性肠梗阻 1069

六、溃疡病急性穿孔 1072

第一节 痔 1075

一、内痔 1075

第四章 常见肛门疾病 1075

二、外痔 1077

第二节 肛瘘与直肠脱垂 1079

一、肛瘘 1079

三、混合痔 1079

二、直肠脱垂 1082

第一节 荨麻疹 1082

第五章 常见皮肤病 1083

一、急性荨麻疹 1084

二、慢性荨麻疹 1085

第二节 丘疹状荨麻疹 1086

第三节 神经性皮炎 1087

第四节 湿疹 1089

一、成人湿疹 1090

二、婴儿湿疹 1094

第五节 牛皮癣 1095

第六节 带状疱疹 1097

第七节 接触性皮炎 1099

第六章 恶性肿瘤 1102

第一节 概说 1102

第七篇 针灸与新医疗法 1105

一、食道癌 1105

第一章 概说 1105

第二节 常见恶性肿瘤及治疗 1105

二、胃癌 1107

三、肠癌 1109

四、肝癌 1110

五、肺癌 1111

六、乳腺癌 1112

七、子宫颈癌 1114

八、放射反应的中医治疗 1119

(一)胃肠道反应 1119

(二)放射性直肠炎 1119

(三)放射性膀胱炎 1120

(四)放射后肢体浮肿 1120

(五)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 1121

(六)放射性血小板减少症 1121

(七)放射性肺炎 1121

第七章 骨科疾病 1123

第一节 概说 1123

第二节 基本手法与固定要点 1124

一、基本手法 1124

二、固定要点 1125

第三节 治疗法则及用药规律 1126

一、锁骨骨折 1128

第四节 常见的骨折 1128

二、肱骨干骨折 1129

三、肱骨外髁颈骨折 1130

四、肱骨髁上骨折 1131

五、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肱关节脱位(孟特季阿氏骨折) 1132

六、前臂骨折(尺、桡骨骨折) 1133

七、桡骨远端骨折 1134

八、第一掌骨骨折 1135

九、小腿骨折(胫、腓骨骨折) 1136

十、踝部骨折 1137

一、下颌关节脱位 1138

第五节 常见的关节脱位 1138

二、肩关节脱位 1139

三、肘关节脱位 1139

四、拇指掌关节脱位 1140

五、骶髂关节损伤 1141

六、髋关节脱位 1141

七、趾蹠关节脱位 1142

二、膝关节软组织损伤 1143

第六节 新鲜软组织扭挫伤 1143

一、躁关节软组织损伤 1143

三、肘关节软组织损伤 1144

四、腕关节软组织损伤 1145

第七节 骨科杂病 1146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1146

二、腰部扭伤 1148

三、腱鞘炎 1148

四、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1149

五、外伤性截瘫 1149

(一)中药治疗 1150

(二)针灸治疗 1156

(三)电针治疗 1158

(四)穴位注射 1159

(五)功能锻炼 1160

第八章 眼、耳、鼻、喉科常见病 1163

第一节 眼科常见病 1163

一、睑缘炎 1163

二、麦粒肿 1164

三、霰粒肿 1165

四、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1166

五、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1167

六、角膜炎 1169

七、虹膜睫状体炎 1170

八、白内障 1172

九、青光眼 1174

十、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 1177

十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1179

十二、视神经萎缩 1180

第二节 耳鼻喉科常见病 1183

一、外耳道疖和外耳道炎 1183

二、化脓性上中耳炎 1183

(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1184

(一)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1184

三、过敏性鼻炎 1185

四、慢性鼻炎 1185

五、慢性鼻窦炎 1186

六、急性咽炎 1188

七、慢性咽炎 1189

八、急性扁桃体炎 1190

九、急性喉炎 1190

十、慢性喉炎 1191

第一节 刺灸法 1196

一、针法 1196

第二章 针灸疗法 1196

二、灸法 1199

第二节 经络腧穴简介 1201

一、腧穴的分类 1202

二、腧穴的定位与取法 1202

三、十四经腧穴主治纲要 1205

第三节 十四经常用腧穴 1212

一、手太阴肺经 1212

二、手少阴心经 1214

三、手厥阴心包经 1217

四、手阳明大肠经 1220

六、手少阳三焦经 1223

五、手太阳小肠经 1224

七、足阳明胃经 1233

八、足太阳膀胱经 1240

九、足少阳胆经 1251

十、足太阴脾经 1257

十一、足少阴肾经 1261

十二、足厥阴肝经 1265

十三、督脉 1268

十四、任脉 1274

第四节 经外奇穴及新穴位 1280

一、头面部 1280

二、背腰部 1283

三、胸腹部 1285

四、上肢部 1286

五、下肢部 1288

第五节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 1290

一、选穴与配穴 1290

二、常见病的治疗 1292

(一)内科常见病 1292

(二)妇科、儿科常见病 1308

(三)外科、五官科常见病 1311

第一节 耳针疗法 1317

一、耳壳的解剖部位 1317

第三章 新医疗法 1317

二、耳针的穴位 1318

三、治疗方法与步骤 1320

四、注意事项 1321

五、各系统参考穴位 1321

第二节 手针疗法 1322

一、手背部穴位 1322

二、手掌部穴位 1324

第三节 头针疗法 1324

一、刺激区的划分 1325

第四节 水针疗法 1326

三、适应症 1326

一、腰腿疼常见的痛点部位 1326

二、操作手法 1326

二、治疗方法 1327

第五节 埋线疗法 1328

一、穴位的选择 1328

三、注意事项 1328

二、操作方法 1329

三、体会 1329

第六节 挑治疗法 1330

第七节 经络综合疗法 1331

一、寻找阳性反应物的方法 1331

二、治疗方法 1333

第一节 基本手法和操作原则 1336

一、基本手法 1336

附:按摩疗法 1336

第二节 常见病症的治疗 1337

一、落枕 1337

二、操作原则 1337

二、肩关节周围炎 1338

三、踝关节扭伤 1338

六、膝关节风湿症 1339

五、腰、背肌劳损 1339

七、胃炎(或成人消化不良) 1339

四、跟腱炎 1339

九、腹泻或慢性痢疾 1340

十、小儿消化不良 1340

八、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1340

十三、口眼歪斜 1341

十二、偏头痛 1341

十四、坐骨神经痛 1341

十一、头痛 1341

十五、颈椎病 1342

四、切诊 812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