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管理功效学
管理功效学

管理功效学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俊卿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02315543
  • 页数:302 页
图书介绍:
《管理功效学》目录
标签:功效 管理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管理与效益 2

一、管理的内涵与历史沿革 2

二、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4

三、效益是管理追求的目标 9

四、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 11

第二节 管理功效学的基本概念 13

一、管理功效学的含义 13

二、管理功效学的研究内容 14

三、系统性和实践性是管理功效学的重要特点 15

四、管理功效学的研究方法 15

第三节 管理功效学与工效学、管理工效学 19

一、什么是工效学 19

二、什么是管理工效学 23

三、管理功效学与二者的异同 27

第二章 管理思想与管理效益 29

第一节 管理思想对管理效益的作用 29

一、导向作用 30

二、倍增作用 30

三、补救作用 31

第二节 国外基于人性假设的管理思想 32

一、X理论 32

二、“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学说 35

三、Y理论 37

四、超Y理论(权变理论) 39

五、Z理论 41

第三节 系统管理思想 45

一、追求整体功能、效益最优的整体管理思想 46

二、有机联系的统筹管理思想 46

四、有明确目的的目标管理思想 47

三、区分层次的能级管理思想 47

五、适应环境的弹性管理思想 48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48

一、关于人性的假设 49

二、关于系统管理思想的萌芽 49

三、关于标准管理思想 50

四、关于道义和义利 50

五、关于人际关系和赏罚激励 51

六、关于分配观 52

第五节 毛泽东管理思想 52

一、毛泽东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52

二、毛泽东管理思想的核心 58

三、对毛泽东管理思想的评价 58

一、从霍桑实验说起 60

第一节 人们的心理活动对工作效果的影响 60

第三章 管理心理与管理效益 60

二、人们的心理活动对行为及其行为结果的影响 61

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63

一、需要和激励 63

二、群体心理与管理 71

三、领导心理与管理 77

四、组织心理 81

第三节 我国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 82

一、一般情况 82

二、对计算机专业人员心理状态的调查研究结果 83

三、关于改善管理工作的意见 91

第四章 管理系统的结构与特性 97

第一节 任务结构 97

一、什么是任务结构 97

二、任务结构影响管理功效的因素 98

第二节 组织结构 100

一、什么是组织结构 100

二、组织结构影响管理功效的因素 101

第三节 权力结构 107

一、什么是权力结构 107

二、权力结构影响管理功效的因素 107

第四节 人员结构 109

一、什么是人员结构 109

二、人员结构影响管理功效的因素 111

第五节 信息结构 114

一、什么是信息结构 114

二、信息结构影响管理功效的因素 115

第六节 管理系统的特性 119

一、整体性 119

二、关联性 121

三、层次性 122

四、环境适应性 123

五、目的性 124

第五章 管理系统的功能及能力 125

第一节 决策功能 126

一、决策功能的概念 126

二、提高决策功能的必要条件 127

三、决策功能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130

第二节 计划功能 132

一、计划功能的概念 132

二、计划的作用 133

三、提高计划功能的必要条件 134

第三节 组织功能 136

一、组织功能的概念 136

二、正确发挥组织功能的几个问题 137

一、指挥功能的概念 139

第四节 指挥功能 139

二、正确发挥指挥功能的几个问题 140

第五节 控制功能 141

一、控制功能的概念 141

二、有效发挥控制功能的必要条件 142

三、控制的类型 143

第六节 协调功能 144

一、协调功能的概念 144

二、协调的内容 145

三、协调的对象 145

第七节 激励功能 146

一、激励功能的概念 146

二、提高激励功能的必要条件 146

一、服务功能的概念 147

第八节 服务功能 147

二、提高服务功能的关键 148

第九节 管理系统的能力 148

一、管理系统能力的概念 148

二、管理系统的能力要素 149

三、管理系统能力素的结构 151

四、管理系统能力的测度与评价 152

第六章 管理系统的机制及协和性 155

第一节 决策控制机制 156

一、决策控制机制的概念及表现 156

二、影响决策控制机制的因素 158

第二节 信息反馈机制 159

一、反馈机制的概念及表现 159

二、影响反馈机制的因素 160

一、自我调节机制的概念及表现 163

第三节 自我调节机制 163

二、影响自我调节机制的因素 164

第四节 环境适应机制与竞争机制 164

一、环境适应机制的概念及表现 164

二、影响环境适应机制的因素 165

三、关于竞争机制 167

第五节 管理系统的协和性 169

一、管理系统协和性的概念 169

二、管理系统协和性的理论依据 169

三、增强管理系统协和性的途径 170

第六节 承包制与管理系统的机制 175

一、承包合同制使上层管理从管理型转变为决策型 175

二、承包合同制可使系统的下层由被动系统变为自主系统 177

三、承包合同制可增强管理系统的环境适应能力 179

一、在管理思想上要有个转变 181

第七节 把管理改革的重点放在改善运行机制上 181

二、改革的重点应当是建立健全系统的机制 182

三、合理利用与操纵机制 183

第七章 管理系统的环境和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封闭性 185

第一节 管理系统的环境 185

一、管理系统的环境因素 185

二、管理系统对环境的需要 188

三、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89

第二节 管理系统的开放性 192

一、开放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192

二、开放性的意义 193

三、开放是管理系统改革的重要内容 195

第三节 管理系统的封闭性 197

一、封闭性的概念 197

二、对外界环境的封闭性 197

三、对系统内部的封闭性 199

第四节 开放性与封闭性的辩证统一 202

一、开放性与封闭性相互依存 203

二、开放性与封闭性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203

三、开放性与封闭性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对立面转化 205

四、开放性、封闭性各在适当程度上实现统一 206

第八章 管理效益及有效管理 208

第一节 效率、效果、效益 208

一、效率 208

二、效果 208

三、效益 209

第二节 效益的分类 210

一、经济效益 210

二、社会效益 211

三、科学效益 211

四、生态效益 212

第三节 各种效益的辩证统一 213

一、从系统的整体效益谈起 213

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整体性 214

三、科学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性 215

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性 217

五、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性 218

第四节 科技、经济、社会的“三环”关系 218

一、概念上的“三环”关系 219

二、作用机制上的“三环”关系 220

三、“三环”关系对决策、管理的启示 222

第五节 有效管理的一般原则 224

一、统筹原则 224

二、民主集中原则 226

三、动力原则 227

四、效益原则 229

五、主动原则 230

第六节 有效管理方法 231

一、系统管理 232

二、目标管理 235

三、关于领导与管理的“黑箱”艺术 237

第七节 目标的一致性与管理的有序性、有效性 239

一、机关工作忙乱的原因 240

二、目标一致是管理有序性、有效性的基础 241

第九章 管理效益评价 243

第一节 效益评价的一般理论 243

一、效益评价是对“系统行为”结果的综合评价 243

二、评价指标与系统总目标的一致性 246

三、“硬评价”与“软评价”结合 247

一、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251

第二节 设计评价指标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51

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252

第三节 硬评价指标体系 256

一、经济效益硬评价指标体系 256

二、科研单位综合效益硬评价指标体系 260

第四节 软评价指标体系 264

第五节 评价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与评价程序 266

一、准备工作 266

二、数学模型 267

三、计算程序 269

四、评价程序(评价结果排序) 269

第六节 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与分析 270

一、专家的选择 270

二、权重分配(确定)的方法 271

三、分析结果 273

一、五六十年代以来系统工程、运筹学应用情况 275

第十章 管理科学技术向实际效益的转化 275

第一节 管理科学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275

二、70年代后期以来管理科学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情况 277

三、管理科学技术的应用仍是薄弱环节 280

第二节 “转化”的内部动力及条件 281

一、管理科学技术面向实际是“转化”的前提 281

二、管理系统的需求是“转化”的根本动力 282

三、管理者的素质是“转化”的关键 285

四、必要的物质条件 286

第三节 “转化”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286

一、安定、团结、民主、平等的社会、政治环境 286

二、良好的经济环境 288

三、优越的科学文化环境 289

四、良好的政策环境 291

五、一定程度的技术市场环境 292

第四节 关于“转化”机制 294

一、内部动力 294

二、外部压力 294

三、宏观引力 295

四、政府的调节作用 295

五、社会主义觉悟、道德的作用 297

第五节 “转化”的特点 297

一、“转化”方式的“软”性质 297

二、“转化”作用的间接性 298

三、“转化”时商品的次强性与“软商品”性 298

四、“转化”效益的隐蔽性与潜在性 299

五、“转化”自身的高效性 299

六、“转化”对管理系统、管理体制的依赖性 299

主要参考文献 3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