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学
中医学

中医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河北医学院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0
  • ISBN:14048·3762
  • 页数:367 页
图书介绍:
《中医学》目录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1

(一)中国医药学的起源 1

绪论 1

(二)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2

(三)治疗方法的丰富 2

(四)临床医学的发展 3

(五)预防医学 5

(六)对外交流 6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6

(一)整体观念 7

三、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和展望 8

一、气的病证 8

(二)辨证论治 8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10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0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10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1

(一)阴阳的相互对立 11

(二)阴阳的相互依存 11

(三)阴阳的相互消长 11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12

(五)阴阳的平衡 12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2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2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3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3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3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3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4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4

(一)对事物的五行分类 14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15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5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15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16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 16

小结 16

第二章 脏腑 18

第一节 脏腑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 18

一、精 18

二、气 19

五、神 20

三、血 20

四、津液 20

六、精、气、血、津液、神的相互关系 21

(一)心 22

第二节 脏与腑 22

一、心与小肠 22

[附]心包 23

(二)小肠 23

二、肺与大肠 24

(一)肺 24

(二)大肠 25

三、肝与胆 25

(一)肝 25

(二)胆 26

(一)脾 27

四、脾与胃 27

(二)胃 28

五、肾与膀胱 28

(一)肾 28

(二)膀胱 30

六、三焦 30

[附]一、命门 31

二、女子胞 31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31

一、脏与脏 32

三、脏与腑 34

二、腑与腑 34

小结 35

第三章 经络 37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作用 37

一、经络的概念 37

二、经络的组成 37

(一)生理方面 38

(二)病理方面 38

(三)诊断方面 38

(四)治疗方面 38

三、经络的作用 38

第二节 十二正经的名称分类、循行、交接流汪 39

一、名称分类 39

二、循行 39

三、交接流注 40

第三节 奇经八脉 40

小结 41

第一节 六淫 42

第四章 病因 42

一、风 43

(一)风邪的性质和特点 43

(二)常见的风证 43

二、寒 44

(一)寒邪的性质和特点 44

(二)常见的寒证 44

(二)常见的暑证 45

(一)暑邪的性质和特点 45

三、暑 45

四、湿 46

(一)湿邪的性质和特点 46

(二)常见的湿证 46

五、燥 47

(一)燥邪的性质和特点 47

(二)常见的燥证 47

(一)火的性质和特点 48

第二节 疫疠 48

(二)常见的火证 48

六、火 48

一、饮食 49

第三节 七情 49

第四节 饮食、劳倦 49

二、劳倦 50

第五节 痰饮、瘀血 50

一、痰饮 50

二、瘀血 51

第六节 外伤和虫兽伤害 52

小结 52

第七节 寄生虫 52

第五章 诊法 54

第一节 望诊 54

一、全身情况 54

(一)神 54

(二)色 54

(三)形态 55

二、局部情况 56

(一)正常人舌象与舌诊的脏腑分部 57

三、舌 57

1.舌质 58

(二)舌诊的方法与注意点 58

(三)舌诊的内容 58

2.舌苔 59

四、小儿指纹 60

第二节 闻诊 61

一、听声音 61

二、嗅气味 62

第三节 间诊 62

一、问一般情况 63

二、问现病史 63

三、问既住病史及个人史和家族史 65

[附]十问歌 66

第四节 切诊 66

一、脉诊 66

(一)诊脉的部位与方法 66

(二)寸口脉反应脏腑病证 67

(三)正常脉象与影响脉象的因素 67

(四)病脉与主病 67

(五)相兼脉与主病 70

二、按诊 72

(二)按胸腹 72

(一)按肌肤 72

小结 73

第六章 辨证 74

第一节 八纲辨证 74

一、表里 74

二、寒热 76

三、虚实 78

四、阴阳 79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联系 80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81

二、血的病证 82

三、津液的病证 83

第三节 脏腑辨证 85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85

(一)心病辨证 85

(二)小肠病辨证 87

(一)肝病辨证 88

二、肝与胆病辨证 88

(二)胆病辨证 91

三、脾与胃病辨证 92

(一)脾病辨证 92

(二)胃病辨证 93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95

(一)肺病辨证 95

(二)大肠病辨证 97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98

(一)肾病辨证 99

(二)膀胱病辨证 100

六、两脏合病的辨旺 101

(一)心肺气虚 101

(二)心脾两虚 101

(三)心肾不交 101

(四)肝肾阴虚 101

(八)脾肺气虚 102

(七)肝火犯肺 102

(九)肺肾阴虚 102

(五)肝脾不和 102

(六)肝胃不和 102

(十)脾肾阳虚 103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03

一、太阳病证 103

二、阳明病证 104

三、少阳病证 105

四、太阴病证 105

五、少阴病证 105

六、厥阴病证 106

二、气分证 107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107

一、卫分证 107

三、营分证 108

四、血分证 109

第六节 三焦辨证 110

小结 110

第七章 预防与治法 112

第一节 预防 112

一、未病先防 112

一、治疗原则 113

第二节 治法 113

二、既病防变 113

(一)治病求本 114

(二)标本缓急 114

(三)正治反治 115

(四)扶正祛邪 116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116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17

二、治疗方法 117

(三)下法 118

(一)汗法 118

(二)吐法 118

(四)和法 119

(五)温法 119

(六)清法 119

(七)消法 120

(八)补法 120

小结 120

二、中药的炮制 122

一、中药的采集与保存 122

第八章 中草药 122

第一节 基本知识 122

三、中药的性能 123

四、中药的应用 125

(一)十八反药歌 125

(二)十九畏药歌 125

(三)妊娠用药禁忌 125

一、解表药 126

(一)辛温解表药:麻黄 桂枝荆芥 防风 紫苏 羌活 藁本白芷 细辛 生姜 126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26

五、中药的用量 126

(二)辛凉解表药:薄荷 柴胡 葛根 菊花 牛劳子 桑叶 升麻 蔓荆于 浮萍 蝉蜕 淡豆豉 西河柳 茉莉花 130

二、祛风湿药:独活 秦艽 威灵仙 木瓜 海风藤 豨莶草 防己 五加皮 桑寄生 伸筋草 穿山龙 马钱子 老鹳草 过江龙 臭梧桐 透骨草 徐长卿 接骨木 黑老虎 两面针 辣蓼 136

三、祛湿药 144

(一)化湿药:藿香 佩兰 香薷 苍术 白扁豆 144

(二)淡渗利水药:茯苓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萆薢 玉米须 向日葵 鸭跖草 146

(三)清热利湿药:茵陈 木通 车前子 滑石 金钱草 海金砂 萹蓄 石苇 通草 冬瓜皮 瞿麦 冬葵子 148

四、清热药 151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 知母 竹叶 夏枯草 栀子 龙胆草 芦根 决明子 密蒙花 青箱子 谷精草 猪毛菜 胆汁 芹菜 154

(二)清热解毒药:金银花 连翘 大青叶 板蓝根 蒲公英 紫花地丁 败酱草 白头翁 山豆根 射干 马勃 漏芦 土茯苓 鱼腥草 红藤 马齿苋 穿心莲 白花蛇舌草 虎杖 白屈菜 158

(三)清热凉血药:生地 牡丹皮 犀角 紫草 玄参 丝瓜络 172

(四)清热燥湿药:黄芩 黄连 黄柏 秦皮 白鲜皮 苦参 174

(五)清热解暑药:荷叶绿豆 176

(六)清虚热药:青蒿 银柴胡 地骨皮 白蔽 176

五、捎导药:神曲 山楂 麦芽 谷芽 鸡内金 莱菔子 水红花子 185

六、催吐药:瓜蒂 藜芦 187

七、泻下药 188

(一)攻下药:大黄 芒硝 番 泻叶 188

(二)润下药:郁李仁 大麻仁 189

(三)逐水药:甘遂 大戟 商陆 巴豆 牵牛子 190

八、祛痰止咳药 192

(一)温化寒痰药:半夏 天南星 白芥子 旋复花 白前 桔梗 棉花根 193

(二)清化热痰药:前胡 瓜蒌 贝母 葶苈子 天竺黄 竹茹 昆布 海藻 海浮石 瓦楞子 暴马子 紫花杜鹃 满山红 平地木 195

(三)止咳平喘药:杏仁 紫苑 款冬花 百部 枇杷叶 白果 桑白皮 马兜铃 洋金花 198

九、温里药:干姜 附子 肉桂 吴茱萸 草豆蔻 小茴香 204

十、理气药:陈皮 青皮 枳实 香附 木香 乌药 砂仁 厚朴 薤白 苦楝子 沉香 大腹皮 丁香 207

十一、理血药 212

(一)止血药:仙鹤草 白芨 大、小蓟 茜草 茅根 地榆 槐花 血余炭 藕节 陈棕炭 旱莲草 蒲黄 三七 艾叶 侧柏叶 紫珠草 羊蹄 铁苋菜 鸡冠花 瓦松 212

(二)活血药:丹参 延胡 鸡血藤 郁金 泽兰 桃仁 红花 五灵脂 穿山甲 王不留行 水蛭 ?虫 乳香 三棱 益母草 川芎 牛膝 赤芍 姜黄 毛冬青 甜瓜子 兔儿伞 ?木 急性子 鬼箭羽 月季花 218

十二、补益药 230

(一)补气药:人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黄精 大枣 甘草 231

(二)补血药:当归 白芍 龙眼肉 熟地 阿胶 紫河车 何首乌 234

(三)补阴药:沙参 麦门冬 天门冬 石斛 白合 玉竹 枸杞子 女贞子 龟板 鳖甲 236

(四)补阳药:补骨脂 巴戟天 菟丝子 续断 杜仲 淫羊藿 狗脊 益智仁 肉苁蓉 鹿角 列当 冬虫 夏草 鹿衔草 239

十三、固涩药 247

(一)敛汗药:浮小麦 麻黄根 五味子 山萸肉 247

(二)固精止带药:芡实 金樱子 桑螵蛸 海螵蛸 248

(三)涩肠止泻药:赤石脂 乌梅 肉豆蔻 石榴皮 椿白皮 诃子 罂粟壳 249

十四、熄风药:天麻 全蝎 僵蚕 钩藤 蜈蚣 羚羊角 代赭石 石决明 地龙 萝布麻 水杨梅 253

十五、安神药:朱砂 琥珀 磁石 牡蛎 酸枣仁 柏子仁 远志 合欢花 夜交藤 龙骨 257

十六、开窍药:麝香 冰片 菖蒲 苏合香 牛黄 261

十七、驱虫药:使君子 槟榔 苦楝根皮 芜荑 雷丸 南瓜子 大蒜 鸦胆子 贯众 263

十八、外用药:硫磺 雄黄 轻粉 白矾 炉甘石 硼砂 大枫子 樟脑 硇砂 砒石 血竭 蟾酥 木仅皮 狼毒 斑蝥 蓖麻子 267

第九章 方剂 274

第一节 方剂概说 274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274

二、方剂的剂型 275

三、治法与方剂 277

第二节 常用方剂 277

一、解表剂 277

麻黄汤(附:大青龙汤 麻黄 杏仁 石膏 甘草汤 麻黄 杏仁薏苡甘草汤) 葱豉汤 香苏散 桂枝汤 银翘敝(附:桑菊饮) 升麻葛根汤(附:宣毒发表汤) 277

二、祛风剂 281

川芎茶调散 玉真散(附:五虎追风散) 牵正散 独活寄生汤 羌活胜湿汤 282

藿香正气散 平胃散 三仁汤 五苓散(附:苓桂术甘汤 四苓散 胃苓汤 猪苓汤)五皮饮 甘露消毒丹 茵陈蒿汤(附:茵陈四逆汤 栀子柏皮汤)八正散 六一散 284

三、祛湿剂 284

四、清热剂 290

白虎汤(附: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桂枝汤 竹叶石膏汤) 清营汤(附:清宫汤) 犀角地黄汤(附:神犀丹) 清瘟败毒饮 黄连解毒汤(附:泻心汤) 291

五、和解剂 300

小柴胡汤(附:蒿芩清胆汤) 逍遥散 四逆散(附:柴胡疏肝散) 痛泻要方 半夏泻心汤(附: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300

六、消导剂 303

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 键脾丸(附:枳术丸) 303

瓜蒂散 盐汤探吐方 305

七、催吐剂 305

八、泻下剂 306

大承气汤(附: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温脾汤 麻子仁丸(附:更衣丸 通便药条) 增液承气汤 十枣汤(附:控涎丹) 307

九、化痰止咳剂 310

二陈汤(附:杏苏散 半夏白术天麻汤 温胆汤 涤痰汤) 小青龙汤(附:小青龙加石膏汤) 桑杏汤(附:清燥救肺汤) 310

十、温里剂 314

理中丸(附:附子理中丸 桂枝人参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附:黄芪建中汤) 四逆汤(附:四逆加人参汤) 参附汤(附:参附龙牡汤) 回阳救急汤 314

十一、理气剂 317

越鞠丸(附:良附丸) 金铃子散(附:丹参饮) 瓜蒌薤白白酒汤 天台乌药散 苏子降气汤 旋复代赭汤(附:大半夏汤) 318

血府逐瘀汤(附:少腹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 通窍活血汤 身痛逐瘀汤) 温经汤 生化汤(附:加参生化汤) 321

十二、理血剂 321

十三、补益剂 326

四君子汤(附:异功故 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四物汤(附:胶艾汤 桃红四 物汤 复方当归注射液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327

十四、固涩剂 335

牡蛎散(附:玉屏风散) 当归六黄汤 金锁固精丸(附:封髓丹) 桃花汤(附:赤石脂禹余粮汤) 四神丸 清带汤(附:完带汤 愈带丸) 336

十五、熄风剂 338

羚角钩藤汤 天麻钩藤饮 镇肝熄风汤(附:建瓴汤) 阿胶鸡子黄汤 339

十六、安神剂 341

酸枣仁汤 柏子养心丸 安神丸(附:磁朱丸) 341

安宫牛黄丸(附:牛黄清心丸) 至宝丹(附:琥珀抱龙丸) 紫雪丹(附:神犀丹) 玉枢丹 苏合香丸 通关散 343

十七、开窍剂 343

十八、驱虫剂 346

乌梅丸 化虫丸 胆蛔汤(附:驱虫汤) 347

十九、外用剂 348

金黄散 升丹 锡类散 348

[附]一、对中医学“肾”本质的探讨 351

二、舌诊现代研究简介 355

三、指纹现代研究简介 357

四、脉象现代研究简介 357

方剂歌诀 359

中草药索引 36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