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广仁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030032322
  • 页数:351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医经溯洄集下一篇:家庭保健按摩
《中医基础理论》目录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1

一、有利的社会背景 1

二、医药知识的积累 2

三、对自然及生命现象的观察 3

四、朴素的辩证法对医学的渗透 6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9

一、理论框架的建立 9

二、治疗技术的发展 11

第三节 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 14

一、医学理论的创新 14

二、治疗技术的进步 17

三、预防保健医学的发展 20

第二章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2

第一节 整体观念 22

一、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22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30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37

四、整体观念与医学模式 41

第二节 辨证论治 42

一、病、证、症的概念 42

二、辨证 43

三、论治 47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50

第三章 阴阳五行学说 50

第一节 阴阳学说 50

二、阴阳 52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7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67

五、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 75

第二节 五行学说 77

一、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77

二、五行 79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82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86

第三节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 96

第四章 脏象学说 100

第一节 五脏 101

一、心 101

二、肺 107

三、脾 112

四、肝 117

五、肾 122

第二节 六腑 129

一、胆 129

二、胃 130

四、大肠 131

三、小肠 131

五、膀胱 132

六、三焦 132

第三节 奇恒之腑 134

一、脑 134

二、女子胞 135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136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36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42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143

一、肾的研究 144

第五节 现代研究 144

二、脾的研究 147

三、肺的研究 150

第五章 气血津液学说 152

第一节 气 152

一、气的基本概念 152

二、气的生成 153

三、气的功能 154

四、气的运动 157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158

一、血的基本概念 161

二、血的生成 161

第二节 血 161

三、血的功能 162

四、血的循行 163

第三节 津液 164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164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165

三、津液的功能 166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67

一、气和血的关系 167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169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170

一、气本质的研究 171

第五节 现代研究 171

二、气血相关理论的实验研究 173

第六章 经络学说 175

第一节 经络与经络系统 176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176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77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80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180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81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181

四、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 182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83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184

七、十二经脉的常见病症 199

第三节 奇经八脉 200

一、奇经八脉的生理作用 201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功能 202

三、奇经八脉的常见病症 212

第四节 十二经别 212

一、十二经别的循行 212

二、十二经别的功能 214

一、十五别络的分布 215

第五节 十五别络 215

二、十五别络的功能 218

第六节 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218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218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221

第七节 现代研究 225

一、经络现象的研究 225

二、经络路线的客观检测 227

三、经络实质的研究 228

第七章 体质学说 230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及体质学说的形成 230

一、体质的概念 230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 232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基础 233

一、体质与脏腑 233

二、体质与气血 234

三、体质与经络 235

四、影响体质的因素 236

第三节 体质的分型特征 241

一、阴阳五行分类及特征 242

二、临床体质分型及特征 244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246

一、分析发病倾向 246

二、说明病理变化 247

三、决定辨证施治 249

四、指导养生防病 252

五、提高人口素质 252

第五节 现代研究 253

一、理论研究 253

二、临床研究 254

三、实验研究 254

第八章 病因学说 256

第一节 六淫 257

一、风邪 258

二、寒邪 259

三、暑邪 260

四、湿邪 261

五、燥邪 262

六、火(热)邪 263

第二节 疠气 264

一、疠气的致病特点 264

二、影响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265

第三节 七情内伤 265

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265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 266

第四节 饮食不节与劳逸失度 268

一、饮食不节 269

二、劳逸失度 270

第五节 外伤 271

第六节 痰饮、瘀血 272

一、痰饮 273

二、瘀血 275

第七节 胎传 276

第八节 现代研究 277

一、现代医学关于季节、气候对人体影响的认识 277

二、情志致病机理的现代研究 277

二、血瘀本质的现代研究 278

第九章 病机学说 281

第一节 发病原理 281

一、邪正与发病 281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283

一、邪正盛衰 285

第二节 病机 285

二、阴阳失调 289

三、气血失常 295

四、津液代谢失常 301

五、内生“五邪” 304

六、经络病机 309

七、脏腑病机 312

八、“寒”、“热”本质的现代研究 325

第一节 预防 328

一、未病先防 328

第十章 防治原则 328

二、既病防变 332

三、防止疾病的复发 333

第二节 治则 334

一、治病求本 334

二、正治与反治 335

三、治标与治本 338

四、扶正与祛邪 339

五、调整阴阳 342

六、调整脏腑功能 345

七、调整气血关系 345

八、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3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