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劳动报酬学
劳动报酬学

劳动报酬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琴琴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海洋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0272995X
  • 页数:350 页
图书介绍:
《劳动报酬学》目录

目 录 1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劳动报酬学的研究对象 2

一、劳动报酬的性质 2

二、劳动报酬的定义 4

三、劳动报酬学的研究对象 5

第二节 劳动报酬学的研究任务 6

一、劳动报酬的职能 6

二、劳动报酬学的研究任务 12

第三节 劳动报酬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7

一、劳动报酬学的研究内容 17

二、劳动报酬学的研究方法 19

第二章 劳动报酬的基本原则 22

第一节 按劳分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2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按劳分配思想 22

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的按劳分配学说 26

三、马克思主义继承人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 3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43

一、按劳分配规律 43

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45

三、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47

四、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要求 48

第三章 劳动报酬的计量尺度 5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 50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按劳分配的设想与现阶段社会经济现实的差距 51

二、社会主义现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 56

第二节 正确理解按劳分配的“劳” 60

一、劳动的三种形态 6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劳”的科学界定 62

第三节 劳动的计量 68

一、劳动计量的两个层次 68

二、区分劳动差别的标准 72

第四章 工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77

第一节 工资水平及其比较 78

一、工资水平的概念 78

二、工资水平的比较 79

三、建国以来工资水平的发展过程 87

第二节 制约和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 91

一、经济发展水平 92

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95

三、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 97

四、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99

五、人口与劳动力的数量增长状况 99

六、其它因素对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的影响 101

第三节 工资水平与物价 102

一、物价对实际工资水平的影响 103

二、改革前的工资物价关系 104

三、工资水平与物价改革 107

一、工资差别及其分类 110

第一节 工资差别与工资标准 110

第五章 工资差别及其影响因素 110

二、工资标准 112

三、最低工资标准 114

第二节 影响工资差别的因素 116

一、劳动差别 117

二、职业的社会需求 120

三、地区经济、地理条件的差别 121

四、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 122

第三节 合理调整各种工资关系 123

一、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工资关系 124

二、工人内部和职员内部的工资关系 134

三、部门之间、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工资关系 135

四、地区之间的工资关系 137

第六章 工资支付形式 139

第一节 计时工资 139

一、计时工资的构成及具体形式 140

二、计时工资的适用范围及特点 141

三、计时工资的管理和完善 144

第二节 计件工资 146

一、计件工资的构成 146

二、计件工资的具体形式 147

三、计件工资的特点和作用 150

四、计件工资的实施条件 152

第三节 奖金制度 153

一、奖金的性质和特点 154

二、奖金的形式 156

三、奖金的管理原则 157

第四节 津贴和特殊情况下的工资 159

一、津贴制度的性质和特点 160

二、津贴的种类 162

三、发放津贴的原则 163

四、特殊情况下的工资 164

第七章 我国工资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67

第一节 我国工资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68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原有工资制度的调整 168

二、全国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 170

三、全国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 170

一、我国工资制度的演变 173

第二节 我国工资制度的演变(1957 1976年) 173

二、传统工资制度的弊端 175

第三节 全国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1977~1985年) 177

一、工资制度改革的准备 177

二、工资制度改革的探索 180

三、工资制度改革的实践 181

第四节 新工资制度的完善(1986~1991年) 183

一、完善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 183

二、完善企业内部分配形式 185

三、完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 185

第八章 企业内部工资制度的改革 188

一、企业工资制度的内涵 189

第一节 企业的传统工资制度 189

二、企业的传统工资制度 190

三、企业传统工资制度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 192

第二节 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 196

一、1978年以来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196

二、企业内部分配改革的基本内容 197

三、各具特色的企业内部分配形式 201

第三节 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 207

一、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207

二、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方向 209

第四节 工会参与企业内部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213

一、工会参与企业内部分配是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重要体现 213

二、工会参与企业内部分配是深化工资改革的客观要求 216

三、工会参与企业内部分配可以更好地发挥工会的四项职能 219

第九章 工资的微观管理 223

第一节 工资微观管理的原则 223

一、要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224

二、透明度好 224

三、科学性强 224

四、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25

第二节 工资计划与工资统计 225

一、工资计划 225

二、工资统计 230

第三节 劳动定额 233

一、劳动定员 234

二、劳动定岗 236

三、劳动定额 237

第四节 职工的升级与考核 239

一、职工的升级考核 239

二、职工的升级幅度 242

第五节 企业工资基金管理 244

一、加强企业工资基金管理的意义 244

二、企业工资基金管理的范围和要求 246

三、企业工资基金管理的方法 247

第一节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分配的原则、依据及要素 250

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分配的原则 250

第十章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 250

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分配的依据 252

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方案的构成要素 253

第二节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历史沿革 255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解放区的供给制与薪金制 255

二、建国初期多种工资制度并存 256

三、1952~1957年,取消供给制,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 257

四、1957~1976年,局部的调整与改革及工资工作受到冲击 257

第三节 结构工资制的施行 259

一、1981~1984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 259

二、结构工资制的内容及特点 259

三、结构工资制的施行 261

第一节 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264

第十一章 其它经济类型劳动者的收入分配 264

一、农业生产与农业劳动的:特点 265

二、评工计分形式 266

三、联产承包责任制 268

第二节 乡镇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270

一、乡镇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分配形式 271

二、乡镇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特点 273

第三节 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274

一、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来源 274

二、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性质 275

三、个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我们的对策 277

第四节 私营企业的收入分配 278

一、私营企业收入分配的特点 279

二、私营企业收入分配的性质 281

三、私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政策 282

第五节 “三资”企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283

一、“三资”企业的宏观政策 283

二、“三资”企业的内部分配制度 284

三、做好“三资”企业工会工作,维护职工利益 288

第十二章 个人收人分配的宏观调控 290

第一节 国家对个人收人分配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91

一、宏观调控有利于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 292

二、宏观调控有利于建立生产与分配的正常联系 295

三、宏观调控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合理布局 298

四、宏观调控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分配 301

一、平均主义的表现 303

第二节 平均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303

二、平均主义产生的原因 305

三、克服平均主义的办法 308

第三节 收入高低悬殊的主要表现与解决途径 310

一、收入高低悬殊的表现与成因 310

二、解决收入高低悬殊的途径 314

第四节 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机制和体系 316

一、建立工资总量调控机制 318

二、建立工资差别的调控机制 320

三、建立工资分配监督约束机制 321

四、建立工资分配信息反馈机制 322

第一节 生活水平的概念 325

第十三章 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325

一、量化指标 326

二、非量化指标 330

第二节 我国劳动者生活水平的动态 334

一、影响劳动者生活水平的因素 335

二、小康水平的主要标志 337

三、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实现小康战略目标的途径 338

第三节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趋势 342

一、在总消费中,生存资料比重下降,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比重上升 343

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劳务消费比重将逐步上升 344

三、广大劳动者对生活质量日益重视 345

主要参考书目 3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