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供高等院校文科公共课使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供高等院校文科公共课使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供高等院校文科公共课使用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一所高等院校文科哲学教材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4
  • ISBN:2090·61
  • 页数:541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供高等院校文科公共课使用》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目录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6

三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1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16

和方法论 1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 20

上的革命变革 20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24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28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28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32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 35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物质观 35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7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43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7

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47

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51

三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53

第三节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54

一空间和时间的客观性 54

二空间和时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7

三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 59

第四节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60

一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60

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2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65

第一节意识的起源 65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5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68

三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71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72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72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5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 77

能动反作用 79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 79

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 79

二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82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86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86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86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89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92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92

二现实世界的永恒发展 94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 97

的科学 97

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97

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02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06

一矛盾的同一性 106

第五章对立统一规律 108

二矛盾的斗争性 111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13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17

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117

二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21

三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23

四对立面的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125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28

一矛盾的普遍性 128

二矛盾的特殊性 132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39

第六章质量互变规律 146

第一节质、量、度 146

一事物质的规定性 146

二事物量的规定性 150

三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153

第二节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56

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结 156

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58

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161

第三节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及其形式的 163

复杂多样性 163

一质量互变的普遍性 163

二量变形式的复杂多样性 165

三质变形式的复杂多样性 168

第一节辩证的否定 171

一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 171

第七章否定之否定规律 171

二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174

三对一切事物应取科学的分析态度 176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78

一什么是否定之否定 178

二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 183

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86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87

一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 187

二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 192

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94

一什么是本质和现象 198

第八章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基本范畴 198

第一节本质和现象 198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201

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04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206

一什么是内容和形式 206

二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208

三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促进事物的发展 211

第三节原因和结果 213

一什么是原因和结果 213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215

三认清前因后果,自觉改造世界 219

一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 221

第四节必然性和偶然性 221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223

三通过偶然性揭示必然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27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229

一什么是可能性和现实性 229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232

三分析各种可能,争取实现最好的可能 235

第九章认识和实践 237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 237

革命的反映论 237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 237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43

一实践及其特点和形式 246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 246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51

第三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258

一由实践到认识 258

二由认识到实践 263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65

第四节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269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269

二归纳和演绎 272

三分析和综合 275

四抽象到具体 276

第十章真理 281

第一节客观真理 281

一真理是客观的 281

二真理和谬误 286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92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92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294

第三节 实践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中的作用 300

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00

二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306

第四节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309

一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论路线 309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12

第十一章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317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 317

一般规律的科学 317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17

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324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上的伟大革命 327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333

一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飞跃 333

二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338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39

第十二章社会基本矛盾 345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45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345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52

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59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63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363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69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75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377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77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80

第十三章阶级、国家、革命 391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392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392

二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99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404

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407

第二节国家 409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409

二国家的职能 414

三国体和政体 417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419

第三节社会革命 426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426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428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 431

四社会革命的形式 434

第十四章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438

第一节社会意识的产生和结构 438

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438

二社会意识的复杂结构 441

第二节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447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447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50

三社会意识领域里斗争的特殊规律性 456

第三节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 460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460

二道德 463

三科学 467

四艺术 471

五宗教 473

第十五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77

第一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77

一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477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479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486

第二节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90

一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90

二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494

第三节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500

一个人和集体、领袖和群众 500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03

第十六章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511

第一节 社会的进步 511

一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511

二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515

第二节人类的解放 525

一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 525

二人的解放程度和社会进步的一致性 530

第三节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实践 532

一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532

二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实现 53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